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不同细胞密度的微囊化人内皮抑素/293(hES/293)细胞生物学性状及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聚电解质络合法制作不同密度微囊化hES/293细胞,分为1×104个/ml组(A组)、1×106个/ml组(B组)、1×108个/ml组(C组);同时将微囊内不包裹hES/293细胞者设为对照组(D组);每组6个样本.培养后1、3、7、14、35 d,锥虫蓝染色计数微囊囊内细胞总数、活细胞数和存活率;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微囊化hES/293细胞的生长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微囊化hES/293细胞囊外内皮抑素(ES)蛋白释放量.取生长状态良好的HUVEC分别与A、B、C、D组微囊化hES/293细胞共同培养.于共同培养后24、72、120 h,MTT比色法检测微囊化hES/293细胞对HUVEC增生的抑制作用.结果 A、B、C组微囊囊内hES/293细胞总数和活细胞数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多,囊内细胞存活率于培养后3 d最高.A、B、C组微囊化hES/293细胞生长速率比较,培养后1 d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3 d,A组较B、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7、14、35 d,B组较A、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微囊化hES/293细胞囊外Es蛋白释放量比较,培养后1、14 d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3 d,A组较B、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7、35 d,B组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同培养后24 h,A、B、C组对HUVEC均未表现出抑制作用(P>0.05);共同培养后72、120 h,A、B、C组均明显抑制HUVEC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密度为1×106个/ml的微囊化hES/293细胞生长稳定、存活率较高,可持续稳定的释放ES蛋白.不同密度的微囊化hES/293细胞均可抑制HUVEC增生。
微囊化人内皮抑素/293细胞生物学性状及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
【摘 要】
:
目的 观察不同细胞密度的微囊化人内皮抑素/293(hES/293)细胞生物学性状及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聚电解质络合法制作不同密度微囊化hES/293细胞,分为1×104个/ml组(A组)、1×106个/ml组(B组)、1×108个/ml组(C组);同时将微囊内不包裹hES/293细胞者设为对照组(D组);每组6个样本.培养后1、3、7、14、35 d,锥虫蓝
【机 构】
:
安徽淮南新华医院眼科,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5630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563003,遵义医学院附
【出 处】
:
中华眼底病杂志
【发表日期】
:
2011年27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162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RB患者的210只眼纳入研究.对其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临床和病理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相RB的超声特征以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RB的超声表现均以眼球后段实质性肿块为特征,呈球形、半球形及不规则形,甚至充满整个眼球.149例197只眼肿块内有钙化,占病例数的92.0%;13例13只眼肿块
患者男,10岁.因左眼下睑肿物于2007年8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幼左眼下眼睑肿物,近年来逐渐增大.自幼有间歇性抽搐病史,未予以诊治.无早产及吸氧史,无家族遗传病史.身体检查:左眼下睑皮肤见约3 cm×4 cm肿物,鲜红色、质地柔软,与正常皮肤分界欠清晰.颜面及颈部皮肤见多发丘疹样皮肤病变。
<中华眼底病杂志>创刊于1985年,原名<眼底病>,1993年6月更改为现刊名,是我国眼科学领域中专注于眼内精密组织病理生理变化的惟一专业性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现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6至2008年所载论文中的引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帮助眼科医务工作者了解本刊的办刊特色、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
由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联合主办、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与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中国眼底病论坛·视网膜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2010东莞”于2010年6月25日至27日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名冠·金凯悦酒店召开。来自国各地的313位眼科同道出席了会议。
期刊
目的 观察以腹腔渗出细胞为饲养细胞对原代培养的成年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腹腔渗出细胞,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巨噬细胞,墨汁吞噬实验检测吞噬活性。酶消化法原代培养成年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和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饲养细胞加入Muller细胞进行共培养后,流式细胞术分析Muller细胞的生长周期,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
期刊
患者男,20岁.凶右眼视力下降1个月,伴眼红4 d于2010年6月到本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手动/眼前,左眼0.04,均不能矫正.眼压:右眼11.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4.7 mm Hg。
目的 观察可溶性fms-样络氨酸激酶受体-1(sFlt-1)基因胞外第2~3区和2~4区对缺氧、高糖环境下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酶B(PI3K/Akt)之间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编码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cDNA3.1-EGFP)/s Flt-1(2~3)和pcDNA3.1-EGFP/s Flt-1(2~4),采用酶切、电泳及基因测序鉴定.将实验分为正常对照
巩膜外加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存在对眼球损伤较大、并发症较多、费用较高等缺点.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于1986年首次用于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对眼球损伤小等优点.我们运用球内注气合并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治疗了一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与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承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协办的“中国眼底病论坛·第十四次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2011福州”于2011年4月14日至16日在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780位国内注册代表、17位海外嘉宾、52家眼底病相关产品供应商的200多位工作人员共计千余人参加了会议。其参会人数及参展厂商数量均再创眼底病学术会议新高,显示
期刊
视网膜血管疾病是眼底病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对视功能危害较大,诊断治疗也较为困难。为了进一步交流视网膜血管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成果和经验,推动其临床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与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将于2010年下半年举办一次视网膜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0—0702086(国)],由中华眼底病编辑部承办。会期预计3天,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