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是一种具有声律意蕴之美的语言。汉语言文学中以诗词为代表,向来以文气为魂,以声律为体,以情感为线,讲求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美感。人们经常会被古诗词中精炼的用词,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打动,带来心灵的共鸣和享受。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话可不单纯靠民族自豪感撑起来。掌握古诗词精彩的语言,更会使你的语言丰富多彩。
诗词独特的声律美对人的感染力是天生的、自然的、没有门槛,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最容易接受,懂不懂其中的含义,倒在其次。诗词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熏陶,懂得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有许多东西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完全理解,比如音乐、美术、舞蹈、运动、先贤的话等等,但是我们所能肯定的是:一个学过乐器的孩子听一场交响乐的感觉肯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一个学过画画的孩子看到一场晚霞的感觉肯定和别人不一样。一个学过舞蹈的孩子听到节拍的感觉肯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一个读过经典的孩子游历古迹的感觉肯定和别人不一样。
教儿童背诵诗词,你也别小瞧了儿童的理解力。记得大女儿一岁多时,我就爱教《三字经》等易上口的诗歌给她听。她后来看到鹅的时候就能背诵《鹅》这首诗,看到月亮就能背诵《新月》,看到风吹就能背诵《大风歌》。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懂得”,究其实就是“感情共鸣”,唯有当你处于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一句早已烂熟于心的诗,触发了感情共鸣的钮,才真的能懂得诗词之美。这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在水边看到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看见一场雨,就会想起野渡横舟,曲中折柳;想起对长亭晚,深巷杏花;想起山色空濛,水光潋滟……诗是歌的最高形式,诗不需要乐器的衬托,光凭语言就把音乐美发挥到极致。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学生不懂,我们也有办法让他们懂。六年级上学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安排得非常好,是对小学生学习诗词的一次分类比较学习,能提升学生对诗的理解。我还记得02年在难作堰小学教那个单元的情景。正碰上学校安排轮流听课的档期,我也做了些准备,学生也是我跟班上教过两三年的学生,他们配合得自然而有激情。第一首诗是《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景色对比,表达戌边将士的复杂感情。我让孩子们熟读,想象这首诗描述的情景。自学、讨论后,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描述着古代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登高望归的情景,大大地丰富了诗的涵义。学生全神贯注的态度,联想守边将士的情境描述,心领神会的感情表达,让我和听课的老师都有点惊讶。再让他们朗诵这两句诗,他们读得非常动情,也激发了我的兴致,接下来的讲课就像微醉的清谈,自觉也是妙语连珠,衔接得当。因为有了兴趣,讲第二首律诗《春夜喜雨》,他们似乎开了聪明孔一样,领悟透彻,让我看到了平时没有挖掘出来的潜力和少年敏锐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孩子写诗时,尽量即景写“诗”让他们感受诗情画意就在我们身边。我告诉他们“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记录的是诗人的日常生活,叙述的是他们的离合悲欢,描绘的是他们眼中的大千世界,表达的是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这些诗歌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转,或金戈铁马,或青山绿水。它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也许现在同学们不太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你们总会知道什么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你们终将明白什么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旷达,你们必定懂得什么又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窘。到了那一天,你们就会发现,之前不懂的得那些诗,是因为你们没有过诗人那样的经历和感受。从古至今,虽然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但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古人的精神连接并没有断裂。灵魂相通的时刻,诗歌就是我们的使者。”我跟他们说,诗歌的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懂得。可是,如果没有幼年的文化积累和习惯养成,长大后再想领略这份美好,怕也是不现实的吧?
