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需要新的评价,本文以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和规定的课程内容为指南,从学生评价的需要出发探讨社会学科作业评价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作业评价;宽容;展示;生命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评价改革也成为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而作业评价是学生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业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的,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本人拟以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和规定的课程内容为指南,从学生评价的需要出发探讨社会学科课后作业评价的几种方法。
方法之一:契约性评价
契约性评价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签订一个“作业契约”,也称为作业合同。它是一份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协商拟定的书面资料,契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制定一个作业合格达标的标准及评价的方式,如果符合标准就用“小太阳”“星星”“笑脸”等符号表示。
学生拿到作业后,看到了问号或哭脸就会自觉地细心检查,发现错误改正,我就会奖给他“√”,它包含着对学生的鼓励、赞扬和提醒。当然,在制定标准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对不同年级标准要求及符号都有所不同,同时标准要切忌繁多,否则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还要符合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因为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而且随着网上阅卷的开始,学生答题的条理与书写的规范日益重要。社会课课后作业的形式非常多,有社会调查、小论文撰写、小报编辑、动手制作、模拟表现、口头表述等多种形式,这里我所谓的标准是针对课后书写的作业评价。实施这一评价方式的目的是用不同的符号代替过去单一的对错评价方式,以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同时使多主体协商得以在实践中落实,从而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要求上,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分层性作业,如对于后进生要求基础性作业,对于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让其编写小报。还有,对那些“答案不是唯一”的作业,答案不强求一致,允许多种答案并存,鼓励学生大胆地发展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的作业闪现创造的火花。
方法之二:宽容性评价
宽容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错题或不适当的作业采用鼓励、提示的语言来评价,而不是一盘否定的评价方法,它是第一种评价方法中的“问号”的继续。因为学生有差异性,作业中出错也有各种原因造成,假如简单地下结论,有可能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应让作业成为学生与教师知识与情感交流的“信箱”,作业批改不应是一种批判,而是一种对话。历史与社会课中有许多概念、政治术语容易出错,教师可在学生做错的问题旁边加以温馨的话语或激励的话语提示,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比如我的一位学生平时总是马马虎虎,写作业经常把最基本的概念都写错,如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写成了“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了克服他的缺点,我在他的作业旁边经常加一些评语:“没有顽强的细心,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玩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心是我们生命乐章里的一个重要音符,希望你能让这美丽的音符更加绚丽”。一个学期以来,这位学生逐渐变得细心了。因此,教师要了解自己班级学生的个性以及智能等方面的差异,建立学生的档案库,要有的放矢地评价,不能居高临下。评语要亲切,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要不断变化评语,不要都是“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话语。因为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强,他们不希望教师把他们当成小孩子。这种评价,使作业成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一种工具,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改善了《历史与社会》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爱上作业,对做作业成了一种期盼。
方法之三:展示性评价
新课标强调《历史与社会》作业评价功能应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展示性评价就是教师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等方式,把部分学生的作业样品展示出来,同班同学运用一定的标准对其他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所进行的评价。教师首先要制订计划,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开一节作业展示课,然后教师根据契约性评价后的情况,收集部分学生的作业在课堂中展示,由学生评出“特色作业”“作业之星”,并阐述选择的理由。学生在评价他人的作业时,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提高自己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诚恳、谦虚、宽厚的品格,客观、科学评价他人的方法。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此外,在展示中教师要把学生的作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优生的作业,二是差生的作业,让优生与差生相互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优生的作业无形中为差生提供了一个示范和榜样,让差生在潜移默化中借鉴和学习。让优生评价差生的作业,并针对差生发生的错误一对一地进行纠正帮助,也有利于辅导差生,同时也警示优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业不仅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更应成为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认为,在执行上述评价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激励性原则:从适教的对象角度看,学生具有生动活泼的个性特点。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认识、实践活动。造成一些学生作业水平低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使差生改变现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是优等生也会时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要采取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相结合的批改评价策略。新课标也指出,评价应不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2)多样性原则:一篇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如果只注重解答过程正确与否的评价,就不利于他们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成败优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批改手段。评价时应做到三个结合:等级评定和语言描述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尤其要突出评价的方法手段要多样化,由单一的对错评价改为跟踪评价、协商评价相结合。
(3)可操作性原则:教师所制定的评价方法应简单易行,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工作本身就相当繁忙,如果制定的方法烦琐,就会加剧教师的工作量,容易流于形式;如果标准内容多、难度大,使学生在互评和自评中难以操作,也会失去兴趣。
(4)发展性原则: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成功的喜悦。评价重结果,但也要重学生发展的过程。
总之,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这是一个高度开放、不断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引领着我们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不断去求解与探索。但我们无论采用哪些评价方法,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因作业评价而焕发生命力,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而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喜欢做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乐清市乐成镇第三中学)
