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在民族文化对特色城镇构建的作用分析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e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呼伦贝尔市近年旅游产业增速迅猛,并带动了地方城镇建设发展,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合理利用了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本文从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城镇建设、博物馆等几个方面相互之间的关系着手,分析呼伦贝尔市特色城镇及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呼伦贝尔 民族 博物馆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8-0162-02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拥有较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汉族等众多民族在此杂居。作为民族自治区,其地方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良好的自然生态与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方式,使呼伦贝尔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一、民族地区的城建开发与生态环境的融合
  呼伦贝尔市域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呼伦贝尔市以大兴安岭森林、呼伦贝尔草原以及底蕴深厚的草原文化聞名于世。呼伦贝尔的城镇建设引人注目的是融入了民族特色与生态文明,三者的有机统一,成为了该地区特色城镇的显著标志。
  1.城镇建筑成为民族特色文化的标签
  呼伦贝尔市基本所有建筑物都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标签,如海拉尔区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成吉思汗广场等。在其他县市旗,道路两侧的建筑或采用蒙古包式的圆顶形式,楼体呈现蓝白主色调,建筑物外墙体绘有诸多传统纹饰,而这种装饰形式具有普遍性,绝非个例。部分特殊用途建筑的纹饰有着独特的设计,表明这些纹饰不是城市建设时随意搭配。
  哈萨尔大桥可以说是海拉尔区的门户标志,大桥是以成吉思汗胞弟名字命名。大桥顶端分别装饰了两尊马头,与斜拉桥体形成了马头琴般的形式,让四方来客顿感民族风情;成吉思汗广场,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最大的广场,广场正中矗立一尊成吉思汗策马扬鞭的雕塑,在广场的西侧小山下有一半弧形场地,有一组蒙古族历史发展的浮雕文化墙。这些随处可见的民族式建筑和设施,对普通市民和游客具有着艺术性的历史教育意义。通过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组合,不仅使城市文化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相融合,还具有文化传播的作用。
  2.生态环境与城镇的无害融合
  呼伦贝尔市所拥有的天然草场面积达1.26亿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3.2%。从吉林省出发达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高速公路两侧皆为广袤的草原这一景观,基本一直延续到进入海拉尔区的城市外围。可以说,呼伦贝尔市是被草原、树林所包围的。
  据统计,“除呼伦贝尔草原东部(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0.5%)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外,其余多为天然草场。呼伦贝尔市境内有林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全市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国的9.5%。全市野生植物资源达千余种,野生动物种类更是战了全国种类总数的12.3%。”[1]
  呼伦贝尔市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发展口岸型、旅游型、农牧型、工贸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特别注重生态保护与城镇协调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兴盛与迅猛发展,如何保护好大自然赋予的宝贵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是摆在呼伦贝尔市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呼伦贝尔市对于城镇建设特别注意以地方民族文化协调处理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之间的问题,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又彰显地域特色,例如:满洲里对俄蒙口岸贸易突出;额尔古纳市的临江和室韦两镇俄罗斯风情别具特色;鄂温克旗则以民族风情和驯鹿文化为重,等等。可以说,呼伦贝尔市将所拥有的多方面资源优势进行了充分规划和发挥,精准的定位和差异化建设,使之打造的旅游名片颇为成功。
  二、丰富的民族博物馆搭建民族文化屋脊
  “呼伦贝尔草原本身就是一座占地25万平方公里的硕大的民族历史博物馆。”[2]呼伦贝尔市境内有30多座各类博物馆,建成了全国少有的博物馆群。2017年笔者赴呼伦贝尔考察期间,先后到访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鄂伦春民族博物馆、敖鲁古雅驯鹿文化博物馆、达斡尔民族博物馆、莫力达瓦萨满文化博物馆等。呼伦贝尔的博物馆众多,与其拥有的多民族大家庭有着密切联系,各自民族又有多样的文化,通过考古遗址、历史文物、民族文化、非遗传承等,充分地构成了各博物馆的组成要素。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是呼伦贝尔市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博物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博物院以仿古式中国传统庭院风格建筑坐落在海拉尔区胜利大街上,与周边蒙古族特色建筑形成独特风景。博物院拥有万余件馆藏文物,展示了呼伦贝尔地区的历史、自然、民族文化等领域的变迁。主要有“蒙古族文物精品展”“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摇篮”“北方狩猎与游牧民族家园”等主题展览。可以见到包括蒙古族在内的许多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用具、传统工艺制品以及许多古代文物,包括秦汉时期青铜短剑、鲜卑时期的三鹿纹金饰牌、隋唐时期的金银器,还有辽、金、元时期的陶器、铜器、铁器,清代官印等珍贵的文物。
