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出发解读老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臆解】
  天地之间的道可以言说,但世上万事万物总在运动变化,外显于物的道自然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永恒;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命名,但也没有永远不变化的静止的事物与名称。天地初始之时,世间万事万物皆无所谓名;给事物命名,缘于人类对于万物的认知与区分。人若能抛开功利之心,便可视世间万物如一,动物与植物同为生命,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也无非是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基于此则可以了解事物的内在本质,从而洞察道的幽微;而如果从私欲利己的角度去看,那么世间万物则有分别,比如猪鸡可为人所食,牛马可供人役使,虎豹则会伤人,基于这种认识,人们可以观察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外显特征。无欲与有欲,只不过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个不同角度,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一体的。它们说起来似乎很玄奥,但若能深入到玄奥最深处的道的层面,人类则可以步入自由的精神王国,所有的奥妙便不再神秘了。
  【评说】
  长期以来,对于老子主张的“道”与“德”,人们总是看得非常神秘,并且把二者分开来言说,殊不知二者其实是一体相依的同一种世界观,只不过是指向有所不同而已。在天地称之为“道”,在物与人则为“德”;天地之“道”本于自然,物与人之“德”则合于天地;“道”可视为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德”则是天下万物的自然品性;具体于人而言,则是对“道”的认同,顺天地之道而自然地生活。所谓“玄”与“妙”,其实一点都不玄奥,综观《道德经》全文,无非是对自然规律与生活常识的精要概括,很多的言语本来很浅近,可后人把老子神化以后,硬要从深里去挖掘其意旨,结果就步入了歧途。庄子在《知北游》里如是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这就流于玄奥而不可取了。而如果我们更多地本着从人性出发,从理解生活入手,进而去解读老子的思想,那就轻松得多,并且更能与老子进行平等交流,从而吸收其思想的精华,并走出老子的困惑,给人类指明一条前行的光明道路。苏辙在《春秋论》里说:“天下之人,以为圣人之文章,非复天下之言也,而求之太过。求之太过,是以圣人之言更为深远而不可晓。且夫天下何不以己推之也?”这才是解读《道德经》以及世间所有文章的正途。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臆解】
  天下人都知道了世间事物何谓美,那么丑也就随之出现;知道了何谓好,那么坏也就顺势产生。比如人类在最初阶段,并无美丑观念,一切都来得自然,纯出于动物的本能;而社会化后,视健康匀称的体形为美,那么不合标准的就是丑了;每个人也都想成为天下最美者,都想把天下之美据为己有,那么就有了更多的丑恶产生。所以说有与无相伴而生,难与易相反相成,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互为映衬,音与响彼此回应,前与后相连相随。因而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事而至于有为,实行无言的教化来化育天下。任由万物自由生发,不随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改变什么;万物生发之后,也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也不依凭它去达成什么个人目的;功业成就了,却不因功而身据高位。正因为不居功据高位,因而福德常在,永不离他而去。
  【评说】
  美丑与是非观念关涉道德评判标准,是人类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前者关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后者关乎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理念,故老子在次章便论及这个问题。其核心思想观念是淡化对立关系,消除人为因素,任社会顺乎自然地发展,即便是圣人,也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为无论多么美好的愿望,人类只要有所作为,就必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不可能只有好而不产生坏。比如社会物质丰富了,人类便变得自私;人类开始关注女性身体的美,也便有了围绕美女而发生的争夺与战争;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在给人类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对于环境的破坏又是何其巨大?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是,现今中国的城市化运动,造就了多少农村空巢老人,多少留守妇女与儿童?他们的孤独与痛苦有谁怜悯?当然,本性使然,人不可能无所作为,那么,我们在准备有所施为时,最好要清醒地认识到其负面因素,尽可能地把代价降到最低,如此才可以让社会自然而和谐地发展,减少各种矛盾。人们常说,一句谎话要用十句谎话去圆,我们也可以说,人类每兴做一件事情,起码要附带去做十件事情,这便是现代人生活得太累,没有办法享受生活的闲适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人类为物质文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臆解】
