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作文評语改革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要遵循“只要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有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的评语就是好评语”的原则,多使用激励性和赏识性评语,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但要把握好赏识的“度”,把赏识性和指导性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学生乐写会写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作文评语;鼓励;学生写作;兴趣之源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还有原来遗留的影响,我国语文教育一直带有极强的片面功利化色彩,导致了教育重集体轻个人,重社会需要轻个人需要。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教育观念。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与“怕”“厌”联系起来。作为老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他们乐于表达时,就会想方设法动员自己的全部情感,津津乐道,滔滔不绝,也可以下笔成文,一气呵成。反之,如果硬要学生写他们本不愿写的事情,不但写不好,而且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积累、创新思维,写作的技巧和多角度开拓思路的能力。
一、作文评语改革应“以人为本”,注重作文批改中的师生交流
传统的作文批改,评语无外乎评价和指导两种功效。其实,从创新角度来讲,作文评点不仅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更应该是一次以作文为载体的师生交流,甚至是一次因材施教的难得机会。
众所周知,兴趣是做好的老师,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细心体验、观察生活,引导他们将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时间长了,就能使学生自然地步入作文天地之中。抽样调查中,83.33%学生对教师的评语不感兴趣,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文评语语言僵化教条,形式机械单调。
对于以上所述的情况,本人认为作文评语应以鼓励和赏识作为改革的原则。在评语改革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遵循了“只要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有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的评语就是好评语”的原则,体现了评语内容的准确性、情感性、激励性、启迪性和趣味性。
二、作文评语应以鼓励和赏识为主,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学生将辛辛苦苦写成的作文交给老师,总希望得到老师恰当的评价,老师积极热情的期望,会感染学生。所以我们的评语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寻找闪光点。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决不只限于模仿,往往有不少创造。如果视而不见或恶意抹杀,将是学生最大的不幸。故评语应多肯定优点,抓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给予赞赏,激发其作文兴趣。
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文字交流的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回应。要想让评语对学生的作文既有指导性作用,又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通常需要做到:重情感,多鼓励,用幽默。因此,老师鼓励性的评语如“一腔真情皆在篇首涌现,耐读!”……此外,刻画十分传神,令人拍案,“文章写得很有灵气”“你的立意让我耳目一新”……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坚定写作的信心,为学生以后继续写作,继续提高注入活力。而“写得罗嗦像记流水账”“写作能力太差”“简直不动脑筋”……这些评语,只会使学生积极性下降,兴趣索然,写作信心消失。总之,教师应不吝惜激励之辞,少批评责备,学生就会从你的评语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引发强烈的作文兴趣。
评语改革还融洽了师生的关系。在实践中,教师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尊重理解学生,用商量的语气就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一改以往说教者的形象,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也都很愿意敞开心灵与老师交流。
激励性和赏识性评语,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有时也出现了过于注意形式技巧,忽略了内容的针对性,或者过多激励,忽略了对学生不足的指导等一些状况。我曾经表扬一位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在他的作文评语中时不时会写下“你的表达能力真好”之类的话。时间一久,我发现这个学生为了得到我的赞赏,作文内容越来越华而不实,动不动就是大量的比喻和排比,有时硬把一些华丽的词汇搬出来,却词不达意。所以,如何恰当地把握赏识的“度”,把赏识性和指导性很好地统一起来,是进行评语改革关键之一,也是我们在今后评语改革中要继续探索的一个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遣词造句,记述描写,乃至篇章结构各方面所表现的点滴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并满腔热情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尽量树立他们的写作的热情与信心,激发他们继续进取。但是也不能无原则地过分夸奖和吹棒,应适可而止。总之,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不能操之过急,求全责备,以避免他们丧失信心。可见,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错误的。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害的。我们为人师者,只有站在育人的位置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细心的引导,培养他们观察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信心,指明培养发展方向,才能过到学生乐学会学,乐写会写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作文评语;鼓励;学生写作;兴趣之源
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还有原来遗留的影响,我国语文教育一直带有极强的片面功利化色彩,导致了教育重集体轻个人,重社会需要轻个人需要。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教育观念。提到作文,很多学生就与“怕”“厌”联系起来。作为老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他们乐于表达时,就会想方设法动员自己的全部情感,津津乐道,滔滔不绝,也可以下笔成文,一气呵成。反之,如果硬要学生写他们本不愿写的事情,不但写不好,而且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积累、创新思维,写作的技巧和多角度开拓思路的能力。
一、作文评语改革应“以人为本”,注重作文批改中的师生交流
传统的作文批改,评语无外乎评价和指导两种功效。其实,从创新角度来讲,作文评点不仅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更应该是一次以作文为载体的师生交流,甚至是一次因材施教的难得机会。
众所周知,兴趣是做好的老师,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细心体验、观察生活,引导他们将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时间长了,就能使学生自然地步入作文天地之中。抽样调查中,83.33%学生对教师的评语不感兴趣,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文评语语言僵化教条,形式机械单调。
对于以上所述的情况,本人认为作文评语应以鼓励和赏识作为改革的原则。在评语改革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遵循了“只要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有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的评语就是好评语”的原则,体现了评语内容的准确性、情感性、激励性、启迪性和趣味性。
二、作文评语应以鼓励和赏识为主,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学生将辛辛苦苦写成的作文交给老师,总希望得到老师恰当的评价,老师积极热情的期望,会感染学生。所以我们的评语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寻找闪光点。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决不只限于模仿,往往有不少创造。如果视而不见或恶意抹杀,将是学生最大的不幸。故评语应多肯定优点,抓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给予赞赏,激发其作文兴趣。
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文字交流的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回应。要想让评语对学生的作文既有指导性作用,又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通常需要做到:重情感,多鼓励,用幽默。因此,老师鼓励性的评语如“一腔真情皆在篇首涌现,耐读!”……此外,刻画十分传神,令人拍案,“文章写得很有灵气”“你的立意让我耳目一新”……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坚定写作的信心,为学生以后继续写作,继续提高注入活力。而“写得罗嗦像记流水账”“写作能力太差”“简直不动脑筋”……这些评语,只会使学生积极性下降,兴趣索然,写作信心消失。总之,教师应不吝惜激励之辞,少批评责备,学生就会从你的评语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引发强烈的作文兴趣。
评语改革还融洽了师生的关系。在实践中,教师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尊重理解学生,用商量的语气就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一改以往说教者的形象,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也都很愿意敞开心灵与老师交流。
激励性和赏识性评语,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但有时也出现了过于注意形式技巧,忽略了内容的针对性,或者过多激励,忽略了对学生不足的指导等一些状况。我曾经表扬一位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在他的作文评语中时不时会写下“你的表达能力真好”之类的话。时间一久,我发现这个学生为了得到我的赞赏,作文内容越来越华而不实,动不动就是大量的比喻和排比,有时硬把一些华丽的词汇搬出来,却词不达意。所以,如何恰当地把握赏识的“度”,把赏识性和指导性很好地统一起来,是进行评语改革关键之一,也是我们在今后评语改革中要继续探索的一个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遣词造句,记述描写,乃至篇章结构各方面所表现的点滴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并满腔热情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尽量树立他们的写作的热情与信心,激发他们继续进取。但是也不能无原则地过分夸奖和吹棒,应适可而止。总之,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不能操之过急,求全责备,以避免他们丧失信心。可见,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错误的。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害的。我们为人师者,只有站在育人的位置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细心的引导,培养他们观察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信心,指明培养发展方向,才能过到学生乐学会学,乐写会写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