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社会的“理性”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zhib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494年,这一年正值中国的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轻率出兵攻击吴国,结果大败。勾践向吴王夫差求和,并入吴为奴,誓言世世不得反叛。
  这一年,在世界的西方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支刚刚在战争中获得胜利的罗马军团,在罗马城下整齐列队。他们的长矛、盾牌、铠甲上还沾着敌人的鲜血。此刻,他们真正等待的是一个与每一名战士都利益攸关的消息。
  这些战士都是罗马的平民,放下长矛和盾牌,他们就是辛勤耕作的农夫。外敌入侵,他们不得不拿起武器保卫罗马。然而,那又是一个贵族垄断财富的时代,从中小地主到平民、农业无产者都承受着沉重的捐税和劳役。土地兼并和私人借贷让大量的农民债台高筑。而国家又厉行债务法,将无力还债者投入监狱。
  就在前一年——公元前495年,罗马遭遇外敌,备受压迫的农民们原本不肯应征服役。执政官紧急下令暂停债务法,释放因债务入狱的人,并承诺不会对他们再行逮捕。然而,当农民们拿起武器保卫国家得胜归来后,国家却不顾承诺,将有债务者再度投入监狱。
  很不幸的是,公元前494年,战争再度爆发,国家和贵族又需要农民为自己打仗了。农民们原本不再相信背信弃义的执政官和元老院,然而,他们信任和敬重他们的独裁官(罗马共和时代军事官员)马尼乌斯·瓦勒里乌斯。所以,他们再度为国家披甲上阵、浴血疆场。打了胜仗后,马尼乌斯·瓦勒里乌斯将一份改革的建议提交给了元老院。
  列队齐整的众将士翘首以盼,希望元老院能同意改革。然而,元老院的当权者对改革的建议坚决抵制。
  坏消息传到了军中,愤怒的情绪蔓延,暴动一触即发。这是一支刚刚才为国家赢得了战争和荣誉的军队,手握攻城拔寨的锐利武器,而且已经兵临城下。此时,如果直接杀入罗马城,杀掉执政官和元老院的贵族元老们,对这支精锐之师来说,应当有必胜的把握。
  然而,罗马的农民和军人并没有选择这条玉石俱焚的道路。他们遗弃了营垒,军容严整地离开了罗马城,开赴阿纽河彼岸的一座小山丘。他们决定以和平的方式创造一个新世界,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建造属于平民的城市。
  平民的行动,让刚愎自用的元老院意识到,分裂和内战的危机就在眼前。经过再三考虑,元老院做出让步,设立两名由平民自选出来的平民保民官,可以独立自由地对抗损害普通民众利益的行政命令。
  这次事件被称作第一次和平撤离运动。
  这一事件不应当仅仅被视作罗马平民的胜利,它是全体罗马共和国人和罗马文明的胜利。无论在力图反抗暴政的罗马平民身上,还是在试图用强权维护既得利益的贵族身上,都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理性。所以最终,双方都选择了妥协,让事件得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而非暴力对抗、玉石俱焚。
  在平民撤离事件发生之前几年,即公元前510年,还是在这一块土地上,国王暴虐,国事不与元老院商议,随意宣判极刑,国王的仓库积谷如山,却还要求公民服额外的兵役和劳役。于是,人民起而反叛,驱逐暴君,结束了两百多年的王政时代,将罗马推向五百年的共和。
  短短几年之中,发生在罗马的两次“大”革命,其实都只是在旧有的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些小的修改:政治革命废除终身任职的国王,另立两个一年一任的执政官来领导罗马;社会革命设置平民保民官,确保底层民众在利益遭受行政命令的侵犯时有合法的渠道进行援助和救济。
  这些小的修改,无疑促进了大的文明和繁荣。而这些小的修改,却都源自于社会各阶层的理性妥协。
  那么,古罗马社会的这种理性是怎么炼成的呢?
