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无孔不入地影响着社会生产和生活,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也应积极拥抱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一直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软肋,如今适逢“互联网 ”行动在我国如火如荼,新媒体发展方兴未艾,大学英语教师更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各方面的优势,革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新媒体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融合。本文即分析了新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理论基础、优势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英语 听说教学 应用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项基础性课程,其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大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能力,以及提高我国教育和人才的国际化水平都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的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大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短板”。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我国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对大学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英语的听说教学也逐渐呈现出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元化的特征,为传统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在这样的形势下,新媒体工具以其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便捷性的优势引起了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注意,也被不同程度地引入到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环节当中。虽然将新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广受大学师生的欢迎,但相关研究却并不深入,亟需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新媒体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结合提供理论指导。
一、新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理论基础
1.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不同于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知识、学习都出自情境并依赖于情境。情境是就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的动态变化发展过程。情境认知理论纠正了以往的认知理论将知识理解为仅仅依靠逻辑规则和信息描述,通过意识的推理和思考就能得到,因此忽视知识产生所依赖的文化背景和客观环境因素的观念。
在情境认知理论中,学习既是个性化的,也是社会化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人与其内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即实践的过程,只有学习者将知识运用于该知识适用的情境当中时,整个学习过程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因此,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应当注重受教育者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重视受教育者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构建适合受教育者的学习模式,培养其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新媒体工具应用的场景十分广泛,其本身的特征能够为大学英语情境教学提供条件、途径和平台,情境认知理论则为新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2.经验学习理论。经验学习理论是国内外的教育、学习领域广为人知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经验的“形成→验证→重构→再形成”四个环节构成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始于经验、然后回归于经验”“改造或者转化经验、创造知识”。经验学习理论的认识学习过程,首先是通过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即初步经验),然后通过对感性认识的回顾、反思、分析等内在的意识和心理过程形成具有逻辑性的、较为抽象的经验,之后将内化的经验再运用于实践活动或现实情境之中,通过领悟和思考形成对之前经验的再认识,创造性地重构新经验……凭借四个阶段的循环实现经验——即知识的“领悟”和“转化”。
在教育过程中应用经验学习理论,就是要重视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融入实践活动,重视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的情绪、感受、所思所想,并引导、帮助其完成经验的概念化、理论化、系统化,形成有别于感性经验的理性知识,同时通过教育者自身的行为影响、塑造受教育者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媒体工具的社交属性、多媒体属性能够良好的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既有利于学生经验的形成和重构,也有利于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对学生的经验进行指导。
二、新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优势
1.新媒体能够形成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兼容性十分强大,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格式的电子信息都能够在新媒体软件上流畅的呈现和运行,这就为大学英语的听说教学开辟了非常广阔的新天地,尤其是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缺陷。传统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往往只能运用文字、音频以及少量的图片,并且这些素材大都围绕着课本内容,使得英语听说内容缺乏吸引力,教学情境较为单一,而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得大学英语教师既可以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中选取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呈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既丰富了教学情境,也扩充了教学内容。
2.新媒体有利于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经验的形成。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一直是令大多数英语教师头疼的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大学生英语应用的场景和机会,用进废退是学习的基本规律,较少使用就意味着难以提升。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不使用英语听说能力的问题,一方面,互联网沟通了全世界,国内外的各种文化产品都呈现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影视、动漫、音乐等,新媒体作为互联网的工具性入口,大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听到英语语音,熟悉标准的英语发音特点和方式;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社交属性便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学生遇到英语听说上的问题可以随时请教老师,教师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指导学生,学生在实际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知识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就间接提高了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效率。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是以教师为绝对主导的,教师决定着学习的内容,掌控着教学的方法和节奏,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学习的地位。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由支配者和主导者变成了辅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中名副其实的主体。首先,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选择学习内容的决定权实质上掌握在学生手中,教师可以推荐、引导,但无法控制,因此教师对听说教学的影响力在弱化,相应地,学生的主动性在彰顯;其次,当学生在学习新媒体视听资料时,遇到疑难问题是由学生提出和发问的,教师则是回应和指导,这正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和回答的过程相反,也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强化的体现。 三、新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策略
