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味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xiao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便自认是个心很老的人,没事常琢磨将来要干什么,想来想去,似乎最惬意的生活奠过于览陆经,饮廷圭,执子捭阖,泼墨当堂。抑或走遍名山大川,遍尝天下美食。
  于是便被贴上一个标签——附庸风雅的吃货。
  附庸风雅之辞不敢苟同,因为这个词的使用前提是风雅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以至于俗人也趋之若鹜。而当下,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没有风雅的时代。我只是单纯地着迷于那些古老文化的气息,以致在游人如织的世博会上对着张择端的画看了一个下午。
  后来逐渐了解了文人的世界,我的追求也就成了当一个闲得发慌的文人。煮茶、弹琴、下棋、作画,摆弄自己的小食单。或许有些志向远大者会不屑一顾,但《菜根谭》有言:“浓肥辛甘非真味,真昧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无论什么事,做精了,便是至人,例如食。
  宋朝以前,人类的烹饪方式似乎很单一,大多不外乎一个“煮”字,以至于区区一个烤全羊便令李承乾连太子都不想当,而只想放马草原。宋之初,商业繁荣,市民文化方兴未艾,文人的饮食似乎丰富了些,但也只停留在苏东坡的红烧肉那一水平。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载皇家设宴,虽说菜上九转,也多是些中看不中吃的花架子。贵不过是些熊掌、驼峰、炙鹿肉,异也只是胡人的胡饼、馕饼、肉馅儿饼。直到清朝,看《浮生六记》中写吃,方觉有些意思,再看曹雪芹的《红楼梦》、袁枚的《随园食单》,不得不感慨拥有满汉全席的大清朝实乃“食”之集大成者。
  《红楼梦》不仅是一本小说,也是古代文化生活的真实再现。曹雪芹本名曹霑,其家世代把持江宁织造一职,可谓盛极一时。少年时也曾富贵过的曹雪芹或许在写《红楼梦》時也常常梦回江南,忆及当年鲜花繁盛、烈火烹油的家族盛况。《红楼梦》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有关吃的细节莫过于刘姥姥吃茄子了。当王熙凤气儿也不喘地报完制作步骤,不仅刘姥姥,就连我们这些现代人也惊叹不已。再看其他菜名:风腌果子狸、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冰糖燕窝粥、鸡髓笋、胭脂鹅脯、奶油松瓤卷酥、鸡皮虾丸汤、油盐炒枸杞芽儿、牛奶茯苓……这些令人咋舌的菜名,一方面固然体现了公侯之家的穷奢极欲,另一方面亦体现了古人对待食的态度。在忙碌的现代社会,谁会为了一盘茄子大费周章?
  袁枚在写《随园食单》时提出了“性灵”一说。这位身为诗坛盟主的大才子一生痴迷于食,认为为解饥渴而食是最低层次。食者,性灵也,饮食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他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又在《戒单》中言:“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饮食之忌良多,少不得要仔细斟酌。一如当政者,天下之弊病多矣,应及时整治。而有些政策,应视民情不同而变,适于此未必适于彼,一旦混淆,则两者皆废。
  将食上升到治学、做人、为政的,袁枚是第一人。
  细观《韩熙载夜宴图》,画上宾主相得,一人一几。古人宴请,一如西方人,碗碟独立,而不似今人围桌共食。讲究卫生固然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更体现了对食物的尊重。每人一小份,若有未食,便是对主人不敬。认认真真吃完自己的食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而当今饭局,一群人围桌而坐,开席便是酒杯相碰、不顾风度的豪饮。及至有了醉态,便勾肩搭背,哗然不息,席间充斥着浓郁的酒气。待到散席,步态不稳地踉跄而去,徒留一桌几乎未动的佳肴。一个连吃都不认真对待的人,又会认真对待什么呢?
  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很火,而在对那一道道美味佳肴兴叹的同时,又有多少人真正体味了食物背后的故事?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无数先民围绕着食或喜或悲,或兴或叹,衍生出灿烂的文化。金圣叹死前的遗言是,花生米与豆腐干同食便有火腿的滋味,这是一种生活的趣味,更是文人苦中作乐的一种心酸。食的文化自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求,正如袁枚所说,是性灵,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所谓文化,其实就是在生存的艰难之途上衍生出的美,是最原始的生活气息。而如今这些生存之根本已被我们遗忘在不知名的角落里,黯然蒙尘。
  泰州有一名吃日草炉烧饼,绝迹已久。前些年老街开了一家店,重又卖起了这种记忆中的味道,每日慕名而来者甚众。
  草炉烧饼被人重拾是幸,可又有多少在烟火中飘香千年的食物将会彻底消失?又或者几十年之后,当我们这代人对儿孙提及自己都不太熟悉的草炉烧饼时,只能换来更加迷茫的眼神?
