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作文能力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o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 创设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所以,教师应当为学生创一个驰骋的舞台,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在为他所提供的舞台上说自己要想说的话。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谈心聊天室,学生、家长、老师随时可以进入,通过这个平台,大家相互提意见、发表看法、欣赏作品、评改作品等。学生、家长、老师有什么想说的话在此尽情倾吐,从而拉近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性,为学生的写作铺平了道路。
  二、 纵横生活,提供写作素材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其实,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学校家庭,许多事情都会拨动他们的心弦,他们有一个不停变幻色彩的生活领域。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以无目的性观察,无意注意占主导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许多可供写作的材料,他们或不曾仔细观察而视而不见,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烟云,大量重复繁杂的表象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以致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我让学生把目光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作文课社会化。平时,我鼓励学生积极收集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的资料。如学校生活(广播体操、升旗仪式、春游)、社会热点(申奥、希望工程、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磁悬浮列车、克隆技术、智能机器人)、大千世界(蚂蚁的洞穴、神奇的宇宙、厄尔尼诺现象)等,使学生置身于社会之中,关注社会,能主动地学会思考,获取知识。
  三、 注重积累——厚积薄发在点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采撷着绚丽的浪花,我们每一位语文工作者就应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起来,写上自己的、自然的作文。
  
  (唐山市丰南区柳树0中学)
其他文献
<正>植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来源于植物体的农药。植物源农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具有对环境友好、毒性普遍较低、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优选农药品种。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与“新课程”已同行多年。回首走过的课改之路,我有困惑,有徘徊,有欢笑,有收获……    一、迷茫    刚走上三尺讲台,本来就缺乏教学经验的我,一个“改”字又得重新再来。没有标准的教案,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我是何等的彷徨与无奈,真觉得干不下去了。  那年我调入潋江一小,作为新调入的教师必须上一堂展示课。“怎么办呢?”那段日子我焦头烂额,按老教法上那一定是不行的,新课程我又把握不了
目的:探讨顽固性鼻出血在鼻内镜下的治疗方法。方法:表面麻醉下行鼻内镜检查,查找并明确出血部位。对活动性出血予搬波凝固。对粘腱糜烂渗血应用明胶海绵贴附。再用艾氟隆填塞。
目的:探讨在加强医护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和方法。方法:分析赴英国高级护理助理医护专业英语对医专英语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医护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结果:提出了几点科学有效的教
本研究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及问题、影响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实践教师的来源及构成以及转型高校教师在提高实践教学
通过对《吴哥的微笑》的分析研究,提出云南演艺产业在走向国际市场时,要平衡好演艺产品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要在国际市场中体现演艺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意义;云南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