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新文科”理念下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479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Edit 李杰 李叶
  唐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资深室内建筑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规划学院高级访问教授。教育部高等院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建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副主任委员,中日健康住宅研究会中方会长,中国建筑师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景观设计》杂志副主编,大连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与成果主要集中在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研究、设计文化形态研究等方面。
  大连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育人体系。设计类学科归属于建筑与艺术学院,涵盖了两个领域:建筑类与艺术类,学院下设4个系,建筑系、城乡规划系、艺术系和工业设计系,拥有4个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设计学和美术学。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设计学和美术学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基于学校整体的学科背景和学院的学科组成,学院的教学实践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我国理工类院校的设计学实践教学方式。就此,结合“新文科”理念,从三个方面对设计类专业办学进行总结。
  一、“新文科”与设计学科建设
  2018年8月,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标志着国家“四新”建设工程正式开启。“新文科”的提出并与新工科等建设列为同等重要的层次,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文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于“什么是‘新文科’”、“如何建设‘新文科’”等问题的理解,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学界对“新文科”也存在诸多讨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提出“新文科”的概念和行动理念,“新文科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从中可以提取的关键词:新背景、新途径、新方法。新背景,包括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设计要促进经济发展;新途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新方法,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更要求教育能够在某些程度上进行服务型创新。
  “新文科”和传统文科相比具有鮮明的创新性,其核心理念契合了设计学科的核心问题一创新。进入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学科背景的要求更加多元,需要通过多学科融合探寻新的学科增长点,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新文科”即是通过创新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前提、研究路径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实现其核心价值一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一核心价值在近期教育部多次召开的高等教育会议中被反复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都迫切要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的今天,更要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够真正契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真正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真正提供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持。在这种形势下,设计类专业应主动应对新挑战。
  “新文科”不是对长久以来的文科的否定,而是文科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文科”的“新”应理解为“创新”,要建立在对既有文科进行反思和发展的基础上,总结既有经验的延伸与拓展、交叉与融合、发展与创新。因此,从新文科与设计学的发展来看,要求教育教学的结构逻辑应从闭环走向开环。一般情况下,传统学科边界相对清晰,内容相对独立,形成单一的系统。倾向于一个闭环。如今,按照“新文科”的要求,要打破闭环的固化思维,形成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方法上实现协同共享,内涵上实现交叉融合,进而产生开放交叉、兼容并蓄的新文科新属性。这一过程不应是平地而起的,而是需要基于传统创新发展,逐步探索和完善。
  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非常鲜明,直接对应的是应用型、专业型、实践型,无论是艺术类院校还是其他类型院校基本奉行这一办学原则。强调毕业生走向社会就应具备过硬的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突出的创新能力、一定的运营与管理能力。如何达成这样的培养要求呢?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实践,通过实践实现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构建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现阶段,在一些理工类院校中,设计学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基本是依托所在高校的实验室或时间平台进行,往往出现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不适应,培养目标达成度不足、实践教学模式固化、实践教学方法局限、学科间缺少交叉融合等问题,进而产生教育教学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后果。这就迫切需要一场变革。“新文科”的理念就是为设计学教学与实践改革提供了方向和方法。
  二、设计学实践与新文科探索
  目前,全国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基本按照校企合作、产学研政用一体化等方式开展,大连理工大学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探讨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专业合作三种方式,经过长期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
  第一,校企合作,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何创新校企合作?一是机制问题,二是方法问题。首先,选择优秀企业的高级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大连在这方面的人才资源和北京、上海等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属于国家层面的优秀设计师是稀缺的。因此我们首先提高企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认识,并对企业导师开展岗前培训,提升执教能力和认识;同时,安排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对接,从而实现全过程监督,全方位形成“实习一指导一成果转化一就业”的校企合作机制。其次,学院定期聘请国内外一线知名企业导师来校进行短周期讲学和学术讲座,包括盖博、普瑞克斯、伊东丰雄等国际知名设计师,也包括马岩松、董功、朱竟翔等国内杰出青年设计师,还包括赵春水、孙建华、崔岩等我院培养的优秀的建筑师。校企合作就是要注重设计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以及系统化培养路径的形成和合理机制的建立。   第二,校校合作。常规的校校合作包括两种,国内跨校和国际跨校合作。学院的国内跨校合作从开始探索到现在成熟运行已经经历十余年的实践,建筑学先行,其他专业紧跟,而后各专业独立开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多校融合的合作方式。例如,“建院环艺”杯四校联合毕业设计經过四年的开展,已经在国内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学生作品受到广泛认可。国际跨校合作多采用工作坊的形式,与众多知名的国际设计学高校建立师生互访联合教学机制,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缘、不同高校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思想碰撞。学院与巴黎美院、巴黎马拉盖学院、日本九州大学、千叶大学、米兰理工等国外著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师生每年进行互访,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增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与美国劳伦斯大学合作的工作坊中,在美国的设计成果获得了奖项;在与意大利米兰理工的联合教学中,我校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获得了对方的高度认可,米兰圣劳伦佐大教堂周边地块的环境设计项目获得奖项,。