  见忘者,岂独食之味,亦是文化之道。悲哉,吾人千年而伴者,至今将绝矣。
其他文献
想必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浩劫  霹雳之火,已然熄去  伤口凝固成沉默的碑碣  偶闻泣啼声在丛中隐隐作痛  心,焚成灰烬,唯有  殘存的筋脉,抓住苟且余生  悲伤显得无地自容  我只能向世间灼灼致意  纵使肝肠寸断,也要用笑靥  晕染半壁江山  谁能懂得?这截残枝  正小心翼翼地握紧手中这段  胆战心惊的春天
名著,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一部部高度凝练了思想情感的经典。名著的价值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尤其是对于孩子,能不能读好名著,关键在于如何将过去与现在对接。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名著绝不可丢开不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巨制《人间喜剧》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内涵之丰富,令人仿佛重回了那个时代。许多哲学方面的著作,如《理想国》,也是人类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时,人心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统编教材的优势非常明显,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语文教学目标发生转变。从单纯的字词积累转向积极的语言运用,从较单一的内容理解转向多元化的能力训练,从低层次的理解练习转向高阶的思维训练。  这就需要教师聚焦语文要素来开展教学,自觉挖掘单元组文的课程意义和教学价值,把语文要素转化成课时教学目标,在单元内反复实践、逐步提升,完成“认识—理解—尝试运用—再理解—再运用”的过程。  一、单元整组教材分析  以统编
外婆的家具是一套灰色家具。  山林里,綠树苍苍,流水潺潺,青砖黛瓦的老屋诗意地掩映于一片葱茏之中。因为一些原因,在我的印象中,我一出生就和外婆外公生活在这名为“李家村”的小山村里。外婆的院子里种上了柚子树、桃树,还有一些草药等。三间二层楼房连成一栋。一走进老屋,就会看到墙角横七竖八地放着锄头、扁担、镰刀,发黄的墙上挂着蓑衣、斗笠等。沿着咯吱咯吱的木梯到达二楼,三间风格迥异的舅舅们的婚房一并出现在眼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还在浙江舟山沿海小岛一个山村里读书。  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百十来号人的生产队,有一个患有“大脚疯”病(丝虫病),别人都叫他“阿华”的老人,每天牵着一头皮毛黄亮的耕牛,在田垄上、在山坡下溜达。“大脚疯”阿华没有结过婚,无儿无女,就住在生产队牛舍隔壁的农具仓库里。他像照顾自己的儿女一样每天照顾着生产队里的耕牛。平时,哪里有鲜嫩的草料,哪里就会看得见“阿华”牵着牛,背着竹筐割
在太姥山,看那些站立在山上的石头,看水在这些石头上走过的痕迹。  最柔软的水,走进最坚硬的石头。纵深处,像河流的根系扎入岩石。幽僻处,点点滴滴,像时间在敲它的木鱼。转过山坡,一阵风斜斜吹过,一页接一页把四季打开。有时是一朵云来到石头上,云一来就把海里的波浪线也牵了过来。它不只是往下走,它也会往上长。在草叶里,在藤蔓上,在一棵树向上伸展的脉络里。  一座山,到处是水留下的痕迹。随便撷起一些,就是一段
我喜欢豆腐。白白软软方方正正的一块,散发着大豆特有的清香。在每家或大或小的菜市场里,你总能在一两个摊位上寻到它的踪迹。它往往和它的兄弟姐妹们——各种各样的干子和素鸡——放在一起,而最显眼的只会是它。豆腐胖头胖脑惹人喜爱,自然可以“艳压”干瘪的干子和身材走样的素鸡。  我小时候去菜市场,第二爱做的事就是在露天摆放的一板板柔弱绵软的豆腐上留下我的指甲印——排名仅次于轻轻地抚摸、按压豆腐,感受它们的弹性
龙的形象是怎么创造出来的?龙的故乡在哪里?龙的符号是一种什么象征?正是这一连串的问号把我带到古城淮阳。  之前,有关龙的知识我也仅仅知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龙行一步,龟爬十年。仅仅知道龙的种类有马龙、草龙、凤尾龙;曲龙、烛龙、象鼻龙。有鱼龙、夔龙、麒麟龙;蛟龙、青龙、玄武龙。仅仅知道古代有恐龙,现代有地龙(中药名);天上有飞龙,水里有潜龙;海底有龙宫,四海有龙王。仅仅知道元宵节闹龙灯,端午节赛龙舟
题目  请以“都是为了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初看题目“都是为了你”,总感到莫名的熟悉,似乎是妈妈劝你多吃水果时的叮咛,又像是老师让你踏实学习时的劝诫,还有可能是和朋友闹别扭时的埋怨……选择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来命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小到平日父母的唠叨,大到深入灵魂的理想,无一不可入笔,给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是学习我们母语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