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丝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获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插画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定居德国,目前是自由插画家、绘本作家,作品曾入选美国插画年鉴。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热潮了。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如此,小学课本里也不乏《三字经》的一些片断——或者,“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或者,“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或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当然,还有一长串的书名可以继续列出来,比如《弟子规》《唐诗三百首》《论语》《笠翁对韵》《幼学琼林》……有意思的是,很少有家长选择《山海经》,也很少有孩子去读《山海经》。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深思,也非常有必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因为从司马迁的那个时代以及他本人,就认为《山海经》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以至于他写史的时候不敢作为参考吗?《史记·大宛列传》中有这么一句:“《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或者,是因为鲁迅曾经写过一篇《阿长与<山海经>》,其中提到了一部绘图的《山海经》,说里面有“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所以家长们想当然地以为这些画面会吓着孩子吗?千万不要这样想,现在的孩子什么没有见过,他们一定会把“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当作新奇有趣的宠物来看待的!
很多时候,道听途说得来的信息都难言准确,言过其实与言不及义都有,对《山海经》的认识大概也是这么一回事。比如,虽然司马迁对《山海经》有点儿看法,但《隋书》中就不这样认为——唐代那个很喜欢给唐太宗李世民进谏的魏征,在其担纲主编的《隋书》中,就曾经把《山海经》列为史部的地理类。还有,清代的《四库全书》也把它列在了子部的小说家类——大概纪昀那些大学者们认为《山海经》过于富有故事性和传奇性,所以认为它是一部志怪小说……不过今天的很多研究者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只不过蒙上了一层神奇的“外衣”,以至于很多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插画师说:
第一次看到《山海经》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里,这样奇特的一本古书,神秘、久远,让人想一探究竟。从孩童时就听过的故事,九尾狐、精卫、西王母、女娲,这些形象最原始的样子都在这本书里,我忍不住想用自己的画笔来画一本我心中的《山海经》。
《山海经》最初是本科时的毕业设计,当时的《山海经》只有20多张图,直到10年之后有机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补画了100多张,出版了清华版本插画版的《山海经》。最开始喜欢上插画是因为比亚兹莱,最初的画风都是模仿比亚兹莱的风格,大四的时候因为选定《山海经》作为毕业设计,画风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但是到纽约以后,发现作为一个插画家只画中国古典文化是远远不够的。
在上学期间还接触了各种风格的插画家,其中有一位日本画家清水玲子,她的画既有强烈的东方色彩,画的题材又非常广泛,我非常喜欢她的风格。为了改变自己的绘画题材只限于中国文化的局限性,我也开始用毛笔画黑白线稿,然后用电脑上色,这样的表现方式更加现代。所以我主要有两种画风,有像《山海经》一样东方的,也有偏向西方的。我现在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在绘画中将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更好地融为一体。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获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插画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定居德国,目前是自由插画家、绘本作家,作品曾入选美国插画年鉴。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热潮了。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如此,小学课本里也不乏《三字经》的一些片断——或者,“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或者,“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或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当然,还有一长串的书名可以继续列出来,比如《弟子规》《唐诗三百首》《论语》《笠翁对韵》《幼学琼林》……有意思的是,很少有家长选择《山海经》,也很少有孩子去读《山海经》。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深思,也非常有必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因为从司马迁的那个时代以及他本人,就认为《山海经》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以至于他写史的时候不敢作为参考吗?《史记·大宛列传》中有这么一句:“《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或者,是因为鲁迅曾经写过一篇《阿长与<山海经>》,其中提到了一部绘图的《山海经》,说里面有“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所以家长们想当然地以为这些画面会吓着孩子吗?千万不要这样想,现在的孩子什么没有见过,他们一定会把“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当作新奇有趣的宠物来看待的!
很多时候,道听途说得来的信息都难言准确,言过其实与言不及义都有,对《山海经》的认识大概也是这么一回事。比如,虽然司马迁对《山海经》有点儿看法,但《隋书》中就不这样认为——唐代那个很喜欢给唐太宗李世民进谏的魏征,在其担纲主编的《隋书》中,就曾经把《山海经》列为史部的地理类。还有,清代的《四库全书》也把它列在了子部的小说家类——大概纪昀那些大学者们认为《山海经》过于富有故事性和传奇性,所以认为它是一部志怪小说……不过今天的很多研究者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只不过蒙上了一层神奇的“外衣”,以至于很多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插画师说:
第一次看到《山海经》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里,这样奇特的一本古书,神秘、久远,让人想一探究竟。从孩童时就听过的故事,九尾狐、精卫、西王母、女娲,这些形象最原始的样子都在这本书里,我忍不住想用自己的画笔来画一本我心中的《山海经》。
《山海经》最初是本科时的毕业设计,当时的《山海经》只有20多张图,直到10年之后有机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补画了100多张,出版了清华版本插画版的《山海经》。最开始喜欢上插画是因为比亚兹莱,最初的画风都是模仿比亚兹莱的风格,大四的时候因为选定《山海经》作为毕业设计,画风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但是到纽约以后,发现作为一个插画家只画中国古典文化是远远不够的。
在上学期间还接触了各种风格的插画家,其中有一位日本画家清水玲子,她的画既有强烈的东方色彩,画的题材又非常广泛,我非常喜欢她的风格。为了改变自己的绘画题材只限于中国文化的局限性,我也开始用毛笔画黑白线稿,然后用电脑上色,这样的表现方式更加现代。所以我主要有两种画风,有像《山海经》一样东方的,也有偏向西方的。我现在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在绘画中将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更好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