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考考,生存的法宝。近些年来,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任何一次公务员招考都能引来应考热潮。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名,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达到80万,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1∶60;竞争最激烈的是中央党群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竞争比例平均为1∶162;而最热门岗位需供比竟然达到1∶3592,这是一个让人瞠目的纪录。
公务员岗位受追捧,尤其是受到大学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的追捧,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地位较高,待遇较好,尤其让人感到有“发展前途”,因为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二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就业压力大,在工作普遍不好找的前提下,有当上公务员的机会,怎么不去考一考、试一试?正如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所说:“现在找工作太难了,只能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一边报考公务员,多条腿走路,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
现在高考已经不算什么“独木桥”了,倒是考公务员几乎成了挤“独木桥”。由此催生了所谓“考碗一族”,就是一心想着谋得一个公务员的金饭碗,“得碗为安”。每年公务员考试开考后,也有不少人“弃考”,于是有人认为公务员考试热里面有“虚火”,其实一些人由于应考准备不足今年弃考了,明后年还会“卷土重来”;“公务员考试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他任何行当的招考,都无法堪与比肩的。
这背后是一种“官本位”、一种“金饭碗本位”、一种“做官中国梦”的文化。对青年人来说,这种急功近利的意识,有着潜在的“人生杀伤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年轻人的创业创造活力;那种一味图安稳、“捧碗即安”“当官为荣”的潜意识,于个人、于国家都不见得是好事。公务员队伍当然需要社会精英的加入,但若公务员饭碗成为社会精英的第一追求,那么,对于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后果就堪虞了。笔者从19岁大学毕业直到放弃乡镇党委书记的职位而“弃政从文”,15年公务员的经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如果继续舒舒服服地“从政”,而不去干自己感兴趣的事,这辈子很快就要废掉了。
不同的制度环境,对年轻人的就业和创业的导向是不同的。在美国,年轻人不会以当上公务员为人生最大理想和最大荣耀,真正值得骄傲的是自主创业。研究表明,美国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创业比率居先进国家之冠。在美国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如何从事商业创业取得成功:创办戴尔公司的麦可戴尔,12岁就懂得卖邮票扒分;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杰出青年创业家的卡斯诺恰,14岁时就成为网络软件业的一位负责人;盖茨19岁那年创办了微软……进入新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美国青年人执著于抓住机遇,实现“美国梦”——“当自己的老板”。各行各业许多新开张的企业中,不乏仅有年轻老板一人的小小公司。
“创业美国梦”的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从亨利·福特到比尔·盖茨,各个年代创业者的远见卓识赢得了美国民众的极大推崇,更是年轻人争相效仿的楷模。从管理大企业,到创建自己的梦幻王国,当今20多岁的美国年轻人可是什么都敢做。如果创业不是那么“酷”,大概就不会有那么多年轻人前仆后继地全身心投入。专家分析说,正是美国的教育体制、商业环境、慈善事业和鼓励创业的社会文化等因素,造就了一批批杰出的青年企业家。
就我国而言,可从主观个体和客观环境两个维度,来看年轻人为何报考公务员热情有余而自主创业意识不足。
从个体来看,如今我国的年轻一代,主体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80后”群体,这一群体优缺点皆明显。学者周国平说:“我要说中国人、中国文化缺少精神性,或者说精神性相当弱。所谓精神性,包括理性和超越性两个层次。理性属于头脑,超越性属于灵魂。”年轻人热衷公务员,功名功利第一,理性和超越性都很不足,确属缺少精神性。不久前,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也刊发分析报道,将中国“80后”称为“我一代”,以“我”为中心,只为“我”而活,深受消费主义、互联网和电子游戏的刺激……这是一定程度上的“缺点”。然而,年轻一代脑筋活络、没有太多框框,“我”的意识强也就意味着自主的意识强。如果我们从小培养涵育独立自主的创业意识,是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将自主意识强化在“创业”上而不是“考碗”上的。
从客观环境看,鼓励年轻人创业,需要具备良好的商业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如今公权力依然太大,公务员还是太吃香,这亟待改进。而与此同时,方方面面已认识到帮助年轻人创业的重要性,从宏观上着眼,在微观上着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是我国劳动就业领域的宏观政策导向,已成为青年创业发展的大势。微观努力也颇有成效,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曾调查的YBC创业情形,就是一个例证。YBC即“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起源于英国,基本模式是:由企业家捐资成立基金会,向渴望创业的青年发放一定数额的免息贷款,同时提供“一对一”的导师辅导。我国在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工商联等8部门共同倡导发起YBC。创业贷款要在3年内分期还清,让有限资源滚动起来,以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为企业家。这项计划很实在,目的就是为年轻人铺一条路、搭一座桥,帮助开发创业潜能;这种“启动的能量”,是最可宝贵的,已让许多年轻人发挥了创造力。在那样的创业环境里,年轻人就不怕捧上“瓷饭碗”“泥饭碗”,不去想什么公务员“金饭碗”。