1.采用混合教学模式。传统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固然有诸多不足,但综合考虑种种主客观、内外部因素,围绕教科书、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仍是听说教学的主要模式,传统课堂教学仍有新媒体教学不可取代的作用。首先,英语的语音语调中的很多基础性知识和技巧必须通过教师现场讲授、强化训练的方式来获得,这正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其次,大部分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达不到流利会话的水平,也不足以应对新媒体上庞杂的语言輸入,必须通过课堂听说教学来打牢语言应用基础;最后,大学生在学习、运用英语听说能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共通性、普遍性的问题,通过统一化、集体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效率更高。相应地,新媒体更适合用于个性化、情境化的教学,便于教师对学生个体或者少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因此,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和优势,但也不能忽视传统课堂教学的作用。
2.打造第二课堂。新媒体是对区别于传统平面媒体的新兴电子媒体的总称,其成员数量众多,特色各异。狭义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具体传媒产品,如门户网站、微信平台、微博等,广义新媒体还包括互联网、手机等终端工具。由新媒体的概念可知,其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这就为通过新媒体打造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第二课堂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应以学习者的心态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变化,熟悉新媒体的使用技巧和运作方式,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习惯和心理,学习借鉴互联网上优秀的英语听说教学素材,具备游刃有余地借助新媒体进行英语听说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之外,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挑选、制作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音频等素材,通过新媒体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训练、讨论,将教学、学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
3.构建师生互动体系。很多新媒体产品不仅仅具有媒体属性,还具有社交属性,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意见表达、沟通交流的平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微信。微信作为一个社交软件,不仅能在个体之间方便地传递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还可以通过服务号、订阅号、朋友圈大范围地传播信息。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微信以及类似软件的特点,一对多地为学生推荐英语听说学习资料,还可以一对一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很多大学生之所以英语听力、口语水平差,就是因为其本身英语基础差造成的自卑心理,不愿意开口讲英语,形成恶性循环。而有了新媒体,学生可以通过语音单独与教师交流、求教,避免了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蹩脚英语的尴尬。借助新媒体工具,教师可以构建起英语听说学习的互动体系,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强大正在重塑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工具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广泛使用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更多可能。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新媒体与传统听说课堂教学的契合点,通过两者的互补构建完善英语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靖.微信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2]刘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优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16-119.
[3]贺海霞.新媒体环境下西部地区高校英语听说教学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10-112.
[4]史杰.论新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5,17:36-37.
[5]胡继昌.微信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需求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3:127.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项目《大学英语》突出“应用特色”改革项目。编号:201513328010。
作者简介:谢瑶 (1982.10-),女,汉族,云南丽江人,研究方向:大学英语学科教学、教学法、《大学英语》突出“应用特色”改革。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英语 听说教学 应用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项基础性课程,其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大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能力,以及提高我国教育和人才的国际化水平都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的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大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短板”。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我国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对大学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英语的听说教学也逐渐呈现出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元化的特征,为传统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在这样的形势下,新媒体工具以其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便捷性的优势引起了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注意,也被不同程度地引入到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环节当中。虽然将新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广受大学师生的欢迎,但相关研究却并不深入,亟需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新媒体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结合提供理论指导。
一、新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理论基础
1.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不同于传统的认知、学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知识、学习都出自情境并依赖于情境。情境是就人与人、人与环境互动的动态变化发展过程。情境认知理论纠正了以往的认知理论将知识理解为仅仅依靠逻辑规则和信息描述,通过意识的推理和思考就能得到,因此忽视知识产生所依赖的文化背景和客观环境因素的观念。
在情境认知理论中,学习既是个性化的,也是社会化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人与其内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即实践的过程,只有学习者将知识运用于该知识适用的情境当中时,整个学习过程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因此,情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应当注重受教育者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重视受教育者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构建适合受教育者的学习模式,培养其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新媒体工具应用的场景十分广泛,其本身的特征能够为大学英语情境教学提供条件、途径和平台,情境认知理论则为新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2.经验学习理论。经验学习理论是国内外的教育、学习领域广为人知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经验的“形成→验证→重构→再形成”四个环节构成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始于经验、然后回归于经验”“改造或者转化经验、创造知识”。经验学习理论的认识学习过程,首先是通过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即初步经验),然后通过对感性认识的回顾、反思、分析等内在的意识和心理过程形成具有逻辑性的、较为抽象的经验,之后将内化的经验再运用于实践活动或现实情境之中,通过领悟和思考形成对之前经验的再认识,创造性地重构新经验……凭借四个阶段的循环实现经验——即知识的“领悟”和“转化”。
