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y9538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的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架设起一座座问题桥梁,让他们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教师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为目的,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找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提问 有效
  
  美国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的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的思维是浅显的、表象的、机械的思维,问题是激发求知欲的内驱力。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有效教学。
  有些教师根本没有想到问题的重要作用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更有甚者,出现了所谓的“满堂问”的奇怪现象,教师问的往往是学生已知的东西,学生即使不问也无意问。如教师在讲《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时,用多媒体放了一张白石老人的《虾》的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针对这张作品对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师:画面中有几只虾?
  生:6只。
  师:白石老人画的虾身体有几节?
  生:7节
  师:看这些虾的须怎么样?
  生:很乱。
  教师毫无目的的问了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其实可以直接这样问:白石老人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生动的虾?这样无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出现,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通常我们还会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声音:“是不是”,“对不对”,学生则异口同声“对!”“是!”。问题过于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也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而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更别期待学生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或者疑问。那么,如何提问才是有效提问,怎样提问才能使澡堂充满生气?
  
  有效提问的策略
  
  在比较过程中提问。运用比较的提问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进他们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有利于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概括取舍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治理,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比如在讲《画家凡高》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了解画家,了解其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应该把凡高前期和后期的作品进行比较,问学生两个时期的作品风格是甭一样?学生就会明白,前期凡高的作品比较拘谨,色调比较暗,后期,特别是去了阿尔以后,他的作品风格转变很大,尤其在色彩上,多以鲜艳明快的色彩及生动的笔触来表现。
  在关键处追踪提问。有了矛盾才会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指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就要顺着思路逐步深入的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随着这样的提问逐步深化。追踪提问法,要求教师要创设问题的情景,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冥想,去深思。比如在讲刮画时,教师先出示两幅作品,一幅用水彩笔涂色的方法完成,一幅用刮画的方法完成,让学生观察,教师先提问:这两幅作品用了什么工具、材料?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然后再问:用什么特殊方法处理色彩的?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议论,尤其对刮画作品争论不休,后得出答案:作品画在卡纸上,用油画棒涂色完成,细心的同学进行了补充:那些亮色是刮出来的,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教师追问:如何制作这样一幅作品?这样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重难点很快被解决,学生也很快掌握。
  课堂上,学生也有思维和提出质疑的权利,教师应当适时的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有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更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学生的提问中捕捉到即将进行的教学信息,直接切入重难点,让学生学的实在。其方法有: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教师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建构适宜的问题情境也许正是学生创造力进发的源泉所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会产生颇具创意的问题,教师应小心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适时把握教学,不要囿于教案的束缚,世上文章何其多,不如以点带面。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比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学记》认为,善待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敢于提问,课堂上学生之提问不绝于耳,又何忧课堂气氛会曲高和寡,无人和应?
  
  及时有效的鼓励,让学生乐问
  
  有时教师一句鼓舞人心的话语会使学生产生根本的改变。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力。
  教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架设起一座座问题桥梁,让他们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教师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为目的,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找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问是~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就让我们从有效的提问开始吧!
其他文献
摘要 笔者对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加以反思,总结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等阅读名著的有效性策略,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和组织下,真正感悟到名著那特有的人文情怀,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文学名著 阅读 有效性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
对于许多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的基本识别标记,是维系民族、社区存在的血脉与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在今天,中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悄然消亡、湮没。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的普通高校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传播弘扬基地,应当做些什么?  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有两种:一是记忆,融入历史课程,用现代手段记录下来;二是传承,鼓励传承,让文化遗产活态延续。  “强化非物质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学生往往是听到要写作文时是一脸的不情愿,拿到一题目后是一脸的的茫然,不知从何处下笔。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提高写作兴趣呢?  一、首先应解决学生“写什么”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容易地写出作文,就得解决学生写作的温饱问题----“写什么”,只有学生发现到处都是写的东西,再不为“写什么”发愁,不用把
2011年5月28日至6月4日,我院第四期赴新加坡师生考察团一行32人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考察交流学习。因为学院领导具有了前瞻意识和国际化视角、国际化思维,我们才有机会走出国门来到新加坡,真正地感受到国际化思维的美妙之处。   我们主要通过专题报告、实地参观与交流研讨的方式完成考察、培训、学习。分别听了《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南洋理工学院的概况概貌》、《新加坡的历史简介和经济简介》、《南洋理工学院
围棋有着悠久历史,自古便有尧舜以围棋教子,意在锻炼智慧,纯洁性情。随着社会的发展,给越来越多的孩子提供了接近围棋、走进的机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围棋对孩子成长所起的作用。社会也给予围棋更多的关注,研究表明,围棋是很好的素质教育工具。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和身体素质。而围棋兼具智力和心理乃至身体方面的训练,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载体之一。更为有利的是:围棋入门极为简单,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 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更应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本人就几年来的历史教学工作作出如下几方面反思: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将尊师重教这一良好风尚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尊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特别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同时通过高素质教师的努力工作来振兴农村教育,是实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快速更新,教学方法日益进步,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种种情况迫使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心理教育即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人格完善。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问题    新课程下素
【摘要】中职哲学理论课晦涩难懂,用哲学原理在课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吃透原理,改进传统教学模式,联系师生自身实际,才能深入浅出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必须做到:一靠理论;二靠技巧应娴熟灵活;三靠实践经验应丰富而且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四应检验、克服哲学课课堂效果不明显的局限性。  【关键词】中职;哲学原理;课堂运用    “哲学太深奥,人生更复杂,若为职业故,两者皆可抛”,此道出了哲
孩子是好奇好问的。但这种求知的火花如果缺少了成人的关注,往往一闪即灭。究竟该用何种方法对待幼儿的“火花”,使它能持续燃烧呢?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发问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随着《纲要》的颁布,幼儿教育已超越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提升到了一种“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新境界。它的核心是: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让每个幼儿在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