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文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之一。运用得当,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发展智力等,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怎样才能正确运用课堂提问呢?
一、准确选定提问内容
一堂语文课提什么问题,备课时必须认真思考,要从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出发,准确地选定提问的内容。要“提”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课堂提问要选准关键处。一是在揭示课文标题时设问。出示课题后,以课题设疑,以问题激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在突破课文重点时设问。在讲读课文时,可抓住课文的重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掌握重点,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三是在分解课文难点时设问。对学生难以弄懂的问题,要分散难度,逐层设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突破难点,融会贯通。四是在理解课文思路时设问。分析课文时要善于提问,帮助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去读懂读通课文,理清谋篇布局的脉络。五是在挖掘关键词语时设问。提问要紧扣语言文字,抓住表现中心思想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探索和领略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1.直问式。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可从正面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按文寻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提出问题:“黄山石奇在哪里?”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曲问式。为了突出某一问题,故意避开,“旁敲侧击”,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的思路逐步“逼”向所要突出的问题。此法常常在讲清课文难点时运用。如,在讲授《罗盛教》一文时,向学生提出:罗盛教是一个中国人,为什么愿意为了救一个朝鲜儿童甘愿牺牲自己?这样的曲问有助于帮助学生领会国际主义精神。
3.反问式。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不符合常情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逆向思维,通过正反比较,明辨是非,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这类提问,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教学《称象》一文后提出:“只有七岁的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称象的办法?”小朋友在紧张地思索后,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在总结课文时对大家说:多观察、多思考,会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你们如果平时细观察、勤思考,也会变得更聪明。这样提问,能指引思维的方向,对发展智力起到促进作用。
4.追问式。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教者逐步设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打破沙锅问到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时,我这样设问:“文章开头第一句就写‘别了,我爱的中国’,后面还要跟上一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不显得重复吗?”学生回答后又追问:“为什么在重复的同时,还要加上‘全心’这个词?‘全心’是什么意思?没有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不是一样?”这样提问既使学生理解了这个句子,也了解到句子间的内在联系,深深体会到:“我”的全部感情都倾注于祖国,重复是非常必要的,起到补充和加强的作用。
三、恰当把握提问难度
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先易后难,难易得当。具体运用时要掌握“四度”,合理分配“四级问题”。
1.掌握“四度”。(1)难度适当。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激发求知欲,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但是,问题不能超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2)深度适中。提问要有一定深度,但不能深不见底,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跳一跳,拿得到”。(3)角度适宜。提问要集中,扣住重点,抓住中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自然,新旧知识联接要紧密。(4)坡度适合。提问要循序渐进,有一定层递性,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2.合理分配“四级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即“解答距”长短,提问可以分为四级。(1)初级问题(微解答距),学生参照课文内容即可回答。(2)中级问题(短解答距),学生阅读课文略加思考分析便可得出正确答案。(3)高级问题(长解答距),要求学生精读课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回答问题。(4)超高级问题(新解答距),要求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创造性地解答。教者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分配,因材施问。所谓合理分配,即一堂课的提问何时易,易到什么程度;何时难,难到什么程度。教者要心中有数,做到合理布局,难易得当,张弛有节。所谓因材施问,即对象不同,提问的难易也不同。一般来说,对智力低下的学生,只能提一些浅显易见的微解答距的问题,让其稍加思索便能答题;对智力一般的学生,要提一些似浅非浅的短解答距问题,让其认真思索;对智力较强的学生,要提一些综合性的长解答距问题,让其反复思索;对智力特强的学生要提一些耐人寻味的新解答距问题,让其创造性地思考回答。
语文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要求教者必须深入钻研并深刻理解教材,熟悉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征,并且具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的灵活运用提问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责编韦文)
一、准确选定提问内容
一堂语文课提什么问题,备课时必须认真思考,要从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出发,准确地选定提问的内容。要“提”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课堂提问要选准关键处。一是在揭示课文标题时设问。出示课题后,以课题设疑,以问题激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在突破课文重点时设问。在讲读课文时,可抓住课文的重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掌握重点,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三是在分解课文难点时设问。对学生难以弄懂的问题,要分散难度,逐层设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突破难点,融会贯通。四是在理解课文思路时设问。分析课文时要善于提问,帮助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去读懂读通课文,理清谋篇布局的脉络。五是在挖掘关键词语时设问。提问要紧扣语言文字,抓住表现中心思想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探索和领略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1.直问式。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可从正面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按文寻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提出问题:“黄山石奇在哪里?”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曲问式。为了突出某一问题,故意避开,“旁敲侧击”,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的思路逐步“逼”向所要突出的问题。此法常常在讲清课文难点时运用。如,在讲授《罗盛教》一文时,向学生提出:罗盛教是一个中国人,为什么愿意为了救一个朝鲜儿童甘愿牺牲自己?这样的曲问有助于帮助学生领会国际主义精神。
3.反问式。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不符合常情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逆向思维,通过正反比较,明辨是非,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这类提问,要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教学《称象》一文后提出:“只有七岁的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称象的办法?”小朋友在紧张地思索后,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在总结课文时对大家说:多观察、多思考,会使人变得聪明起来;你们如果平时细观察、勤思考,也会变得更聪明。这样提问,能指引思维的方向,对发展智力起到促进作用。
4.追问式。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教者逐步设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打破沙锅问到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时,我这样设问:“文章开头第一句就写‘别了,我爱的中国’,后面还要跟上一句‘我全心爱着的中国’?不显得重复吗?”学生回答后又追问:“为什么在重复的同时,还要加上‘全心’这个词?‘全心’是什么意思?没有这个词表达的意思是不是一样?”这样提问既使学生理解了这个句子,也了解到句子间的内在联系,深深体会到:“我”的全部感情都倾注于祖国,重复是非常必要的,起到补充和加强的作用。
三、恰当把握提问难度
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先易后难,难易得当。具体运用时要掌握“四度”,合理分配“四级问题”。
1.掌握“四度”。(1)难度适当。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激发求知欲,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但是,问题不能超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2)深度适中。提问要有一定深度,但不能深不见底,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跳一跳,拿得到”。(3)角度适宜。提问要集中,扣住重点,抓住中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自然,新旧知识联接要紧密。(4)坡度适合。提问要循序渐进,有一定层递性,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2.合理分配“四级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即“解答距”长短,提问可以分为四级。(1)初级问题(微解答距),学生参照课文内容即可回答。(2)中级问题(短解答距),学生阅读课文略加思考分析便可得出正确答案。(3)高级问题(长解答距),要求学生精读课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回答问题。(4)超高级问题(新解答距),要求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创造性地解答。教者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分配,因材施问。所谓合理分配,即一堂课的提问何时易,易到什么程度;何时难,难到什么程度。教者要心中有数,做到合理布局,难易得当,张弛有节。所谓因材施问,即对象不同,提问的难易也不同。一般来说,对智力低下的学生,只能提一些浅显易见的微解答距的问题,让其稍加思索便能答题;对智力一般的学生,要提一些似浅非浅的短解答距问题,让其认真思索;对智力较强的学生,要提一些综合性的长解答距问题,让其反复思索;对智力特强的学生要提一些耐人寻味的新解答距问题,让其创造性地思考回答。
语文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要求教者必须深入钻研并深刻理解教材,熟悉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征,并且具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的灵活运用提问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责编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