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的风格构建浅析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t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电视采访不同于文字采访,电视采访的传播形态超越了文字符号,运用画面和声音进行采访活动,所以电视记者是以视听媒介形象来传达信息,以其发挥电视媒介的特性及优势,而记者出镜是带来这些优势的有效方式。因此可以说,出镜记者是电视媒体竞争的关键。文章从电视媒体的传播特性出发,探究出镜记者的风格构建,并针对当前我国出镜记者突出的风格缺失问题提供对策参考。
  关键词 采访风格;电视采访;出镜记者;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9-0150-02
  出镜记者凸显了电视采访的人际交流特点,是引导、传递信息的核心。所以其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新闻学界和业界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出镜记者,因为纵观现在的电视栏目,成功的出镜记者与名牌电视栏目总是成对应的关系。因此在采访中记者风格的建构十分重要,只有走出自己的风格才能在当今形形色色,琳琅满目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不但能最大程度的为观众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还能提升栏目或者是频道的核心竞
  争力。
  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电视采访与我国相比优势是比较明显的,除了技術上的原因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出镜记者的利用已经相当成熟,记者出镜采访的方式与电视传播的特性相结合给一些节目带来了空前的成功,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节目。而对《60分钟》的成功来说,迈克·华莱士无疑曾是节目的一大制胜法宝,他50岁才在《60分钟》迎来自己的事业高峰,86岁才退休。他如此辉煌的记者生涯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他充满魅力的个性化风格采访。
  1 电视采访与出镜采访
  谈到出镜记者,必然涉及“电视采访”的概念。电视采访,就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电视技术中一切可以兼容的手段,为实现新闻的大众传播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①。它是一种大众传播活动,但是不能否认,它又掺杂着人际传播的特点。在人际传播中,传播的最终目的放在“我—你”的关系中,并最大限度地通过言语传播,加上其他肢体语言等,突显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以满足人认识自我和他人的需要。所以,人际传播在所有的传播方式中,最没有界限,也最容易直达效果。传播学大师施拉姆认为:“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刺激所有的感官,并使交流的对方同这种全身心的交流相呼应,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流的效果应该是最好的,传达出的信息量也应该是最大的。”②我们说电视采访之所以是一种人际传播,是因为它需要记者与采访对象通过面对面的提问、访谈等言语交际形式来实现。人际传播的特性自然而然就明显地表现在电视采访中了。
  我们知道,电视的出现从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它之前出现的媒介,无论报纸还是广播,都无法企及电视传播所拥有的优势。电视媒体,最突出的技术层面特点即为声画一体,它传播呈现出的是活动的形象。这种直观具体能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事件的本身,是一种原生态的体验,它既有文字、广播的传播优势,又超越了这些传统媒体,由摄像机直接记录下当下的现场画面和声音,从而直观的向观众传达信息,这正是电视采访不同于文字和广播采访的特点和优势。
  出镜采访就是充分发挥电视采访优势,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类主要承载手段,把真实的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过程充分通过摄像机展示,从而使得人际传播的效果得以最优化。出镜采访中的采访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出镜记者,他们是在电视记者的分工中唯一出现在电视屏幕前的。出镜记者通过电视画面的优势,告诉观众“我在现场”,用自身的语言、形体传播信息,发掘信息,与观众有着直接的交流。于是电视采访的特性得到了最大的表现。因此说出镜记者是电视采访的“眼”。
  出镜记者比一般文字采访的记者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的言行不但要作为采访的技巧方式来引导采访对象传达信息,更重要的是作为采访内容的一部分被直接展示给观众,这时采访呈现给观众的就不仅仅是对话信息,也不是像传统文字、广播媒体提供的是一个纯属语言符号为载体的一个调查的过程和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些语言符号的表现力、感染力还有更重要的以体态语为主的非语言符号给观众带来的视觉效果以及视觉冲击,从而营造不同的氛围,传达不同的情感意义。有时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以及出镜记者的个性往往超越了采访内容,成为采访活动的中心。
  2 风格与采访风格
  传统媒体,如报纸和广播媒体记者所呈现出的传播形态是是以语言符号承载的,而记者出镜则不同,它把记者的活动、采访对象的活动以及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直接带入了电视屏幕进行了直观的展示,更由于出镜记者在出镜采访以及记者、采访对象和两者互动之间直接的引导作用使得电视出镜记者成为整个采访的核心。出镜记者传播出的不再是印刷的字符或者广播中的同期声,而是一个由电视展示出的形象、具体的人,一个实实在在的“我”,这个角色使得电视采访更加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和个性化的风格。
  风格即是特色,是区别同种事物内在不同的重要标志。放到电视采访中来说,如何利用出镜记者来增强电视采访的真实性、感染力以及体现与采访内容的统一性往往与出镜记者的采访风格息息相关。我们说电视是一种视觉媒体,因此“好看”的采访才能吸引受众。流于平淡的采访使得记者出镜的展示索然无味,也不能与采访对象形成良好的互动,当然也就不能挖取足够有价值的信息来打动
  观众。
  出镜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由于自身素养、个性的不同以及采用鲜明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给观众呈现出的不同表达,使之与其他记者的采访区别开来,这就形成了自己的采访风格。独特的采访风格为创造明星记者制造条件,明星记者带来的明星效应,风头有时往往会盖过了采访对象,有着他们噱头的采访有时已经可以成为一个新闻的头条了。
  3 我国出镜记者表现的不足及建议