  敖鲁古雅驯鹿文化博物馆是当地颇具特色的民族类博物馆之一。鄂温克族先民世代居于兴安岭的广袤森林之中,因牧养驯鹿而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文化和驯鹿文化。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鄂温克民族一个分支,又称“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驯鹿文化博物馆位于呼伦贝尔所辖的根河市,既是民族文化宣传、保护基地,也是当地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博物馆建筑设计极具民族特色,外观结构借鉴了鄂温克族传统民居“希椤柱”(即撮罗子,一种圆锥形建筑,多为桦树皮制成)。馆内以狩猎文化、桦皮文化、萨满文化、兽皮文化、驯鹿文化、鄂温克民族文化、北极圈文化等方面展示。同时,在博物馆不远处即为一处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部落园,内部展示了鄂温克人传统生活状态,颇为直观。
  另外,呼伦贝尔市这些民族类博物馆共同点是其馆内工作人员多数为少数民族,基于民族情感,其工作充满着热情,愈加了解和熟知民族文化,更加激发了这些馆员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有着迫不及待传播民族文化的诉求。这对于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着积极且巨大的推动力。同样,从观众的角度而言,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感情通过博物馆这一良好平台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参观这些博物馆时,能够不时看到父母以汉语和民族语言为孩子讲解。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讲解员还是普通父母,都在扮演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角色,这完全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的,这是文化传承的理想状态。这对于关注民族文化传承的学者而言,有着深刻探索的意义。   呼伦贝尔博物馆群的建设也是当地民族文化和草原文化的补充,博物馆内收藏的历史文物是对自然景致的人文精神补充,使到这里的人们对当地历史和文化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另一方面而言,这对于呼伦贝尔的旅游经济是相当有力的内涵性补充。
  三、旅游与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结合的良性发展
  呼伦贝尔市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拥有广袤的森林和草原生态,其自然环境的保持有助于调节东北乃至北方地区的生态。相对于城市而言,草原提供给人们的广阔、安静的审美与心灵放松,是草原旅游对人们的直观触动。草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体系,一旦草场表面破坏,土地极易沙化或盐碱化,很难恢复。呼伦贝尔包括草原、森林、山脉等多种生态环境,是当地旅游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和资本。所以,呼伦贝尔市将“生态立市”作为城镇发展的首位,坚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清洁生产、低碳生产,以农牧林水和生态保护为土地建设的首要任务。呼伦贝尔市在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特别注意了自然景观与基础建设的结合。比如公路美化,在市区外围草场遍布,高速公路在相对景致优美的地点建有一定面积的停车观赏区,而草原公路也成为了一大旅游热点,实现景致与基建的完美结合。
  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民族类博物馆的广泛建设,是呼伦贝尔市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点,旅游经济也从中受益。单一依靠自然景观的旅游业是缺乏精神内涵的。基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概念深入全国民众内心的优势,充分发掘民族历史文化,如:民族歌舞展示、民族住宿、民族体育运动、民族美食等,形成了呼伦贝尔市旅游产业的不竭动力。
  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森林公园是呼伦贝尔市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良性融合的典例。嘎仙洞,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拓跋鲜卑旧墟石室,位于园区内一座山中,是一个天然石洞。通向洞口有两处石梯,石梯狭窄陡峭,洞口面陽,可一览山下风光。洞内开阔,石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所刻祝文,证明了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嘎仙洞森林公园内四面环山,嘎仙河穿插而过,河水清澈见底,冰凉纯净,两岸生长着繁茂的兴安柳和甜杨,自然倒落的树木与河水相映成趣。
  嘎仙洞森林公园内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保存状态十分良好。嘎仙河水可直接饮用,河边的植被基本没有任何破环,形成了无开发的湿地风光。园区景观沿木质长廊呈现,以最小程度破坏的方式满足了自然环境保护与游人参观需求。
  “2017年呼伦贝尔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721.1万人次(不包括一日游),旅游业总收入达607.4亿元。”[3]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提出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旅游业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同时,还要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旅游品位和内涵。这正是对生态资源、民族资源与旅游经济融合的良性发展成果。也为国内其他具有相类资源的地区,提供了参考与借鉴的样本。
  参考文献:
  [1]呼伦贝尔概况[EB/OL].http://www.hlbe.gov.cn/content/channel/53db34ae9a05c2a0707279e9/.
