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设置在实施生物有效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yw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根本追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实现课堂角色的转换,变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发挥好首席的策划作用。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
  一、情境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初中学生对未知的生物现象都有探究的兴趣,但事实证明,学生对与他们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物最感兴趣。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教学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根的结构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护树要护根?大树底下好乘凉?农民移栽植物的时候,常常连根带土的原因是什么?对农作物施肥过多有好处吗?一连串与学生生活或经验有点联系的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探索根结构知识的积极性。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起于疑问,学生有了疑问就产生探知的欲望。可见,设计适当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在复习生物发育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疑问:动物都是由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逐渐形成的个体,那么能不能下这样的结论:植物与动物都是由受精卵细胞分裂发育而来的呢?有的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对。”老师这时候不要批评他们,而应该对此进行追问:月季花在进行营养生殖时,它的发育个体的起点是什么呢?雄蜂发育的起点的个体又是什么呢?这是在学生没有疑问的时候增设疑问,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再思考,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教学效率会明显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仅应要求学生做好错误记录,以便复习之用,而且要做好每年学生所出错误的记录,以求自己教学艺术的进步,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便于教学反思,对学生共性错误的知识,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正确利用问题材料,科学的设置问题
  1.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抛出的问题要有科学性。在学习脊椎动物知识时,先请学生提问:什么叫无脊椎动物?有哪些例子(如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然后总结出:没有由脊椎骨组成脊柱的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有些动物有脊椎骨组成脊柱的,所以叫脊椎动物。最后就能引导学生分析鱼纲、爬行纲、哺乳纲等是否属于脊椎动物了。
  2.提出的问题不能模棱两可,要具体分明。比如,鲫鱼的身体分哪几个部分?不要问成:“鲫鱼的身体怎么样啊?”学生会以为问鲫鱼的身体是不是病了。
  3.问题要遵循启发性原则。比如,请大家分析一下某种动物的外形特征,阐述它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理由?不要笼统地问:“某个动物某些特征是什么呢?”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由具体发展到抽象,从而使学生能有效的将生物知识由点连成网状,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4.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的原因,学习常受情绪的影响,教师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能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分神,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比如,鲫鱼在水中游泳的姿势很优美、速度也很快,假如我们将它某个鳍剪掉后,它游泳的情况有没有相应的变化呢?这个富有趣味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想在课堂上分散注意力都难。
  四、优化课堂教学,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能胡乱设置问题。要使所设的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教师不要只注重结论的得出,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般情况下,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渐揭示事物变化的本质,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沿着台阶,逐步上升,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只重视讲解的技巧,如果把学生讲得没有问题可问,就认为是优质课。事实上,如果真的将学生讲得什么问题都问不出来,那可能是最大的问题。因此,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要精讲,关键在于引导,讲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某种情况下,老师的讲,常常是向学生抛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知欲。
  由上可知,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关键看教师能不能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教学高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兴奋之中。比如,在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内容时,演示种子萌发能放热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观察到哪个瓶中的温度上升?(2)温度上升可以断定是它放了热,还是吸到了热?(3)你分析一下,热来自哪里?学生通过观察,层层思考,终于悟出种子萌发是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其中一部分能力提供给种子的生长,另一部分就是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使温度计的示数上升。
  五、掌握思维的密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用有限的时间,促使学生的素质获得最大的发展,并不是每堂课从头到尾让学生处在特别紧张的氛围中就是最佳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把握问题的密度,让学生在紧张之余,稍作休息,以使学生有机会梳理所获得的知识。假如学生无法消化知识,老师的问题又是一个接着一个,那么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学还知道,越学越糊涂了。比如,学生在探究光合作用知识时,老师可以利用探究过程中等待结果的时间,提出这样的问题:(1)给植物遮光为什么要用两天左右的时间?(2)为什么要把摘下的叶片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后,才能做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这些问题,并没有加重学生的思维负担,相反,对学生的研究实验起到很好的点拨作用。
  总之,凡是能调动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能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素质的方法,都是有效教学所考虑的策略。
其他文献
打开电脑,QQ闪动,是班上的活跃分子陈涛发来了消息。  随着家庭电脑数量的增多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很多学生已悄然成为电脑高手。学期初,我在班上公布了自己的QQ号并建立了班级QQ群。有了困惑,学生们都愿意在QQ上跟我一诉衷肠。  QQ窗口传来的消息让我的心情逐渐沉重。陈涛说:“今天,我差点让政教处老师气死了。”我问原因。他说,全怪自己捡了一块钱。他捡到钱后,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把钱上交政教处。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