  不崇尚俗世的所谓贤能,使民众不为名位而争斗;不以难得之物为珍宝,使民众不为利益而争夺与杀戮;不让民众看到产生占有欲念的东西,使思想保持纯净,不发生动摇生出乱想。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总是使民众思想虚静而肚腹充实,使民众不生非分之想而强健其筋骨。民众不为生计发愁,自然就不会胡思乱想,少有贪婪的欲念,那么那些拥有知识善于思虑有所企图的人,也不敢以巧言鼓动民众追随他而扰乱天下。圣人行无为之治,智者不敢胡作非为,那么治理好天下也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评说】   崇尚贤能以致争斗,看重珍宝而相互争夺,激发欲念使民心动摇,其根源便在于“美”、“善”观念。说来可能人们都会很疑惑,但事实却是如此,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说是老子对人类哲学的巨大贡献。现实中,很多人还是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总是想着追求与作为,其结果便是使人永无止境地劳碌与奔波,陷入万劫不复之深渊。“实其腹”与“强其骨”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倘若能做到这两点,百姓夫复何求?何须再有二心与二志?治国者倘能事事为百姓着想,永为天下苍生谋福利,就算有意图谋反者,又有谁会听命于他?诚能如此,则天下可长治而久安也。可惜世上的统治者,误以为老子“虚其心”与“弱其志”的主张就是实行愚民政治,不知其本意是要使民风淳朴,前提是“实其腹”与“强其骨”,解决民生问题,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实施愚民政策,就可以让民众俯首听命,其结果也就不难料想了。此诚可谓误解哲人深矣。二战中的日本与德国,可以说是实行愚民政策的最好例证,只是从根本上与老子的思想主张背道而驰,最终落败自在情理之中。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臆解】
  大道无影无形,看似虚空无物,但人们若能依道而行,则其功用永不止尽。它是那么渊深,仿佛是天地间万物的宗主;它又是那么湛然安静,总是显现出若有若无之态。我不知道它是怎么孕育与产生的,只知道它存在于我们人类的始祖之前。
  【评说】
  “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庄子·天道》里的这段文字,当可以看作是对道之“渊”的注解。本章言道先天地而生,永无止境,应该容易理解。《庄子·大宗师》里有言:“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然而,何新等所谓国学大师把“谁之子”硬译为“谁的儿子”,或译为“谁生出来的”,我就有点想不明白了。事实上,何新的所谓《老子新解》,在我看来完全是歪解,把好端端一部睿智无穷的《道德经》简单训为“导政经”,译文错误百出,古文功底连中学生都不如,可以说是浅薄无知到了极点。他居然也敢出书,也敢放言“当代学界无耻”,其真无耻之尤!现存各种版本的《道德经》,本章里均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句,第五十六章也有这四句,本人主张归入第五十六章更为妥当。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臆解】
  天地尽管孕育万物,也只是出于自然,却无所谓仁慈,它总是把万物视同刍草狗畜;圣人与天地同心,治理天下只心怀大爱而不讲所谓仁慈,把百姓都视同刍草狗畜。天与地的中间,大概就像是一个鼓风箱或吹火筒吧?尽管虚空一无所有,却永不屈竭,鼓动它们便有源源不断的气流涌出。人间世事亦如是,只要人们想干,便总有做不完的事。这就好比说话,只要想说便总有。只是,一个人话说得太多,必然有所失而招致祸患,使自己陷入困境,倒不如把那些不能说或不必说的话都存在心中,而专意于养育精神。
  【评说】
  一般世人要有怜悯心与同情心,这是一种高贵的品德,然而,作为治理天下的统治者来说,太过仁慈,心存妇人之仁,那是成不了大事的,很多时候必须有铁的手腕。不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以天下苍生为念,如果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位而果敢杀伐,那最终也是成不了大事的。历史上,唐太宗杀兄禁父,可谓残酷不仁,然而他能容忍魏征等直臣,听得进忠言,依旧不失为一代明君,这便是最好的例证。而在自黄帝以来的中国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残酷,却难见仁慈的踪迹,这也不是老子的主张。孔子曾多次问道于老子,然而他不是一个好学生,自作聪明地以为鼓吹仁政、克己复礼便可以治理好天下,结果天下依然没有过片刻宁静,总是争斗不休。他是全然不明白“天地不仁”之奥义,不知礼是祸乱之源,听不进“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劝告。比较而言,还是苏轼更明白天地万物之奥:“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臆解】
  尽管天地不仁,然而世间万物皆可从自然之中得其所食,养育生命并培育精神,所以说大道长生不死,这才是缔造生命的神奇母体。大道虽甚为虚空,但如同母性的生育之门,是化育天地间万物的根本。它犹如一缕游丝,微而不绝,存而不可见,功用却永不衰竭。
  【评说】
  本章历来解说纷杂甚至荒诞,令人莫衷一是,尤其是关于“玄牝”的理解,“具体所指其说非一,有天与地、鼻与口、上与下、父精与母血和肾、元神、黄庭中丹田、心之左右二窍等诸说”。然而纵观前后两章,不难看出这里是说天地间生命的孕育与生长。天地尽管“不仁”、“不自生”,但依然是化育生命的根柢,这也便是“道”的伟大之处。老子在此把“道”比作“玄牝”,是因为在他看来,人类中的女性更接近于“道”,她们自处卑下,甘于顺从,养育生命却不争夺名位,有“不争”之德。在战争中,男性常被杀死,而女性与婴儿却被作为战利品留下,也正是因为她们的“不争”。所以,老子的思想以贵柔守雌为根本,视“弱者”为“道之用”,强调“柔弱胜刚强”。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臆解】
  天地间生命最为长久的,莫过于天地本身了。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存在呢?因为它们只为万物而非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久存在。因此,圣人总是先为他人着想,而后才考虑自身的利益,结果却是天下人敬重他并认他为首领;圣人遇事亦不计自身的得失与安危,结果却是深得百姓的拥护,因而得以保全自身。因为他没有私心与贪欲,所以最终能够成就属于他的功业。
  【评说】
  老子因天地“不自生”乃至于“长生”而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真正的圣人,成为民众拥护的领袖,那就必须把自身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苏辙在《孟子解二十四章》里说:“圣人躬行仁义而利存,非为利也。惟不为利,故利存。小人以为不求则弗获也,故求利而民争,民争则反以失之。孙卿子曰:‘君子两得之者也,小人两失之者也。’此之谓也。”用这段文字来解读老子的观点,应该说是相当恰当的。在远古时候,君王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能够禅让天下,有的人自认为能力达不到或是不想担当那份责任,也就不接受君主之位。而后世领导者,几人有此襟怀,能做到“后其身”与“外其身”,能不为利欲所迷?这也就是社会动荡的根源。中国的少数文人,如范仲淹等倒是有此襟怀,说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话,但更多的人却是嘴上一套,行动上又是一套。
