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冰城夏都间的百里画廊

来源 :财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023061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全景

  北京之北,有一座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
  这座城市,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又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尔滨,天鹅颈下的明珠,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都市。国际上它素有“东方莫斯科”美称,同时又以符号般的独特冰雪文化,成为了中外向往的旅游名城。
  只有到了这座城市,你才能真切的发现,哈尔滨的美,何止这些!如果仅以几个符号来评价哈尔滨,就把这座厚重而雅致的城市说轻了。不说百年崛起历史,只谈哈尔滨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一曲豪迈的壮歌。哈尔滨将生态美融入建筑美,将工农业发展时刻与环保挂钩,将自然风景与人文设施融合,处处体现出生态环保观念。深度探访哈尔滨的生态文明,一行行繁多的数据映入眼底,也许不像漫步在中央大街面包石上那样盎然有趣,但它们是源于政府部门和冰城百姓的汗水凝聚!一条条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也许不像品味红肠小吃那样悠然轻松,但正是这些经过深入研讨科学设计的“条条框框”,支撑护卫着夏都的美丽。
  如今,哈尔滨正全力打造“冰城夏都”城市品牌,推出“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这张新名片——这个战略有何重大意义?哈尔滨市如何推进这个战略?哈尔滨在经济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开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发挥出重要作用?为此,《财经界》采访组走访了哈尔滨,探寻这座魅力名城的美丽之源。
  冰城之荣
  九月的哈尔滨,夜晚漫步在中央大街,悠扬的乐声和温暖的灯光,消融了渐起的寒意。
  冬还未至,街上流连的游客已将冰雪奇观挂在嘴边,满心期冀着一个即将变成现实的童话。
  冰城夏都之于哈尔滨,正在成为一个牢固的品牌概念。纵然如此,也不能改变哈尔滨在旅游界闻名遐迩始于冰城,哈尔滨洁白的冰雪世界,装饰了多少人五彩斑斓的梦。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哈尔滨发展冰雪旅游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哈尔滨人将丰厚的冰雪资源,逐渐发展成冰雪文化、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经贸和冰雪时尚。每到冬季来临,满城的冰雕雪塑使哈尔滨这座城市悄然变成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不远千里、纷至沓来。哈尔滨的冰雪元素、冰雪旅游已日渐成熟,连续多年实现旅游收入超百亿。2015年第31届冰雪节期间全市旅游收入1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7%,再创历史新高。
  冰出于水,冰城之荣,离不开水的支撑。哈尔滨在水生态保护方面,进行了大力探索和实践。
  在备受关注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上,哈尔滨进行了创新实践,重点在主要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上探索了一条新路。
  作为滨水城市,哈尔滨拥有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32条,均属松花江流域。松花江不仅是哈尔滨的母亲河,更是中俄界河——黑龙江的重要支流,水生态保护情况备受多方关注。为此,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深入推进依法治水、减排治污、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作,提出“一江两岸、一主两翼、南北双廊、多点共生”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布局,突出构建水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节约用水体系、防洪排涝保障体系、水环境改善体系、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体系、水文化与水景观提升六大体系。并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重点实施的52个松花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目前已有35个项目建成投用。重点建设的25座污水处理厂已有22座投入运营,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了151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已提高到89.4%,松花江干流水质连续保持功能区划标准。主城区污水基本实现了全收集、全处理,何家沟、马家沟郊区段初步实现了清水入河,彻底结束了“三沟”污水直排松花江的历史。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