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研究妇产科手术切口液化的临床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我院妇产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手术切口液化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微波进行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和术后康复时间。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6%,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研究组治疗时间3.5±2.5d,康复时间10.2±3.4d,对照组治疗时间8.7±4.3d,康复时间18.1±3.2d,研究组的治疗时间和康复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 妇产科手术切口液化采用微波联合抗感染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妇产科 手术切口液化 临床治疗与分析
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变化,肥胖患者数量显著上升。妇产科手术切口发生液化是手术常见并发症[1],严重影响切口愈合,增加二次感染风险,严重者反复感染后,形成瘘道,治疗时间长。本文研究妇产科手术切口液化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我院患者60例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手术切口液化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年龄:29-56岁,平均年龄:39.4±2.3岁,妇科手术10例,剖宫产20例;对照组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37.8±3.1岁,妇科手术11例,剖宫产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治疗干预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2]
对照组: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静脉滴注8000000U青霉素、0.4g替硝唑,每天一次。不进行拆线和多次挤压切口排渗液,严重液化的患者,拆一针,反复冲洗后放置引流管引流渗出液,皮肤常规消毒,无菌敷贴止血,每隔一天更换一次。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微波治疗,切口液化部位进行微波照射,每天照射两次,每次持续30min,直到切口愈合。
1.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3]
显效:伤口完全愈合,可以拆线;有效:伤口没有完全愈合,拆线后需要进行清创、换药;无效:伤口没有愈合,拆线后重新缝合。总有效率是显效和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统计
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可见,研究组总有效29例,总有效率96.67%,包括显效20例、有效9例,对照组总有效16例,总有效率76.76%,包括显效16例、有效7例,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和术后康复时间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可见,研究组治疗时间3.5±2.5d,康复时间10.2±3.4d,对照组治疗时间8.7±4.3d,康复时间18.1±3.2d,研究组的治疗时间和康复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妇科手术切口液化主要发生于肥胖患者和剖宫产手术产妇,是妇产科手术常见并发症。现阶段,切口液化发病机制不清楚,发病原因为切口处脂肪细胞发生无菌性坏死,细胞内脂滴外溢,在切口处形成脂滴,发生炎症。出现切口液化的患者,疼痛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由于患者肥胖、体内脂肪组织多、腹部压力增加等导致切口发生液化。在临床手术后对进行腹部切口术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预见性治疗,防止和降低切口液化的发生率。
本文研究妇产科手术切口液化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研究组的手术治疗时间和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保持一致[4]。采用青霉素进行抗感染,有效控制切口感染的进展。不拆线、挤出渗液,能够减少感染几率。微波治疗通过扩张切口局部组织血管、增加细胞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代谢,利于组织增生,促进切口愈合。
综上所述,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液化使用抗感染联合微波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治疗时间缩短,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刘天虹, 尹三凤. 不同方法处理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08): 42-43.
[2]王灿, 果磊, 李晶, 等. 不同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对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3B8):891-894.
[3]徐敏亚, 顾晓芳. 红外线照射治疗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液化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08(07): 52-53.
[4]伍玉春. 微波治疗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液化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12): 187-188
【关键词】 妇产科 手术切口液化 临床治疗与分析
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变化,肥胖患者数量显著上升。妇产科手术切口发生液化是手术常见并发症[1],严重影响切口愈合,增加二次感染风险,严重者反复感染后,形成瘘道,治疗时间长。本文研究妇产科手术切口液化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我院患者60例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手术切口液化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年龄:29-56岁,平均年龄:39.4±2.3岁,妇科手术10例,剖宫产20例;对照组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37.8±3.1岁,妇科手术11例,剖宫产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治疗干预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2]
对照组: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静脉滴注8000000U青霉素、0.4g替硝唑,每天一次。不进行拆线和多次挤压切口排渗液,严重液化的患者,拆一针,反复冲洗后放置引流管引流渗出液,皮肤常规消毒,无菌敷贴止血,每隔一天更换一次。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微波治疗,切口液化部位进行微波照射,每天照射两次,每次持续30min,直到切口愈合。
1.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3]
显效:伤口完全愈合,可以拆线;有效:伤口没有完全愈合,拆线后需要进行清创、换药;无效:伤口没有愈合,拆线后重新缝合。总有效率是显效和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统计
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可见,研究组总有效29例,总有效率96.67%,包括显效20例、有效9例,对照组总有效16例,总有效率76.76%,包括显效16例、有效7例,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和术后康复时间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可见,研究组治疗时间3.5±2.5d,康复时间10.2±3.4d,对照组治疗时间8.7±4.3d,康复时间18.1±3.2d,研究组的治疗时间和康复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妇科手术切口液化主要发生于肥胖患者和剖宫产手术产妇,是妇产科手术常见并发症。现阶段,切口液化发病机制不清楚,发病原因为切口处脂肪细胞发生无菌性坏死,细胞内脂滴外溢,在切口处形成脂滴,发生炎症。出现切口液化的患者,疼痛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由于患者肥胖、体内脂肪组织多、腹部压力增加等导致切口发生液化。在临床手术后对进行腹部切口术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预见性治疗,防止和降低切口液化的发生率。
本文研究妇产科手术切口液化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研究组的手术治疗时间和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保持一致[4]。采用青霉素进行抗感染,有效控制切口感染的进展。不拆线、挤出渗液,能够减少感染几率。微波治疗通过扩张切口局部组织血管、增加细胞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代谢,利于组织增生,促进切口愈合。
综上所述,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液化使用抗感染联合微波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治疗时间缩短,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刘天虹, 尹三凤. 不同方法处理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08): 42-43.
[2]王灿, 果磊, 李晶, 等. 不同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对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3B8):891-894.
[3]徐敏亚, 顾晓芳. 红外线照射治疗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液化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 08(07): 52-53.
[4]伍玉春. 微波治疗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液化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12): 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