  古罗马自文明发轫之初,便行走在分权的道路之上。
  史学家们声称,即便在王政时代,罗马国王也没有君权神授的观念。国王不在人民之上,他的权力并不来自于神,而是来自民众。如此来定义王者,当时的罗马先民显然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一君万民的集权制度。
  当时,罗马的政体由三部分组成:国王(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每一部分都拥有较大的权力,从而实现了各部分在国家整体内的分权。在实现了分权的罗马,治国的是法律,而非立法者。法律代表着各方利益的妥协,是所有人权益的终极保证。
  对古罗马的普通民众而言,他们要求的不是绝对的自由。他们要求的仅仅是公正的统治和实际利益的保障。而对贵族和元老院这些既得利益者,他们要求的也是现有权益的维护。
  因此在当时的罗马,基于利益的全面考量,冲突的双方很容易达成理性妥协。
  当然,这种制度并不是没有矛盾和隐患,并且让社会走向理性很难。即便理性如罗马,在共和时代末期,还是出现了权力高层的内斗,将罗马引向了惨烈的内战,最终导致国家从共和时代走向帝国时代。
其他文献
1812年,俄国军队火烧莫斯科,以阻挡拿破仑的入侵。 图/FOTOE  年轻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是首个率领人马在俄国漫长的冬天跋涉进入疲惫和死亡之途的欧洲大侵略家。  1708~1709年的冬天并不适合户外露营。在小冰河期的煎熬中,整个欧洲被冻得像一块冰。  大北方战争于1700年爆发,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对瑞典宣战,目的是要把瑞典赶出波罗的海地区。当时的瑞典是一个超级强国,它的势力范围包括如今的瑞典
期刊
在1929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的许靖华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和古代气候学家,他是美国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的院士,在世界多所知名大学担任过客座教授。一次特殊的机缘,让他从一粒沙中读出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1994年7月,许教授到中国台湾省任台湾大学全球气候变迁研究项目的学术顾问。一位学生找到他,给他看一块湖内沉积物的钻心样本照片。样本来自大鬼湖,位于台湾中央山脉,海拔2000米以上。沉积物主要是黑
期刊
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的重建图纸,前景为伊什塔尔门,右后方背景为马尔杜克神庙。图/文仕工作室/FOTOE  长期以来,人们持续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并坚持认为,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化运动以来的碳排放,是造成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负面影响。国际上的各类气候会议的不断召开更是加深了人们的这种认知。实际上,在这一次次的会议背后,更多的是借助气候变化的政治博弈。那么,气候变暖的真相
期刊
张百龄,字菊溪,河北隆化人,清朝嘉庆皇帝极为倚重的封疆大吏之一。张百龄曾先后担任湖广、两广、两江总督等要职,判处了多起案情错综复杂的大案要案。在其晚年得子之时,嘉庆皇帝亲自为其子赐名、予世袭官职,《清史稿》称其为“能臣之冠”。同时,他的为官之路,走得也是十分坎坷,充满着与同僚之间的残酷斗争,经历了三起三落,死后也留下了说不尽的议论。  兴于决绝断案,败于督抚之争  张百龄的从政之路始于1772年,
期刊
中国北京南郊,1865年秋。  永定河在华北大平原上缓缓向东流动,在地势低洼处形成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北京人俗称“海子”。包裹着这些“海子”的,是一片片树木葱茏的密林、中间间隔着低矮的灌丛和蒿草没膝的草地。这一大片如今属于北京南四环到南六环之间的地带,在清朝时被一堵高高的围墙圈起,像内城的紫禁城一样拥有多座“宫门”,并有重兵守卫,这就是清朝的皇家猎苑——南苑。  南苑在清初的时候曾经非常热闹,尚
期刊
有一个大家都没什么意见的结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叫“交子”,在北宋真宗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就在四川成都民间自主发行,然后到了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被官方正式承认。这个时间,比“世界第二”早了600多年。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是四川?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道理,为什么会出现纸币。  在纸币出现之前,人们使用的货币按照价值来排列,主要有以下几种:金、银、铜、铁。  
期刊
公元1714年8月7日,俄国一代雄主沙皇彼得一世御驾亲征,率领舰队在芬兰湾甘古特地区,一举击败彼时的北方强国瑞典,夺得北欧海上霸权,此为沙俄海军史上首次胜利,彼得一世借此武功,于七年之后加冕,以“大帝”身份开始君临欧洲。  甘古特也因此名垂沙俄历史,更成为其海军传统的重点元素,只有那些顶级军舰,才配得上这个名字。沙俄海军史上“最”配得上甘古特之名的军舰,乃是一种建造于日俄战争之后的战列舰。  开工
期刊
因为那部电影的缘故,“泰坦尼克”号之名,家喻户晓。但这部电影重在讲述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只是一件豪华道具。关于它的悲剧故事,还是要从电影之外说起,从它的老板——白星公司说起。  后起之秀  地球超过七成表面积为水所占据,故而人类必须学会行水之法,其中主要一种,就是船。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结构等等因素,西洋文明一直侧重此道,到了近代,更是有所谓的“大航海时代”出现。大批西洋船只,载着军队,漂洋过海
期刊
自今年9月中旬以来,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盛世天子——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吸引了参观者络绎不绝地前来。该展览精选了故宫博物院所藏与乾隆皇帝密切相关的文物百余件。  公元1711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诞生。24年后,弘历继位,翌年,改年号为乾隆。据说,“乾隆”在满文中有“得到上天保佑”的意思。  从1735年登位到1799年去世,在这64年间,也正如“乾隆”寓意的那样,乾隆皇帝仿佛得上天庇佑,缔造了
期刊
今年国内大片分账名额只剩8个,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将于10月在纽约电影节进行世界首映,还尚未确定在中国上映时间。  他要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在汉森·W.鲍德温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曾说:“在3457年有记载的历史中,有3230年都有战争记录,仅有227年和平。”所以,战争是常规话题——作为电影观众,你得接受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