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情境创设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激发策略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dom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之一,就是学习者应处于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就是这种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作为一门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皇后”,数学充满奥妙,带来神奇,理应会让学生感到兴趣,富有积极性。但事实不然,个中原因就是教师教学方式单调死板,材料内容枯燥乏味。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谈谈如何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设知识趣昧性问题情境。趣中爱学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往往掩盖了它的趣味性。”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往往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进而产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心向及行动。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丢番图,是古希腊著名学者和数学家,本来人们对年龄知之不多。然而,通过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们可推断他活了多少岁。墓志铭:感谢上帝赋给这位贫困数学家六分之一的童年;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鬓长髯;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洞房花烛;五年后喜得贵子,娇儿夭折仅为其父半生;悲痛欲绝只得用研究代数解忧;四年后他去了阴曹寻子。这一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如,我在教学“科学记数法”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数据:“神七”在太空中共绕地球飞行45圈约1898000公里,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约440000平方米,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全国总人口数为1300000000人,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米,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这些大数在读、写上都比较麻烦,同学们,你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吗?”以此引入课、文,学生兴趣大增。这些问题情境,非常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又巧妙地将有关数学知识与学习内容蕴含其中,降低了问题与知识的难度,避免了生硬的说教、枯燥的讲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欢乐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二、创设悬念矛盾性问题情境,奇中好学
  
  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悬念是指学生对所学对象产生一种不解却欲解的心理。数学教学中,设置悬念性问题情境,可将学生引入一个猜不透、想不通却又丢不开、放不下,“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起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发情感波澜和思维火花,爱好数学。悬念可以是能猜却又猜不到的问题情境。如,教学“有理数乘方”,教师先叫学生拿出一张纸,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100毫米,有的说50米,胆子再大一点的说10000米。教师公布结果:“对折30次的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学生既惊讶又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纷纷要求教师证明给他们看。类似的还有“印度国王奖赏国际棋发明家的故事”。
  悬念也可以是处于不能做到与能做到之间的问题情境,如教学“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752-742,642-362,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学生尝试了,结果也正确,但都远远超出规定的时间。教师给学生放映一段才艺展示片段,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就说出其结果:149和2800。计算速度之快引发学生疑惑,并迫切要知道“秘诀”。学生带着强烈好奇心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为顺利学习新课“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并提高学习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力图使自己的思想协调一致,不自相矛盾,当学习者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平衡”,产生“矛盾”心理,促使认识结构向平衡和谐的方向转化。数学教学中,创设矛盾性问题情境,会引发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与新知之间的矛盾,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如在教学《众数与中位数》这节内容时设置如下情境:张老板要再招收一名工人,登载了一则招工启事:“我广经济效益好,现招工人1名,平均工资是2500元,月。”小李应征而来,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认为张老板欺骗了他,于是找到张老板说:“你骗了我,每一个工人的工资都不超过20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超过2500元呢?”张老板说:“我没骗你,不信你可以看工资表。”
  请大家根据表中数据讨论:①张老板所说的平均工资2500元,月是否是真的?②平均工资2500元,月能反映工人的工资吗?若不能,又用什么来反映较合理?
  矛盾性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学生们各执一词,在“真实”和“不真实”之中进行激烈的争论,从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学生头脑中新的认知结构被建立起来。
  
  
  三、创设操作体验性问题情境,动中乐学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心灵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两位专家的话向我们揭示,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助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创设操作体验性问题情境,就是其中一种有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的活动方式。正如皮亚杰所说的,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具,因地制宜制作教具,给学生创造参与、操作、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剪一剪、做一做、投一投、填一填、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律、原理与实际事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跳一跳,摘桃子”中增知提能,爱做乐学。如教学《梯形》时,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教师组织动手操作活动:一个梯形,只剪一刀,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若不能,至少需要剪几刀?学生通过反复操作,不断尝试错误,最后顿悟其中的奥妙。如此,既延伸与拓展相关数学知识,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如,《多边形的外角和》一课教学,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五边形的广场,再用笔代人一边操作实践,一边思考:清晨,东东沿广场周围的街道按逆时针方向跑步,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在图上标出它们)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通过演示、体验、反思,最后发现:外角,它与该处的内角是邻补角的关系,(即五边形的外角和)为360度。在每个顶点处转过的角就是这个五 边形的由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得到身体转过的角度。
  
  四、创设实践应用性问题情境。用中善学
  
  《全日制义务数学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因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因此,《全日制义务数学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一书指出:“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生活的轨迹,贴进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创设实践应用性问题情境,旨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需求喜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展现日常生活内容中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一种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内容数学化的情景,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现实性,重视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从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生活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事例,教师要充分利用,使之发挥最大教育作用;对于抽象、概括性强的数学概念、原理、定律,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搭建通向生活实际的桥梁。如“今天我当家”情境:“星期天,我上街给妈妈买礼物,给希望工程捐款,还到超市购物。希望工程捐款额是妈妈礼物两倍多30元,超市购物花费是希望工程捐款额的一半还少10元,这天共用了510元,那么我给妈妈买礼物花了多少钱?”又如,“某商家用一个两臂之长有差异的天平称量售出物品。为示公平,售货员每次都将物品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把两次结果相加并除以2计之,问这种称量准不准?如不准确,吃亏的是商家还是顾客?试说明理由。”这些事例都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衣、食、住、行、玩等各方面生活息息相关,会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与实践,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爱学数学、好学数学向乐学数学、善学数学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费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摘 要: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有效引领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面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种种“差错”,教师应巧妙地引领,让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辨析,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  关键词: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引领策略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有效引领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智慧引领,既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
在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着中考升学的压力,还有成长中交织的各种情感问题,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学习上,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内在
当前,高中数学学习要求提高,带动初中数学难度上升。函数中的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导学生提高二次函数的解题能力直接指向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通过二次
提出了一种基于铂电阻传感器的实用高精度温度测量方法,在分析铂电阻特性的基础上,将电阻测量的系统误差设计成满足线性关系,然后利用软件两点校准技术,消除测量中由系统误差、铂电阻本身偏差以及引线电阻带来的所有一阶误差,并给出了铂电阻的测量电路,通过实验证明,此测温和校准方法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