  第三,专业与专业合作。专业合作的做法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的理工科背景与学院的专业设置特色,学院现设有5个设计类专业:环境设计、建筑学、城乡规划、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5个专业的合作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旨在让学生能够具有更多的创意源头、更广泛的知识背景、更完备的跨专业知识技能。设计实践中,各专业共同选题,以各专业为主,不同专业共同合作,相互促进,实现“新文科”背景下的设计学实践教学的开环,也构成了学院跨理工和艺术两类专业的办学特色。与此同时,跨专业教育教学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把教学上升到学术层次来讨论。2020年建筑学、环境设计与城乡规划三个专业合作协同参与的城市可持续调研报告项目,在国际竞赛获得了最高奖。
  三、成果与应用
  推进成果应用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学院通过各种支持方式助推实践教学成效。2020年学院的建筑学、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专业,联合本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及英国诺丁汉建筑学专业学生共同组建团队,参与北京2022冬奥会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成功入选并获得1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启动经费。这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合作模式,既是跨专业合作也是跨校合作。项目需要在2022年在冬奥会现场搭建完成,100万元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组委会要用100万元来撬动更大的资金,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去寻找相关企业和各种资金的资助和支持,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跨专业协作和实践应用的优势与作用,产生了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新文科”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开放融合,“新文科”下的“新设计”要开环共融,实现设计学科的新思想、新内涵、新方法,通过设计实践教学新路径的探索,实现“新设计学”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切实提升设计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转载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与科学融合创新》(ISBN 978-7302580874)
  2/法国教学工作坊
  3/“建院环艺”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与我院四校联台毕业设计
  4/北京2022冬奥会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项目
  1/签订校企台作办学协议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其他文献
FOTOKITE SIGMA  “Fotokite Sigma”是一种主动捆绑的无人机系统,可从以前无法获得的高空视角为公共安全团队提供关键任务态势感知。一件操控即可获得无限的连续飞行时间、发射、飞行和降落,有助于节省团队资源。“Fotokite Live”App提供实时的热成像和高清视频流,无需无人机驾驶员执照,为第一响应者在整个任务期间和现场提供即时可操作的信息。“FotokiteSystem
期刊
本设计旨在优化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旅游高峰期垃圾投放,并且降低景区维护成本。在本次研究的前期调研中发现景区垃圾桶有两大突出问题,第一是節假日垃圾桶容量无法满足游客投放量;第二是商业景区垃圾桶风格给人千篇一律的印象。  设计采用可以伸缩的造型,垃圾桶可拆卸能方便清洁工人清洗;桶底部有万向轮和固定脚踏,方便移至景区任何场所使用。图例中黑色曲面为橡胶材质,目的是在旅游高峰期通过垃圾桶内垃圾的储存容量增加垃
期刊
“原创实践”栏目以传播先进的设计理念,推动原创设计发展为己任,涵盖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室内设计、交互设计等领域的精选国内外经典设计案例,专访各界设计大咖,旨在为设计行业提供高质量的设计案例,服务广大热爱设计的读者。  本期栏目中呈现的分别是哈哕出行2020年发布的概念单车“云歌”,该设计日前荣获了2021德国iF设计奖产品设计奖,其简洁的设计语言、贴心的细节设计和情感互动将领导下一代共享自
期刊
ARTEMIDE  几十年来,传奇设计公司Artemide凭借他们的标志性作品创造了设计历史。Nascent的任务是通过一种多阶段参与的方法来重新考虑公司的网站,以创建一个可擴展的数字平台。最初,公司专注于资助广阔的设计和产品资源。在第二阶段,已经将经验转向了一种更吸引人、更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这个项目的目标是组织广泛的内容,以服务于商业和非商业观众,同时激发人们对Artemide复杂产品线更深层
期刊
结合新能源汽车的时代背景和技术背景,探究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发展趋势。汽车作为工程结构化产品,其造型的设计和工艺、科技、审美以及动力能源类型紧密相关。文章立足当下,把握未来的科技、能源、审美、工艺并以此理解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造型设计趋势。新能源汽车内饰和外饰的设计特点以及未来设计趋势的预测。汽车作为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的重要载体其特性也必将被颠覆,性质也将被重新定义。文章站在未来科技特性的基础上得出了新能源汽车的设计趋势,因此研究结果对于后续新能源汽车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SP50 - BORN INTEGRATED  2020年,欧洲最大的、由合作伙伴牵头的代理商集团庆祝其成立50周年。当该机构于1970年成立时,所谓的“服務计划”代表了一种有远见的方法:集成的整体通信解决方案。整合的主题如何成为周年纪念的中心主题,包括全球24家地点的4317名员工、公司的合作伙伴和朋友?他们创建了一个SP50标志,作为对20世纪70年代的标志的致敬。之后,将这个标志投射到202
期刊
摘要:针对智能印章存在的问题,基于UCD研究方法,探索智能印章创新设计,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基于UCD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分析智能印章的主要用户和主要使用场景,对主要用户进行调研并提取其功能和情感方面的使用需求,提出基于UCD方法的智能印章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设计了一款智能印章,经过可用性测试,该智能印章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使用需求。UCD方法可以对智能印章创新研发设计提供指导。  关键词
麦克尼尔根据儿童需求出现的频率进行了概括排序,分别为六种需求:感知需求、玩的需求、求助需求、变化需求、归属需求、自我表现需求,这些需求的强烈程度呈递减趋势。对儿童而言,“玩”是最重要的,游戏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95%的儿童在娱乐的氛围中能学到知识与技能。通常,儿童的心理具有模仿、好奇、合群、喜欢游戏、喜欢野外环境的特征,而儿童的生活经验少、无法清楚地分辨是非、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也是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