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比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84例行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84例体检者均先后接受静脉血采集及末梢血采集,比较静脉血及末梢血的各项检测结果。结果:静脉血及末梢血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水平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及末梢血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水平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不同采血方式,血常规检测结果差异明显,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重复性及准确性均较高,显著优于末梢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采血方式 血常规 检测 影响
血常规是临床中最常用的血液检测方式,是临床疾病诊断中最为基础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不仅是诊断血液疾病的重要依据,也可为其他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信息[1]。本研究选择我院84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84例行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身体健康;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肾、肝功能不全者;合并严重脑、肺、心疾病者;罹患慢性病或急性病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其中,男性29例,女性35例;年龄22-70岁,平均(43.72±2.61)岁。84例体检者均先后接受静脉血采集及末梢血采集。
1.2 采集方法
1.2.1 血样采集
检测仪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迈瑞BC-5100)及配套试剂。静脉血采集,即严格按照采血流程,于清晨空腹应用真空抗凝采血管采集健康体检者静脉血(2mL)。首选采血部位为肘静脉,若肘静脉不明显,则可采集内踝静脉或者手背静脉。颠倒混匀,注意动作轻柔,以避免破坏血细胞,2h内送检。末梢血采血,即完成静脉血采集后,嘱患者休息5-10min,再进行末梢血采集,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常规应用聚维酮碘消毒健康体检者采血部位皮肤,待消毒液干燥后,应用微量采血管针刺吸取患者无名指尖血液(20μL),然后将其置入稀释液底部(180μL),吸取上清液冲刷吸管,震荡混匀,注意动作轻柔,以避免破坏血细胞,2h内送检。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检测方法患者血红蛋白含量(HGB)、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比积(HCT)、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8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学系统,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种检测方法各项指标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静脉血及末梢血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水平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静脉血及末梢血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水平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采血方式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x±s)
3 讨论
现今,检验医学正向着高度自动化、特异、准确、快速、超微量的方向发展,检验医学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据统计,60-70%的住院患者须借助检验手段进行诊断[2]。检验质量的优劣与患者诊断、治疗及转归密切相关。如何提高临床检验准确性、精确性,更好的服务于诊断及治疗,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血常规属临床重要检查项目。临床上,采集血液标本的常见部位为动脉、静脉及末梢。其中,动脉采血主要应用于血气分析,静脉采血及末梢采血属临床常见血常规采血方式。
本研究选择我院8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体检者受静脉采血及末梢采血,结果显示,静脉血及末梢血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水平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3]。究其原因,很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1)静脉血组分与人体体循环相当,受外界影响小,可真实反映机体血液状态;(2)末梢血易受局部体温、挤压、针刺深浅等因素的影响,代表性较差;(3)此外,静脉血采血量充足,可重复检测,重复性较好[4]。
综上所述,应用不同采血方式,血常规检测结果差异明显,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重复性及准确性均较高,显著优于末梢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菊芬.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对比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6):3750.
[2]何昭霞,李灵,陈杰.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学,2012,18(10):1504-1506.
[3]康志红.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2C):107.
[4]王高见.不同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80-81.
【关键词】 采血方式 血常规 检测 影响
血常规是临床中最常用的血液检测方式,是临床疾病诊断中最为基础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不仅是诊断血液疾病的重要依据,也可为其他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信息[1]。本研究选择我院84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84例行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身体健康;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肾、肝功能不全者;合并严重脑、肺、心疾病者;罹患慢性病或急性病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其中,男性29例,女性35例;年龄22-70岁,平均(43.72±2.61)岁。84例体检者均先后接受静脉血采集及末梢血采集。
1.2 采集方法
1.2.1 血样采集
检测仪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迈瑞BC-5100)及配套试剂。静脉血采集,即严格按照采血流程,于清晨空腹应用真空抗凝采血管采集健康体检者静脉血(2mL)。首选采血部位为肘静脉,若肘静脉不明显,则可采集内踝静脉或者手背静脉。颠倒混匀,注意动作轻柔,以避免破坏血细胞,2h内送检。末梢血采血,即完成静脉血采集后,嘱患者休息5-10min,再进行末梢血采集,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常规应用聚维酮碘消毒健康体检者采血部位皮肤,待消毒液干燥后,应用微量采血管针刺吸取患者无名指尖血液(20μL),然后将其置入稀释液底部(180μL),吸取上清液冲刷吸管,震荡混匀,注意动作轻柔,以避免破坏血细胞,2h内送检。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检测方法患者血红蛋白含量(HGB)、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比积(HCT)、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8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学系统,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两种检测方法各项指标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静脉血及末梢血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水平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静脉血及末梢血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水平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采血方式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x±s)
3 讨论
现今,检验医学正向着高度自动化、特异、准确、快速、超微量的方向发展,检验医学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据统计,60-70%的住院患者须借助检验手段进行诊断[2]。检验质量的优劣与患者诊断、治疗及转归密切相关。如何提高临床检验准确性、精确性,更好的服务于诊断及治疗,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血常规属临床重要检查项目。临床上,采集血液标本的常见部位为动脉、静脉及末梢。其中,动脉采血主要应用于血气分析,静脉采血及末梢采血属临床常见血常规采血方式。
本研究选择我院8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体检者受静脉采血及末梢采血,结果显示,静脉血及末梢血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水平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与相关研究一致[3]。究其原因,很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1)静脉血组分与人体体循环相当,受外界影响小,可真实反映机体血液状态;(2)末梢血易受局部体温、挤压、针刺深浅等因素的影响,代表性较差;(3)此外,静脉血采血量充足,可重复检测,重复性较好[4]。
综上所述,应用不同采血方式,血常规检测结果差异明显,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重复性及准确性均较高,显著优于末梢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菊芬.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对比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6):3750.
[2]何昭霞,李灵,陈杰.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学,2012,18(10):1504-1506.
[3]康志红.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2C):107.
[4]王高见.不同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