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个性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古典诗歌的教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过程当中,一般都是教师利用课堂授课的方式对作者、背景进行介绍,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长期教学的过程当中造成了学生厌恶诗歌学习的现象。针对此种现象,本文提出了个性化教学的方式,在对学生自主阅读权利进行保障的同时,还可以彻底贯彻落实课堂教学,形成了个性化的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歌 个性化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43-02
  古典诗歌,属于中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我国的诞生时间是相当早的,成就也是相当高的,可以说对这个文学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和小说、散文以及戏剧等多种文学作品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在高中的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到诗歌当中的精髓。
  1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兴趣是相当重要,需要激发学生对诗歌本身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从而引发起死老,使得学生对现有的文言文知识进行不断的巩固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将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以及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改变,改变课堂当中教学气氛沉闷的现象,使得教学课堂富有生命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
  在進行诵读诗歌的过程当宗,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配音朗读,在学生诵读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营造出诵读十个的良好氛围,将诗歌的意境带入到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当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与此同时,在进行诵读的过程当中,可以对经典名著进行点评,根据每一个诗歌的不同特点来进行问题的设计,从而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与此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吸收更多的诗歌养分,拓展学生的阅读的视野范围,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阅读能力。
  2 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学会鉴赏诗歌
  2.1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每一首诗歌,都具有其自身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需要对文学作品当中的根源进行彻底的了解,比如作者的主观审美感受、社会地位以及人生经历等,并且在同一个作家当中也会因为人生的道路发生变化对诗歌进行抒写。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让给学生了解到诗人本身的人生经历。比如在学习李白《将进酒》的时候,就需要让学生去寻找诗人本身的写作背景,和诗歌本身的内容进行联系,好好体会,从而发现并且了解诗歌背后包含的情感。
  2.2 抓住诗眼,洞悉情感
  诗人在进行诗歌写作的过程当中透过诗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是可以利用诗眼来进行了解的,因此需要让学生对诗眼进行了解和掌握,洞悉其中的奥妙,从而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比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的诗歌当中,篇幅是相对较长的,但是诗眼部分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可以利用这句诗,来对诗人的情感进行洞悉,了解当时封建社会对于人才的摧残。
  2.3 发挥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在中国的文学当中,在创作方式方法上比较看中意境的描写,而对视实际事物的表达方式则是不完整的,比如在古典诗歌当中的游历山川或者探访名胜古迹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不是进行叙事性的表述或者描述性的描写,而是利用此种事物来进行抒情、比喻或者象征,对眼前的事物进行很大程度的虚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教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空间,进行意境的品味。在学生心目当中创造出一种宁静幽怨的艺术境界。
  2.4 反复诵读,获得理趣
  在诗歌教学的传统方式当中,对于反复的诵读则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忽视。在教学过程当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只对诗歌本身的艺术首发以及形象进行分析,并且要求当堂背诵,在很大程度上都抹杀了学生对于诗歌本身热爱的心情。需要利用深情的阅读方式,配备悠扬的音乐,来进行诗歌的诵读。利用此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对于诗歌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模仿,进行感受,进行品味。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情感来对诗歌进行体会,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
  3 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眼光和读诗的习惯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可以将诗歌变成画面,从而对诗歌当中人、景观以及物体按照原先诗歌作者的思路,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情景。
  利用此种方式,是适用于有意境的诗歌散文的。如果对于叙事类型的诗歌进行欣赏的话,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意境的现象。有助于版主学生可以更好的和诗人的情感进行融合,熏陶其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素质的不断发展。
  4 引导学生进行关联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关联,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以及诗人的背景,从而对诗人本身的情感经历进行追溯,在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诗人本身想表达最深处的思想感情进行了解。比如在进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欣赏过程当中,可以利用投影仪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作者辛弃疾的个人简介,以及作者所生活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当时时代背景之下的南宋赵构集团对于金的屈辱求和的时代背景,从而害怕起义,才让富有将相之才的辛弃疾进行隐居长达十余年。直到辛弃疾到了六十多岁的时候金才真正的衰败,并且起了内乱,并且启用辛弃疾来作为北伐的旗帜。
  通过背景,学生可以了解到辛弃疾的真正悲哀,就是眼看着南宋的大好河山意境沦陷,但是统治阶层还要一味的沉溺于玩乐的梦想当中,使得老百姓也安于现状。
  5 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手法的了解
  学生在对诗歌本身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进行了解之后,可就可以对诗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所应用的技巧手法进行了解,可以在今后的写作过程当中利用借鉴诗人的写作技巧和手法来应用到自身的写作当中。比如在前文当中已经对《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歌意境进行了了解,并且可以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进行总结。利用此种方式,就可以进行学生之后的写作,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我国的财政形态经历了王室家计财政、计划经济的国家财政发展到如今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支出是再分配的过程,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将国家无偿取得的社会资金通过有关部门进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1  当前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但中职学校学生在知识的接收能力上普遍较差与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更好的提高學生技能本领,改变学生被动接收的现状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的想法是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面向工作岗位,面向模拟实际的环境,
我国的工程类项目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究其原因,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使我们国家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投入不断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质量问题频频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