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利用语言输入输出理论分析了“读、听、写(译)、说”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同时结合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情况,对“读、听、写(译)、说”在提升语言技能过程中的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语言技能;“四位一体”教学法;输入;输出
多年来,我们对英语语言技能的排列顺序一直是听、说、读、写、译,而由包天仁教授经过多年潜心学习、研究、实践、总结并创立的“四位一体”教学法则把“读、听、写(译)、说”作为语言技能获得的先后顺序。这一理论的提出绝不是简单的位置上的重新排序,它却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一、“读、听、写(译)、说”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语言家Krashen提出了语言输入理论,它包括以下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Krashen着重强调输入假设是该理论的核心,他认为语言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输入而产生的。Krashen发现,很多刚一进入第二语言环境的学习者都要经过一定的沉默期,这不仅证明了输入中“听”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不应把听说放到一处,因为中间有沉默期。外语听懂之前要有输入,要有准备,因此就把“读”放到了“听”的前面,只有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才知所云,在不具备条件下去听,一定是不知所云。
乔姆斯基也强调语言输入对语言学习所起的巨大“诱发”作用,没有语言的输入,语言习得机制就不会自动起作用。包天仁教授认为,对于外语教育(FLT)的国家来说,最基础的是阅读技能,因为“读”即是获得语言知识的最主要方式,
又是提高语言素养和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读”、“听”属于语言输入,是基
础。“说”、“写”是语言输出,是产出技能,是加工和内化的结果。语言学习是一个“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外语教学就是以学习者接收目的语输入为起点,通过内化,输出言语知识,最终达到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把语言技能的顺序调整为“读、听、写(译)、说”符合国际公认的“输入型教学”(Input-based Instruction)的路子。
二、“读、听、写(译)、说”与“听、说、读、写、译”的对比思考
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必要前提,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即没有充足的输入就不会产生有效的输出。关于“读、听”和“写(译)、说”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把“说”的顺序放到最后,并不是其不重要,而是最后的才是难度最大的。对于外语教学(EFL)的国家来说,最基础的也是最需要学生们作为学好语言前提的就是“读”。外语专家葛传槼先生曾说过:“其余皆次要,阅读最为先”。“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读”在语言学习处于第一位置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听、说、读、写、译”的理论内涵和听说教学法的理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听说教学法的理念来自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指导原理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习得理论和斯金纳提出的“刺激—反应—强化”教学程序。听说教学法认为口语是第一位的,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外语教学总是以听说为主。在技能顺序排列上,听说教学法提倡严格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遵循听说领先的原则。“听、说、读、写、译”的提法表面上是在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实质上违背了语言学习要先输入后输出的基本原则,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先输入后输出是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遵循先输入后输出就是尊重教学客观规律,按规律去教学,教学就有规可循,顺理成章;按规律去学习,学习就会前后通畅,水道渠成。
三、“读、听、写(译)、说”的意义
反思走过的路,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在受国外语言理论所影响,自己却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合国情的理论体系。因此,一个时期以来,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使用英语,强调用英语做事,a强调能力比知识重要。这样,就造成了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被割裂,输入与输出的次序被颠倒,特别是英语教育教学的方向模糊不清,左右摇摆。包天仁教授认为“无论是母语教学还是二语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输入型教学均优于输出型教学。现在所谓的优质课,都是以输出、表演为主,学生还没有教就会了。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因为过分的输出挤占了输入、接受、内化过程,是导致英语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英语在我国作为一门外语,它的学习有别于母语学习,也有别于二语学习。它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有序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先输入后输出。读听为输入,写(译)说为输出,“读、听、写(译)、说”这几项语言技能相互作用,互为补充,之间不能割裂,顺序不能颠倒。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教学只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好应该学会的东西。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在于能否学会,而在于学习速度的快慢。因此,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把“读、听、写(译)、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分离,又要融合,既有阶段侧重,又要综合统一,这样教学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小结
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显著特征是以输入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以质量为导向、以素养为目的。要掌握一种语言,必须经过一个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循序渐进地过渡到语言技能、继而上升到语言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语言素养的全面养成的过程。这一理论准确地阐述了中国的英语教学是输入型教学而不是输出型教学。“读、听、写(译)、说”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促进技能的发展,培养技能也要利用好知识。只有把这几种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效率的提高语言技能,才有可能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Bill VanPatten.From Input to Output[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M].全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研究所,2011.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M],2007.