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寄托在他们身上。如今,一定程度上“官场”与“创业场”还是形如龙虾,“官场”的“前腿”硕大无比,“创业场”的“后腿”细小无力——这一情形倒置过来之日,就是青年蓬勃创业之时。
公务员岗位受追捧,尤其是受到大学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的追捧,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地位较高,待遇较好,尤其让人感到有“发展前途”,因为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二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就业压力大,在工作普遍不好找的前提下,有当上公务员的机会,怎么不去考一考、试一试?正如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所说:“现在找工作太难了,只能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一边报考公务员,多条腿走路,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
现在高考已经不算什么“独木桥”了,倒是考公务员几乎成了挤“独木桥”。由此催生了所谓“考碗一族”,就是一心想着谋得一个公务员的金饭碗,“得碗为安”。每年公务员考试开考后,也有不少人“弃考”,于是有人认为公务员考试热里面有“虚火”,其实一些人由于应考准备不足今年弃考了,明后年还会“卷土重来”;“公务员考试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他任何行当的招考,都无法堪与比肩的。
这背后是一种“官本位”、一种“金饭碗本位”、一种“做官中国梦”的文化。对青年人来说,这种急功近利的意识,有着潜在的“人生杀伤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年轻人的创业创造活力;那种一味图安稳、“捧碗即安”“当官为荣”的潜意识,于个人、于国家都不见得是好事。公务员队伍当然需要社会精英的加入,但若公务员饭碗成为社会精英的第一追求,那么,对于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后果就堪虞了。笔者从19岁大学毕业直到放弃乡镇党委书记的职位而“弃政从文”,15年公务员的经历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如果继续舒舒服服地“从政”,而不去干自己感兴趣的事,这辈子很快就要废掉了。
不同的制度环境,对年轻人的就业和创业的导向是不同的。在美国,年轻人不会以当上公务员为人生最大理想和最大荣耀,真正值得骄傲的是自主创业。研究表明,美国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创业比率居先进国家之冠。在美国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如何从事商业创业取得成功:创办戴尔公司的麦可戴尔,12岁就懂得卖邮票扒分;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杰出青年创业家的卡斯诺恰,14岁时就成为网络软件业的一位负责人;盖茨19岁那年创办了微软……进入新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美国青年人执著于抓住机遇,实现“美国梦”——“当自己的老板”。各行各业许多新开张的企业中,不乏仅有年轻老板一人的小小公司。
“创业美国梦”的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从亨利·福特到比尔·盖茨,各个年代创业者的远见卓识赢得了美国民众的极大推崇,更是年轻人争相效仿的楷模。从管理大企业,到创建自己的梦幻王国,当今20多岁的美国年轻人可是什么都敢做。如果创业不是那么“酷”,大概就不会有那么多年轻人前仆后继地全身心投入。专家分析说,正是美国的教育体制、商业环境、慈善事业和鼓励创业的社会文化等因素,造就了一批批杰出的青年企业家。
就我国而言,可从主观个体和客观环境两个维度,来看年轻人为何报考公务员热情有余而自主创业意识不足。
从个体来看,如今我国的年轻一代,主体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80后”群体,这一群体优缺点皆明显。学者周国平说:“我要说中国人、中国文化缺少精神性,或者说精神性相当弱。所谓精神性,包括理性和超越性两个层次。理性属于头脑,超越性属于灵魂。”年轻人热衷公务员,功名功利第一,理性和超越性都很不足,确属缺少精神性。不久前,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也刊发分析报道,将中国“80后”称为“我一代”,以“我”为中心,只为“我”而活,深受消费主义、互联网和电子游戏的刺激……这是一定程度上的“缺点”。然而,年轻一代脑筋活络、没有太多框框,“我”的意识强也就意味着自主的意识强。如果我们从小培养涵育独立自主的创业意识,是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将自主意识强化在“创业”上而不是“考碗”上的。
从客观环境看,鼓励年轻人创业,需要具备良好的商业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如今公权力依然太大,公务员还是太吃香,这亟待改进。而与此同时,方方面面已认识到帮助年轻人创业的重要性,从宏观上着眼,在微观上着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是我国劳动就业领域的宏观政策导向,已成为青年创业发展的大势。微观努力也颇有成效,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曾调查的YBC创业情形,就是一个例证。YBC即“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起源于英国,基本模式是:由企业家捐资成立基金会,向渴望创业的青年发放一定数额的免息贷款,同时提供“一对一”的导师辅导。我国在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工商联等8部门共同倡导发起YBC。创业贷款要在3年内分期还清,让有限资源滚动起来,以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为企业家。这项计划很实在,目的就是为年轻人铺一条路、搭一座桥,帮助开发创业潜能;这种“启动的能量”,是最可宝贵的,已让许多年轻人发挥了创造力。在那样的创业环境里,年轻人就不怕捧上“瓷饭碗”“泥饭碗”,不去想什么公务员“金饭碗”。
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寄托在他们身上。如今,一定程度上“官场”与“创业场”还是形如龙虾,“官场”的“前腿”硕大无比,“创业场”的“后腿”细小无力——这一情形倒置过来之日,就是青年蓬勃创业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