那天是本校分科听课,听课的老师不多,两节课听完后,带队领导说了一句“你这课讲得有味儿!不仅是学生想写诗,我也想学写诗了。”获此殊荣,我兴奋不已。这届学生倒真有几个会写“诗”的。
学校不能教给你所有的东西,但教科书很重要,它就像是你人生成长中的微量元素,你可能在几十年后才体会到编者的良苦用心。如果只为了识字的话,小学教科书本来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内容。长大后回头看,当年看似干巴巴的教科书原来蕴含了无穷的伏笔,需要你用一生的体验去逐个“解锁”并从中受惠。通过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我体会到那些编书的大家在教科书中用尽的无数心思。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对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主要是知识上的改变和情緒上的改变。除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外,还可以说“富有诗书重感情”。对这两方面都有积极影响的老师,你碰上了是你的幸运。小学教育真是人生起航的航标灯,老师是点燃孩子梦想的人。
熟读经典是学文的根基。那些空灵的诗文,那些对仗的古韵,那些谐音的趣味,是中国语言在世界文化中有着杰出魅力的所在。要使孩子更好的掌握自己的母语,以更自然更有效的方式去熟悉其语感,背诗词是提高语文成绩很有效的方法。因此诗词是当仁不让的最佳教材。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话可不单纯靠民族自豪感撑起来。掌握古诗词精彩的语言,更会使你的语言丰富多彩。
诗词独特的声律美对人的感染力是天生的、自然的、没有门槛,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最容易接受,懂不懂其中的含义,倒在其次。诗词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熏陶,懂得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有许多东西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完全理解,比如音乐、美术、舞蹈、运动、先贤的话等等,但是我们所能肯定的是:一个学过乐器的孩子听一场交响乐的感觉肯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一个学过画画的孩子看到一场晚霞的感觉肯定和别人不一样。一个学过舞蹈的孩子听到节拍的感觉肯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一个读过经典的孩子游历古迹的感觉肯定和别人不一样。
教儿童背诵诗词,你也别小瞧了儿童的理解力。记得大女儿一岁多时,我就爱教《三字经》等易上口的诗歌给她听。她后来看到鹅的时候就能背诵《鹅》这首诗,看到月亮就能背诵《新月》,看到风吹就能背诵《大风歌》。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懂得”,究其实就是“感情共鸣”,唯有当你处于相似的情景下,忽然想起一句早已烂熟于心的诗,触发了感情共鸣的钮,才真的能懂得诗词之美。这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在水边看到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看见一场雨,就会想起野渡横舟,曲中折柳;想起对长亭晚,深巷杏花;想起山色空濛,水光潋滟……诗是歌的最高形式,诗不需要乐器的衬托,光凭语言就把音乐美发挥到极致。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学生不懂,我们也有办法让他们懂。六年级上学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安排得非常好,是对小学生学习诗词的一次分类比较学习,能提升学生对诗的理解。我还记得02年在难作堰小学教那个单元的情景。正碰上学校安排轮流听课的档期,我也做了些准备,学生也是我跟班上教过两三年的学生,他们配合得自然而有激情。第一首诗是《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景色对比,表达戌边将士的复杂感情。我让孩子们熟读,想象这首诗描述的情景。自学、讨论后,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描述着古代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登高望归的情景,大大地丰富了诗的涵义。学生全神贯注的态度,联想守边将士的情境描述,心领神会的感情表达,让我和听课的老师都有点惊讶。再让他们朗诵这两句诗,他们读得非常动情,也激发了我的兴致,接下来的讲课就像微醉的清谈,自觉也是妙语连珠,衔接得当。因为有了兴趣,讲第二首律诗《春夜喜雨》,他们似乎开了聪明孔一样,领悟透彻,让我看到了平时没有挖掘出来的潜力和少年敏锐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孩子写诗时,尽量即景写“诗”让他们感受诗情画意就在我们身边。我告诉他们“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记录的是诗人的日常生活,叙述的是他们的离合悲欢,描绘的是他们眼中的大千世界,表达的是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这些诗歌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转,或金戈铁马,或青山绿水。它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也许现在同学们不太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你们总会知道什么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你们终将明白什么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旷达,你们必定懂得什么又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窘。到了那一天,你们就会发现,之前不懂的得那些诗,是因为你们没有过诗人那样的经历和感受。从古至今,虽然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但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古人的精神连接并没有断裂。灵魂相通的时刻,诗歌就是我们的使者。”我跟他们说,诗歌的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懂得。可是,如果没有幼年的文化积累和习惯养成,长大后再想领略这份美好,怕也是不现实的吧?
那天是本校分科听课,听课的老师不多,两节课听完后,带队领导说了一句“你这课讲得有味儿!不仅是学生想写诗,我也想学写诗了。”获此殊荣,我兴奋不已。这届学生倒真有几个会写“诗”的。
学校不能教给你所有的东西,但教科书很重要,它就像是你人生成长中的微量元素,你可能在几十年后才体会到编者的良苦用心。如果只为了识字的话,小学教科书本来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内容。长大后回头看,当年看似干巴巴的教科书原来蕴含了无穷的伏笔,需要你用一生的体验去逐个“解锁”并从中受惠。通过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我体会到那些编书的大家在教科书中用尽的无数心思。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对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主要是知识上的改变和情緒上的改变。除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外,还可以说“富有诗书重感情”。对这两方面都有积极影响的老师,你碰上了是你的幸运。小学教育真是人生起航的航标灯,老师是点燃孩子梦想的人。
熟读经典是学文的根基。那些空灵的诗文,那些对仗的古韵,那些谐音的趣味,是中国语言在世界文化中有着杰出魅力的所在。要使孩子更好的掌握自己的母语,以更自然更有效的方式去熟悉其语感,背诗词是提高语文成绩很有效的方法。因此诗词是当仁不让的最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