关键词:作业评价;宽容;展示;生命力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评价改革也成为广大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而作业评价是学生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业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的,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本人拟以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和规定的课程内容为指南,从学生评价的需要出发探讨社会学科课后作业评价的几种方法。
方法之一:契约性评价
契约性评价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签订一个“作业契约”,也称为作业合同。它是一份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协商拟定的书面资料,契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制定一个作业合格达标的标准及评价的方式,如果符合标准就用“小太阳”“星星”“笑脸”等符号表示。
学生拿到作业后,看到了问号或哭脸就会自觉地细心检查,发现错误改正,我就会奖给他“√”,它包含着对学生的鼓励、赞扬和提醒。当然,在制定标准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标准,对不同年级标准要求及符号都有所不同,同时标准要切忌繁多,否则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还要符合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因为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而且随着网上阅卷的开始,学生答题的条理与书写的规范日益重要。社会课课后作业的形式非常多,有社会调查、小论文撰写、小报编辑、动手制作、模拟表现、口头表述等多种形式,这里我所谓的标准是针对课后书写的作业评价。实施这一评价方式的目的是用不同的符号代替过去单一的对错评价方式,以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同时使多主体协商得以在实践中落实,从而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要求上,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分层性作业,如对于后进生要求基础性作业,对于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让其编写小报。还有,对那些“答案不是唯一”的作业,答案不强求一致,允许多种答案并存,鼓励学生大胆地发展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的作业闪现创造的火花。
方法之二:宽容性评价
宽容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错题或不适当的作业采用鼓励、提示的语言来评价,而不是一盘否定的评价方法,它是第一种评价方法中的“问号”的继续。因为学生有差异性,作业中出错也有各种原因造成,假如简单地下结论,有可能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应让作业成为学生与教师知识与情感交流的“信箱”,作业批改不应是一种批判,而是一种对话。历史与社会课中有许多概念、政治术语容易出错,教师可在学生做错的问题旁边加以温馨的话语或激励的话语提示,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比如我的一位学生平时总是马马虎虎,写作业经常把最基本的概念都写错,如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写成了“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了克服他的缺点,我在他的作业旁边经常加一些评语:“没有顽强的细心,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似的玩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心是我们生命乐章里的一个重要音符,希望你能让这美丽的音符更加绚丽”。一个学期以来,这位学生逐渐变得细心了。因此,教师要了解自己班级学生的个性以及智能等方面的差异,建立学生的档案库,要有的放矢地评价,不能居高临下。评语要亲切,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要不断变化评语,不要都是“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话语。因为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强,他们不希望教师把他们当成小孩子。这种评价,使作业成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一种工具,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改善了《历史与社会》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爱上作业,对做作业成了一种期盼。
方法之三:展示性评价
新课标强调《历史与社会》作业评价功能应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展示性评价就是教师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等方式,把部分学生的作业样品展示出来,同班同学运用一定的标准对其他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所进行的评价。教师首先要制订计划,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开一节作业展示课,然后教师根据契约性评价后的情况,收集部分学生的作业在课堂中展示,由学生评出“特色作业”“作业之星”,并阐述选择的理由。学生在评价他人的作业时,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提高自己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诚恳、谦虚、宽厚的品格,客观、科学评价他人的方法。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此外,在展示中教师要把学生的作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优生的作业,二是差生的作业,让优生与差生相互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优生的作业无形中为差生提供了一个示范和榜样,让差生在潜移默化中借鉴和学习。让优生评价差生的作业,并针对差生发生的错误一对一地进行纠正帮助,也有利于辅导差生,同时也警示优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业不仅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更应成为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认为,在执行上述评价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激励性原则:从适教的对象角度看,学生具有生动活泼的个性特点。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认识、实践活动。造成一些学生作业水平低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使差生改变现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是优等生也会时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要采取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相结合的批改评价策略。新课标也指出,评价应不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2)多样性原则:一篇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如果只注重解答过程正确与否的评价,就不利于他们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成败优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批改手段。评价时应做到三个结合:等级评定和语言描述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尤其要突出评价的方法手段要多样化,由单一的对错评价改为跟踪评价、协商评价相结合。
(3)可操作性原则:教师所制定的评价方法应简单易行,具有可操作性。教学工作本身就相当繁忙,如果制定的方法烦琐,就会加剧教师的工作量,容易流于形式;如果标准内容多、难度大,使学生在互评和自评中难以操作,也会失去兴趣。
(4)发展性原则: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成功的喜悦。评价重结果,但也要重学生发展的过程。
总之,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这是一个高度开放、不断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引领着我们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不断去求解与探索。但我们无论采用哪些评价方法,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因作业评价而焕发生命力,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而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喜欢做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乐清市乐成镇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