  在西方发达国家,出镜记者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我国,出镜记者也不再是什么新鲜的职业,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类电视新闻中。在凤凰卫视和央视等电视台,都不乏一些优秀的出镜记者,不少栏目也正是有效的利用了优秀的出镜记者而使节目做出了品牌。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凤凰卫视的“战地玫瑰”闾丘露薇,央视《新闻调查》的柴静、《面对面》的王志等。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是,出镜记者的数量,尤其“优秀”的数量不够,尤其一些地方电视台,虽然也开始有意识的使用出镜记者,但都让观众感觉水准有待提高,比如出镜记者缺乏个性,采访千篇一律,提出的问题太泛缺少针对性。问题也不能问到点上,总是开放型问题居多,于是观众得到的回答也是宽泛的,没有什么闪亮点,更不用说画面的冲击力了;同时,很少能形成一种“追问”势态,不能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而设计问题,感觉就像是照搬自己本身的采访提纲。甚至有的地市台的记者手里连提纲都没有,随随便便想到什么问什么。总之,缺少准备,也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使得整个采访平淡乏味,电视的视觉效应不能很好的传达给观众。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记者所具备的素养不够,风格缺失,使得出镜的效果千篇一律,记者的形象也十分刻板。风格当然不是一日养成的,这需要记者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素养,并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慢慢找到自己的特色,把个性和情感适当的表现出来,不要言行刻板,好像只是一个播报的机器。
  由于电视采访的视觉需要以及对出镜记者的高要求,各大电视台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出镜记者,可以先结合他們自身的性格和特点分配不同类型和题材的采访,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采访语言和风格,还要经常性的提供出镜记者进入各高校进修相关广播电视和采访课程。由于出镜记者往往代表了节目和电视台的形象,因此电视台可以模仿西方大多数电视台实习的出镜记者中心制,增强节目在观众心目中的认同感,提高节目的权威性、可看性,要建立一套与出镜记者中心制相匹配的奖励和竞争机制,有利于出镜记者提高对自身素养的要求。
  对出镜记者本身来说,一定要有“镜头”意识。这种“镜头”意识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个性的表达:首先,个性和风格的构建应该从记者职业素质的培养出发,要有孜孜不倦的探寻真相的勇气,要做好采访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其次,在重视语言符号有效使用的同时,更要注重灵活运用非语言符号,两者充分结合、相互补充,并同自己的个性以及电视传播的特性结合,使采访生动起来。对于各高校的新闻学院以及广播电视专业来说,要开设出镜记者以及与之相关的电视采访和语言传播学等课程,为我国新闻界和业界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注释
  ①朱羽君,雷蔚真.电视采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W·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朱羽君,雷蔚真.电视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王诗文.出镜记者[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刘乔叶.个性 适度 自如——电视新闻出镜记者镜前表现三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10):69-70.
  [5]李曼青.西方电视出镜记者的启示[J].新闻与写作,2010(3):30-31.
  [6]江潜.论电视采访与报纸采访之异同[J].南方电视学刊,1998.
其他文献
广电媒体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在社会中占据很高的地位,从最开始的报纸、电视到现代化新媒体,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
摘 要:分层次教学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它符合因材施教的理论体系。在中专物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能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的才智和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关键词:中专物理;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一、分层次教学概述   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层次,然后制
语文能力要从小抓起,尤其是听说等基本语文能力培养工作尤为重要。针对西藏拉萨藏族小学生教学工作的特点,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历,调查总结出了一些西藏拉萨藏族小学生语文教
摘 要:要提升面向聋生的英语授课质量,就要引入高效性的授课对策。这类教学的根本侧重点在于英语的授课效益。在既定教学思路的指引下,要化解低效率甚至负效率的授课矛盾,就要着手构造高效模式的聋生外语课堂。教师要高效传递英语知识,学生要侧重学习流程的现实效率。  关键词:聋生;英语;教学;策略;探究  一、探究的必要性  聋生的身体器官有欠缺,他们不能与健全的学生一样,用听觉系统来感受声音语言;也不能依靠
摘 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播电影事业一直归属于国有国办的体制之中,以社会公共事业为主,由国家投入为基准,从原有的计划经济发展体制逐步发展而来的。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新的媒体技术也随之被拓展和运用,如DCAS使用作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本文在探索与研究我国广电事业发展进程与未来方向的前提下,着重讨论以DCAS系统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在我国广电媒体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地位,简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出现一种积极进取、乐于学习的情绪。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疑激巧设悬念,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因此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改革已在情理之中,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对教育发展培养的要求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和追求也在相应提高,由此,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它不仅促进了电视节目的多样化,对健康知识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健康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要结合教材,创设各种情景、编写情节故事,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要通过让学生“唱、读、演、说”,成为课堂“舞台”的主角,让学生在英语课尽情发挥,提高能力,增长才智。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领略成功的喜悦,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得到发
随着现代广告事业的发展,电视公益类广告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益广告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它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需要。视觉修辞是一种视觉传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