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手术后的病理特点,评价ESD治疗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应用指征。方法收集上海仁济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32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外科组(297例)与ESD组(27例)。应用卡方检验与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依据ESD术前、术后病理评价ESD疗效并评估ESD相对外科手术推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结果早期胃癌占所有胃癌的14.1%(324/2306),淋巴结转移率为9.6%(31/324),其中黏膜层癌为4.3%(7/164),黏膜下癌为15.0%(24/160)。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以及淋巴结转移则显著影响肿瘤的浸润深度。ESD组病灶的整块切除率为100%(27/27),完全切除率为77.8%(21/27),治愈性切除率为74.1%(20/27)。其中2例因侧缘有癌组织残留而再次行ESD治疗,所有ESD治疗病例在随访中均未复发。依据ESD治疗指南,外科组中37.0%(110/297)的患者符合ESD指征且无淋巴结转移,而符合指征但有淋巴结转移者仅占所有早期胃癌经外科手术患者的5.2%(6/297)。结论目前经外科手术的早期胃癌中超过1/3可能经ESD获得治愈。重视胃镜活检、适当放宽术前病理诊断的标准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诊治比例。术前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则有助于改善ESD组织学治愈率,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