(作者单位:长春幼儿师范学校)
关键词:语言技能;“四位一体”教学法;输入;输出
多年来,我们对英语语言技能的排列顺序一直是听、说、读、写、译,而由包天仁教授经过多年潜心学习、研究、实践、总结并创立的“四位一体”教学法则把“读、听、写(译)、说”作为语言技能获得的先后顺序。这一理论的提出绝不是简单的位置上的重新排序,它却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一、“读、听、写(译)、说”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语言家Krashen提出了语言输入理论,它包括以下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情感过滤假设。Krashen着重强调输入假设是该理论的核心,他认为语言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输入而产生的。Krashen发现,很多刚一进入第二语言环境的学习者都要经过一定的沉默期,这不仅证明了输入中“听”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不应把听说放到一处,因为中间有沉默期。外语听懂之前要有输入,要有准备,因此就把“读”放到了“听”的前面,只有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才知所云,在不具备条件下去听,一定是不知所云。
乔姆斯基也强调语言输入对语言学习所起的巨大“诱发”作用,没有语言的输入,语言习得机制就不会自动起作用。包天仁教授认为,对于外语教育(FLT)的国家来说,最基础的是阅读技能,因为“读”即是获得语言知识的最主要方式,
又是提高语言素养和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读”、“听”属于语言输入,是基
础。“说”、“写”是语言输出,是产出技能,是加工和内化的结果。语言学习是一个“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外语教学就是以学习者接收目的语输入为起点,通过内化,输出言语知识,最终达到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把语言技能的顺序调整为“读、听、写(译)、说”符合国际公认的“输入型教学”(Input-based Instruction)的路子。
二、“读、听、写(译)、说”与“听、说、读、写、译”的对比思考
语言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必要前提,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即没有充足的输入就不会产生有效的输出。关于“读、听”和“写(译)、说”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把“说”的顺序放到最后,并不是其不重要,而是最后的才是难度最大的。对于外语教学(EFL)的国家来说,最基础的也是最需要学生们作为学好语言前提的就是“读”。外语专家葛传槼先生曾说过:“其余皆次要,阅读最为先”。“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由此可见“读”在语言学习处于第一位置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听、说、读、写、译”的理论内涵和听说教学法的理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听说教学法的理念来自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指导原理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习得理论和斯金纳提出的“刺激—反应—强化”教学程序。听说教学法认为口语是第一位的,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外语教学总是以听说为主。在技能顺序排列上,听说教学法提倡严格遵循听说读写的顺序,遵循听说领先的原则。“听、说、读、写、译”的提法表面上是在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实质上违背了语言学习要先输入后输出的基本原则,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先输入后输出是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遵循先输入后输出就是尊重教学客观规律,按规律去教学,教学就有规可循,顺理成章;按规律去学习,学习就会前后通畅,水道渠成。
三、“读、听、写(译)、说”的意义
反思走过的路,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在受国外语言理论所影响,自己却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合国情的理论体系。因此,一个时期以来,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使用英语,强调用英语做事,a强调能力比知识重要。这样,就造成了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被割裂,输入与输出的次序被颠倒,特别是英语教育教学的方向模糊不清,左右摇摆。包天仁教授认为“无论是母语教学还是二语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输入型教学均优于输出型教学。现在所谓的优质课,都是以输出、表演为主,学生还没有教就会了。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因为过分的输出挤占了输入、接受、内化过程,是导致英语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英语在我国作为一门外语,它的学习有别于母语学习,也有别于二语学习。它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有序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先输入后输出。读听为输入,写(译)说为输出,“读、听、写(译)、说”这几项语言技能相互作用,互为补充,之间不能割裂,顺序不能颠倒。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教学只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好应该学会的东西。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在于能否学会,而在于学习速度的快慢。因此,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把“读、听、写(译)、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分离,又要融合,既有阶段侧重,又要综合统一,这样教学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小结
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显著特征是以输入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以质量为导向、以素养为目的。要掌握一种语言,必须经过一个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循序渐进地过渡到语言技能、继而上升到语言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语言素养的全面养成的过程。这一理论准确地阐述了中国的英语教学是输入型教学而不是输出型教学。“读、听、写(译)、说”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促进技能的发展,培养技能也要利用好知识。只有把这几种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效率的提高语言技能,才有可能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Bill VanPatten.From Input to Output[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2]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M].全国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研究所,2011.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M],2007.
(作者单位:长春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