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前后的天下兴亡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6873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书一般将官渡与赤壁列为三国两场大战之一。官渡一战后,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一战后,三分鼎立。都是以少胜多,都是戏剧性的一战,《三国演义》里尤其明显,还都跟火有关。火烧赤壁,火烧乌巢。然而其实,没那么简单。
  官渡之战,是袁绍攻,曹操守,只是个胜负易势,更多是曹操就此渡过了危机,而非袁家就此崩溃——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又过了七年,曹操才正式统一北方。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一度很尴尬:北边袁绍,南边刘表,肘腋间的张绣,西边的关中,加上忽然出走在徐州闹独立的刘备,四面受敌。但比起此前东有吕布、东南有袁术和孙策,还是好一些。
  关羽在白马之战亲自于万军中斩颜良,是为三国中最传奇的个人故事;曹操迁移民众退軍,再击斩文丑。虽然击败颜良文丑,曹操其实是撤军的:撤到了官渡。孙策死去。
  于是公元200年,官渡正式开战。
  从八月相持到十月,就发生了著名的曹操偷袭乌巢,解决袁绍全部物资。袁绍方张郃与高览投降。袁军大溃。
  且说袁绍官渡败北后,并没就此完蛋。实际上,官渡之后一年,又有仓亭之战:又是袁绍渡河来袭,袁攻曹守。袁绍再败,之后一年多就过世了。这至少算个证据:袁绍不但没退保河北,还有余力继续攻击曹操呢——没打过就是了。
  事实上,官渡之战,是袁绍对曹操优势的终结;而袁家转衰,则源于袁绍自己的死亡。这就涉及到袁绍集团本身的建构方式了。
  官渡之战前,荀彧曾经跟曹操论述过:袁绍如何差,曹操如何好。郭嘉也献过了十胜十败论,有些是虚词,但两人有共同的核心词:袁绍集团太多掣肘,派系太杂,下决断牵扯太多。而曹操集团,简洁扼要,没有什么虚礼,执行力强——当然免不了又夸几句:曹操自己英明神武,非袁绍可比。
  袁绍当时势力扩张之后,集团庞大,军队庞杂,如何才能指挥他们呢?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所以袁绍攻曹操,可进不可退的意思。
  袁绍的几个儿子,都有自己的派系。袁绍曾经说,指望每个儿子,各领一州土地,这也是没法子:只有儿子勉强可以信赖。袁绍死后,袁绍三子分裂,几乎各自为战。早在官渡之前,袁绍麾下诸将谋士,又有哪两个人的思想是统一的呢?
  曹操当时则舒服得多:诸夏侯曹,五子良将,颍川集团,都是铁桶江山,紧密围绕着以曹操(和荀彧)为核心的中央。
  所以袁家真正完蛋,还在于袁绍的死,在于袁家的继承权争议。此后贾诩就用袁绍和刘表死后诸子内乱的事,警醒过曹操。
  微妙的是,平定北方的曹操,与袁绍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地方太大,势力太杂,内部则荀彧死后新旧不调,外部则战线过长。结果先败于赤壁,再败于汉中,始终拿不下刘备和孙权。曹操自己,也开始苦于曹丕与曹植的继承权问题,他的部署——西线夏侯渊、南线曹仁、东线夏侯惇——也意味着,势力大了,他只能指望亲贵血缘了:只有自己人靠得住啊。终于,曹魏在公元249年前后被司马氏夺了权,曹操派系的倒台,还在刘备和孙权之前。
  越是膨胀,越是庞杂,越是趋向灭亡。自古而然。
  (摘自《看天下》)
其他文献
各级党委政府每年都有干部培训的计划和任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媒体人、企业家走上讲台,给官员们讲课。  官员们请谁讲、想听什么,以及这些“官员的老师”讲什么、怎么讲,成为了解当下中国的一个新切口。  给官员讲课的尺度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前红,经常被请去给各类官员讲课。  有一次他给一省委机关讲课,一名工作人员了解秦的风格后,担心尺度太大,会让领导觉得他办事上有问题,请秦注意一下。讲课时,秦前红
一位名教授治愈了一位有钱的病人。  “教授先生,我簡直不知应该如何感谢您。”  教授沉着地回答道:“自从人类发明金钱以来,这个问题早已失去了意义。”