  左晓光,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副主编。责任编校:李发舜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为课堂教学应用创造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在教室中也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视频、音效等相结合,多元化的展示教学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融入到课堂当中,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能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来更好的进行提升。借助网络,教师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教学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评价的能力,尤其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及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阅读而学会阅读,最终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呢?在实践中,我作了如下的探究。  一、让课堂成为阅读教学的主阵地  (一)质疑课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题眼,许多课文的课题极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
期刊
现代化的运用在新课标及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的发展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现代化的教学学生能迅速的接受,符合学生的心里,因此,它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能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实现多方面交流的阅读教学,注重学生在阅读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学习,有效处理文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效发挥学生主体阅读作用,大胆提问质疑,认真研读文本,有效解决阅读问题。本文通过“预习文本,创设情境,细读文本,发现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有效设计语文探究性阅读流程,实施高效探究性阅读教学。  一、预习文本,创设情境  在高中语文
期刊
莫言2009年9月13日在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的演讲(以下简称《演讲》),围绕“文学共性与作家个性”问题,生动幽默地论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优秀作家取得显著进步的主要路径与文学观念的转变。  精彩的演讲往往观点明晰,理路清楚。《演讲》的核心在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超越政治,表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近30年来中国当代作家创作出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三个重要路径:大胆谦虚地向
1rn如果你喜欢看石头,那你就去万山群岛吧.在我看来,万山群岛的石头,是天底下最好看的石头.真的,我不骗你.rn其他地方也有供人看的石头,但那些石头都不像石头.它们有的像人,
随着《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实施以及各省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的出台,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在保障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区别于单篇课文教学的教学方式,就是指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阅读一组主题相近或相反的一组文章,多到三四篇,甚至五六篇。相对于单篇精读、细读特点,群文阅读教学可以视为粗放式阅读,浏览阅读,学生通过对多个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归纳,逐渐形成阅读能力。群文閱读是当前广大师生喜闻乐见一种教学形式,怎样提炼议题和组选教学内容成为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确定议题的策略  议题的最大特征在于可讨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应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学能力。  一、教师要潜心钻研文本,发掘教学源泉  教材文本为我们提供了教与学的范例,教师应以其为平台,充分挖掘其中的知识源,因为即使是最简单的词语理解,也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七
期刊
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切实提高他们的诗歌品读鉴赏水平呢?可以在诗歌鉴赏活动采用“巧妇筹米”方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做诗歌鉴赏的巧妇必须不为米而愁,才能在鉴赏时无后顾之忧。  巧妇筹米第一步——诗词积累  一、美读活动。何谓美读,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师生在拿到一首诗后不要急着做题或评论鉴赏,而是应由朗读开始,在朗朗读书声中让诗歌先活起来,让词语流动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