凌云欲上三千界,捷足先登十八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哲学常识》的主观题得分普遍低,考生在心理上存在畏惧感。自2008年至2010年,在甘肃省采用的全国统考卷中,《哲学常识》主观题始终保持20分的分值,且都以分析题和说明题的题型出现。我就《哲学常识》部分分析、说明题的答题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哲学常识》部分分析、说明题的构成
  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分析、说明题由情境材料和设制的问题的两部分构成。情境材料涉及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丰富,但阅读量不大,一般在250字以内,且通俗易懂。
  (一)说明题的问题设置。一般是运用某某原理,说明某某问题,即某某原理 说明某某问题。如:2008年38题(1):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2009年38题(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2010年38题(2):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宝钢为什么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逆势而上。2010年38题(3):“最佳实践者”活动凸显了“尊重劳动”的理念。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尊重劳动”。
  (二)分析题的问题设置。一般是运用某某原理,分析某某问题(或观点),即运用某某原理 分析某某观点(或问题)。如:2008年39题(5):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威廉·凯宁“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这句话表达的观点。2009年39题(7):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分析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在当时和现在所处的地位的不同。
  二、《哲学常识》部分分析、说明題的答题方法
  (一)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中心及论点,确定论据。在读题时,首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必须明确答案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其次要明确中心,只有围绕中心答题,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最后要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
  (二)归类对号,落实课、节、框的知识要点。试题不管怎么变化,都离不开用教材内容来解答。读题时,必须明确要用哪些课、节、框的内容,这样才能缩小范围,做到胸有成竹,根据题目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
  (三)规范答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在这里,要特别注意题目是如何要求的,如原理、哲理、哲学道理等。哲理(或哲学道理)=原理 方法论。如:2009年39题(7),先要回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即: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二步,运用相关的原理分析问题。这是答案的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如:2009年39题(7):三国时的荆州地区因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成为刘备称霸大业的重要地区,它“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以,它体现出的是部分影响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的部分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现在的荆州地区,由于受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带动,为其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它体现出的是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影响部分),整体功能状态的变化会影响到部分功能状态的变化。“三国时”和“现在”同为荆州地区,但情境材料所体现出的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侧重点不同,在试题要求上,要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可情境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在一定条件下,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运用原理分析时要紧扣情境材料,果断取舍,切忌生搬硬套,把原理和盘托出。第三步,组织答案。组织答案一定要使用教材书面用语,才能做到表述规范、准确、科学、简洁,才能和阅卷老师沟通思想、交流信息、达成共识、减少误解。组织的答案一定要有逻辑性、层次性,还要条理化。但分析类题型和说明类题型具体作答时要具体对待:分析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为:原理 方法论 为什么,即运用原理(方法论)说明为什么是这样。仍以2009年39题(7)为例,其参考答案应该是:(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是: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是可以转化的。(2)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所以,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三国时期荆州地区因其战略地位重要而成为整体中的关键部分,制约着全局的形势,是兵家必争之地。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所以,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现在荆州地区的发展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中部崛起”战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都为该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说明类题型的答题模式为:原理+方法论+是什么,即运用原理(方法论)说明问题体现了它。以2010年38题(2)为例,其参考答案应该是: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B.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宝钢发展的外因;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生产经营、员工素质是宝钢发展的内因;宝钢变外在压力为内部动力,使企业逆势而上,是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使学生在答主观题时得心应手,教师要选择此类题型专门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规范答题,如此一定能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
其他文献
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按照各国现代化启动与推进的时序差异,将现代化分为早发式和后发式两大类,认为早发式现代化是在国际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力量主动进行而发展起来的。早发式现代化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其他地区仿效甚至全盘接受的样板。后发式现代化是在外部世界有形无形的压力或早发国家的示范效应下被迫启动和发展起来的。后发国家几乎都是现在所谓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本文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内涵及优势进行分析,通过实例对研究性学习实施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教学 研究性学习 案例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从教育学上来说,广义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当前,大多数学者都认可的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有
摘 要: “有效课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高三历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是通过解读《考试说明》、正确对待和科学使用教材与教辅材料、加强集体备课和对学生心理的疏导等手段的实施来完成的。  关键词: 高三历史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 建构     要搞好有效课堂教学,就必首先明确“有效”和“课堂教学”这两个概念。“有效”就是“能够实现预期目的”,“对活动结果作出的判断,反映的是活动达成预期结果的程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重视词汇教学。”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因此教师只有进行有效的词语教学,才能提高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要提高词语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按照《新大纲》的精神,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进行词语教学,尤其对低年级小学生,要抓住每个契机,“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这将为未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架起
摘 要: 两性在言语交际中遵从礼貌原则的情况不同,女性语言比男性语言更符合礼貌原则的要求。女性语言委婉得体,喜欢赞美对方,尽量与对方保持一致,使用间接性的语言,对于弱势的一方,不乏使用关爱同情的言语,而男性则相反。本文选取《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分析,从策略准则和宽宏准则、赞扬准则和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等方面,总结其中所体现的礼貌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 礼貌原则 性别差异 《傲慢
摘 要: 教育游戏是教育和游戏相整合的产物,它应用游戏化的学习环境来进行教育,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教育游戏的运用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情感的需求,恰当的策略在将教学内容整合到游戏的过程中注入情感,从而使学生在使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育游戏的情感化设计可以从教学设计情感化和游戏化学习环境情感化两个方面出发。  关键词: 新课程 信息技术 教育游戏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感触颇深:“在现代教育中,音乐教育同样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音乐教育能培养儿童具有爱国情感,对祖国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思想觉悟,儿童是祖国的接班人,是祖国建设的骨干力量。因此,要从小培养儿童关心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他们逐步树立长大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为以后进一步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品质打下基础。”每个星期一学校升国旗仪式上,我都会看到这
摘 要: 英文电影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设计开辟了崭新的思路,因而将英文电影应用于语言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本文以好莱坞经典音乐歌舞剧《音乐之声》为例,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进行了说明,并以此为契机,激发、训练学生的视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英文电影 高职英语 视听说教学 《音乐之声》 教学
摘 要: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两大哲学史上两大哲学家,他们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他们对于美学的看法,尤其是美学中关于文学艺术的看法。本文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哲学观入手,分析由此所引发的两者对美学中“文学艺术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看法的差异。  关键词: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观 文学艺术观    1.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生活背景  在柏拉图时代,雅典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新兴
一、教育目标的基本维度与核心  教育,顾名思义,既教又育,教育结合。教育在其手段、目标和宗旨上都应是一致的。所谓教,侧重于传授、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它指向的是学生在其人生发展上的谋生发展的手段、技能和素质,“智”育占了较大的部分。所谓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和德行,主要指道德文化修养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它指向的是学生在其人生发展过程中立志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