人生就是一场盛宴,很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却饿死了,我这样说,你也许不能理解,我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有几个人在巴西沿海坐木筏,可是他们都没发现他们身下的水全是淡水而渴死了。那里确实是一片海,但是有一条大河从巴西内陆流入大海,水流流進大海长达数英里,可惜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同样,我们也是被快乐、幸福和爱所包围,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1946年8月,法庭被现代历史上最不寻常人物的出现主导了11天之久。8月9日,这位检方证人在斯大林秘密警察小分队的陪同下在东京着陆。他身穿廉价、做工粗糙的蓝色毛哔叽西装,头戴一顶俄国劳动人民的黑帽子(这是20世纪20年代因列宁而流行起来的风格),脚蹬白袜子。他就是中国的末代皇帝。他为世人熟知的名字是亨利·溥仪,一度成为日本人征服中国满洲数省后所扶植的傀儡“满洲国”皇帝。  表演式地进场  盟国检方
伊藤博文被认为是“日本宪政之父”,在推动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一生是日本由幕府时代走向现代的见证,也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社会过程中的缩影。虽然伊藤博文对日本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且正面的作用,但是对于日本周边国家来说,尤其是中国与朝鲜,他却扮演着一个残忍的侵略者的角色。他一步步将朝鲜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使其一度彻底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他虽然不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始作俑者,却是旅顺和
爱看京剧,但禁演京剧《青霜剑》  作为自幼生长在乡间的蒋介石,从孩提时代就接触了当地的传统戏,从中知道了一些历史人物、逸闻趣事和传说故事等,受其感染和熏陶,因而早早就喜欢看戏。  蒋介石喜欢京剧源于上海。清末至民国初年,形成了北平和上海两大京剧重镇。蒋介石进入上海后,在这里闹过革命,也做过证券股票生意,空闲时间也进过剧场。1922年8月14日,蒋介石陪同在“永丰舰”脱险的孙中山到达上海后,一段时间
我最近忙里偷闲,去北京大学听了半天周其仁教授的课。他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  在现代化之前,人類的财富,像粮食、资源,都体现在土地上。所以,人类的主要矛盾是争夺土地,战争的主要目的也是要抢别人的土地。但是现代经济不一样。  每平方公里土地出产的财富大大提高了,比如纽约,每平方公里一年出产的财富达到三十几亿美元。但是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又衍生出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这么昂贵的土地,你占领了有用吗?没用
《中国文化的展望》  殷海光著 中华书局 2016年1月出版  本书论列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作者把中国文化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放到一个世界的架构里去思考,将视野扩及全世界。书中所展露的锐见与洞识力是作者的学力与艰苦的思考的结晶,是一个专业的思想者,以他相当深厚的知识训练为基底,而完成的一项具有独立的创建性价值的著作。
创业让我回到十年前的状态——对一切都充满热忱,但与十年前不同,我对管理有了全新认知。  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作为管理者,我的内心不再“强求”他人,而是关注员工,了解每个人的独特性。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接纳。我的口头禅是:让每个人都自我绽放。  空降兵的“六个不”  我首次力挽狂澜的成功管理实践,是在西安新东方学校期间。当时,西安学校数年利润总和加起来还不如一些学校一年的利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以万乘之尊,驭百万之师,自然人心踊跃,争效死力,理应具有攻则必克、战则必胜的战斗力。  吊诡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从未发生。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致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句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庸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句丽,而李治恰恰没有御驾亲征。  英明之君,亲征而败;庸碌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