在教育过程中应用经验学习理论,就是要重视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融入实践活动,重视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的情绪、感受、所思所想,并引导、帮助其完成经验的概念化、理论化、系统化,形成有别于感性经验的理性知识,同时通过教育者自身的行为影响、塑造受教育者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媒体工具的社交属性、多媒体属性能够良好的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既有利于学生经验的形成和重构,也有利于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对学生的经验进行指导。
二、新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优势
1.新媒体能够形成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兼容性十分强大,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格式的电子信息都能够在新媒体软件上流畅的呈现和运行,这就为大学英语的听说教学开辟了非常广阔的新天地,尤其是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缺陷。传统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往往只能运用文字、音频以及少量的图片,并且这些素材大都围绕着课本内容,使得英语听说内容缺乏吸引力,教学情境较为单一,而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得大学英语教师既可以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中选取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呈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既丰富了教学情境,也扩充了教学内容。
2.新媒体有利于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经验的形成。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一直是令大多数英语教师头疼的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大学生英语应用的场景和机会,用进废退是学习的基本规律,较少使用就意味着难以提升。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不使用英语听说能力的问题,一方面,互联网沟通了全世界,国内外的各种文化产品都呈现在互联网上,尤其是影视、动漫、音乐等,新媒体作为互联网的工具性入口,大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听到英语语音,熟悉标准的英语发音特点和方式;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社交属性便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学生遇到英语听说上的问题可以随时请教老师,教师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指导学生,学生在实际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知识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就间接提高了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效率。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是以教师为绝对主导的,教师决定着学习的内容,掌控着教学的方法和节奏,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学习的地位。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由支配者和主导者变成了辅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中名副其实的主体。首先,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选择学习内容的决定权实质上掌握在学生手中,教师可以推荐、引导,但无法控制,因此教师对听说教学的影响力在弱化,相应地,学生的主动性在彰顯;其次,当学生在学习新媒体视听资料时,遇到疑难问题是由学生提出和发问的,教师则是回应和指导,这正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和回答的过程相反,也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强化的体现。 三、新媒体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策略
1.采用混合教学模式。传统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固然有诸多不足,但综合考虑种种主客观、内外部因素,围绕教科书、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仍是听说教学的主要模式,传统课堂教学仍有新媒体教学不可取代的作用。首先,英语的语音语调中的很多基础性知识和技巧必须通过教师现场讲授、强化训练的方式来获得,这正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其次,大部分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达不到流利会话的水平,也不足以应对新媒体上庞杂的语言輸入,必须通过课堂听说教学来打牢语言应用基础;最后,大学生在学习、运用英语听说能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共通性、普遍性的问题,通过统一化、集体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效率更高。相应地,新媒体更适合用于个性化、情境化的教学,便于教师对学生个体或者少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因此,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和优势,但也不能忽视传统课堂教学的作用。
2.打造第二课堂。新媒体是对区别于传统平面媒体的新兴电子媒体的总称,其成员数量众多,特色各异。狭义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具体传媒产品,如门户网站、微信平台、微博等,广义新媒体还包括互联网、手机等终端工具。由新媒体的概念可知,其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这就为通过新媒体打造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第二课堂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应以学习者的心态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变化,熟悉新媒体的使用技巧和运作方式,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习惯和心理,学习借鉴互联网上优秀的英语听说教学素材,具备游刃有余地借助新媒体进行英语听说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之外,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挑选、制作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音频等素材,通过新媒体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学习、训练、讨论,将教学、学习、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
3.构建师生互动体系。很多新媒体产品不仅仅具有媒体属性,还具有社交属性,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意见表达、沟通交流的平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微信。微信作为一个社交软件,不仅能在个体之间方便地传递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还可以通过服务号、订阅号、朋友圈大范围地传播信息。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微信以及类似软件的特点,一对多地为学生推荐英语听说学习资料,还可以一对一地进行个性化指导。很多大学生之所以英语听力、口语水平差,就是因为其本身英语基础差造成的自卑心理,不愿意开口讲英语,形成恶性循环。而有了新媒体,学生可以通过语音单独与教师交流、求教,避免了大庭广众之下说出蹩脚英语的尴尬。借助新媒体工具,教师可以构建起英语听说学习的互动体系,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强大正在重塑社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工具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广泛使用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更多可能。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努力寻求新媒体与传统听说课堂教学的契合点,通过两者的互补构建完善英语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靖.微信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2]刘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优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16-119.
[3]贺海霞.新媒体环境下西部地区高校英语听说教学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10-112.
[4]史杰.论新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5,17:36-37.
[5]胡继昌.微信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需求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3:127.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项目《大学英语》突出“应用特色”改革项目。编号:201513328010。
作者简介:谢瑶 (1982.10-),女,汉族,云南丽江人,研究方向:大学英语学科教学、教学法、《大学英语》突出“应用特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