  [2]陈鹤龄.草原深处有奇葩[N].中国文化报,2011-10-08.
  [3]2017年呼伦贝尔市旅游总收入完成607.4亿元[EB/OL].http://www.cxnmg.gov.cn/index.php?m=content
其他文献
一、主动与学校领导进行有效沟通,是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案例描述:笔者学校在今年春季开展了为期1周的校园体育节,为了增强比赛的趣味性、健身性、全员性,体育组教师们群策群力,设置了“跑—跳—爬”“袋鼠跳”“三人四足”“摸石头过河”“大丰收”“螃蟹接力赛”“打保龄球”“齐心协力”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趣味十足的比赛项目。当体育组长把这份比赛项目递交给主管领导时,学校领导面露难色,边摇头边说:
摘 要:为了探明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资讯的关注度和参与行为,以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了解体育资讯的愿望具有普遍性,关注体育资讯的目的具有多元性,并且关注目的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了解相关信息、观看比赛和交流交友;2)国内外赛事是大学生关注的资讯重点;体育新闻和明星轶事是关注度最高的资讯类别;篮球和足球是体育资讯中备受关注的体育项目;3)电脑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全面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升学校体育和课堂教学质量,11月15日—18日,以“享受体育乐趣 培养奋进精神 协同创新研究”为主题的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推进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承办,合肥一六八中学、山东思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中飞星梦体育文化发展公司协
关键词 口述史,探究,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3-0041-05  近年来,口述史研究方法在学界日益得到关注。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口述史成果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借鉴口述史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而后者意义更为重要。在历史教学中,很多历史问题的探究需要用到口述史料,有些现代历史
摘 要:为了掌握大学生体育消费需求发展变化,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进行体育消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江西省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我国大学生对体育物质产品消费需求明显升级,追求产品的品牌和质量;2)在体育劳务产品消费上是以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项目培训、运动按摩为主,体育旅游消费也有所发展;3)在体育信息产品消费上是以观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从电视转移到了视频网站,庞大的网民数量,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是广告主的需求与受众的需求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本文旨在通过对广告主与受众需求的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相契合的地方,为平衡受众与广告主的需求,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网络观剧环境提供借鉴。  关键词:视频网站 广告 受众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
健康是大众关注的话题。现在房子大了,电话小了,生活越来越好,谁不想健康长寿?因此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会借各种各样的健身方式来锻炼身体,获取身心愉悦的美好感觉。不过,不少老年人喜爱健身,却缺乏科学认识,不遵循健身规律,反而给身体带来伤害。因此,健身虽好,还需理性对待。  实例一:某社区积极组织参与“夕阳红”广场舞大赛,参赛的20个队员全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参赛的节目是老年人腰鼓舞。为了取得好成绩
每天,你打开窗户,极力呼吸新鲜空气,沐浴清晨第一缕阳光,或是步履匆匆,排队准备坐电车去上班,亦或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你正焦急地等待恋人的到来,你都有可能感受到地震所带来的颤动。这时也许你会惊慌失措,但是周围的人们却泰然自若,他们已经把地震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日本。据说,日本全国平均每天有多达4次的地震,难怪有人说日本的地震简直跟下雨一般频繁。    与地震不期而遇    虽然我在来日本之前已有
摘要:针对当前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遭遇教学改革瓶颈,立足学生学习主动性弱,问题意识不足;教师教学方法守旧,创新意识欠缺;教学资源稀缺,开发意识薄弱等主要问题,尝试通过开发和利用区域课程资源来解决当前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分析探索,以期拓展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新领域。  关键词:区域 资源 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
摘要:小说作为文学表现形式,巧妙地使用重复手法也可以帮助其内容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本文就小说《朱雀》中的语言重复和事件所导致的内在重复为主要分析对象,浅析运用重复手法表达地域特点、人物形象和表现作者加之人物身上的宿命论。  关键词:朱雀 南京 重复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095-01  《朱雀》是南京籍作家葛亮于2016年出版的長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