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表达能力训练策略例谈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t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语文课堂要坚决舍弃单纯以讲问为主理解内容的模式,让“学”于生,顺“学”而导,关注文本语言的精妙,关注表达,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下面,就以笔者教学《黄山奇松》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 关注预习生态,目标指向表达
  预习,是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是教师了解学情的切入口。在引导学生预习时,要根据文体特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关注文本表达。这是一篇写景文,我们将预习要求确定为:一读,将文章读正确,自学生字新词;二读,默读,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梳理文章脉络结构;三读,找出不理解的词句,赏评精彩句段,提出不懂的问题等;四读,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读出情感;五实践,根据文章主题,搜集阅读相关材料书籍,加深理解感悟。
  预习后,教师必须了解文章哪些内容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还有哪些疑问,并加以梳理、整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从而将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高效对接。在预习《黄山奇松》后,学生对生字词都能借助字典理解,对课文脉络能顺利理清,赏读的句子也能抓住重点,整体感觉内容比较简单易学。但也有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只写“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呢?“送客”松为什么被称为“天然盆景”?游人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这些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多而杂,但经过梳理,就不难发现,它们大多是围绕“课文是怎样表达的,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来问的。这样,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定为:
  1. 正确读写并理解运用“屹立、饱经风霜”等词语,背诵积累课文第二自然段;
  2. 通过品读,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欣赏课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的精妙,学习作者描写景物、谋篇布局的方法。
  二、 引导课堂思辨,多维理解表达
  1. 巧设对比,领会妙语。本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在教学中,抓住那些新鲜的、独到的、极为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细细品读、欣赏、积累,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在学生深入预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黄山松“奇”在哪里?怎么写的?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第二自然段的三句话,并能读懂“写了什么”。至于“怎么写”,就需要教师巧妙引领学生走进语言的深处,欣赏它的精妙。引导学生比较这三个句子的共同点:先写松树的样子,再展开联想,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三种松树姿态的独特。如果将联想部分去掉再读,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经交流后发现,句子不那么具体了,松树没有“人性”了。从中感悟到,作者这样写,赋予了松树人的情感,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难怪作者说:“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借助对比读的方法,感悟文本语言的神韵,既引导学生“入乎其内”,品味文本的内容,又“出乎其外”,品味表达的形式。学生在比较思辨中领会句子的语言意味,习得运用语言的方法。
  2. 巧借画面,体会写法。“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一句话中有3个分句,第一分句用“屹立”“斜出”“弯曲”写姿态,第二分句用“仰”“俯”“卧”写姿态,第三分句用“状如黑虎”“形似孔雀”的比喻写姿态。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是值得学生驻足流连、揣摩欣赏的典型句式。
  我先引导学生分句个人读,小组读,理解“千姿百态”——分别有哪些姿态,各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披文入情,播放各种姿态的松树图片,感受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在突出的岩石下,在陡峭的岩缝中,为了适应环境,长成了种种形态。再披文悟情,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作者的赞叹之情,产生情感共鸣。由此体会到,要写出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只用一种句式来写是远远不够的。最后将描写姿态的词隐去,让学生填进去读,感悟句式的多样性,并根据画面用类似的句式想象练说,补充省略的内容。
  学生对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是陌生的,通过播放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学习表情达意的方法,进行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将内容的把握、情感的领悟和表达的精妙水乳交融,真正实现了“用教材教”。
  3. 巧拓文本,意会谋篇。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习得的。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尤应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要注重教给学生“类”的积累,实现量的积聚,从而厚积薄发。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读一读《黄山怪石》,跟本文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通过比照阅读,总结出写作的共同点是:全文也采用“总分”的结构来写;写实和联想相结合;抓住景物特点采用具体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通过这样比较阅读,深化了认识,进一步领会作者谋篇布局之妙处。
  三、 聚焦语言核心,实现内化表达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在教学中,抓住核心的语言训练点,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巧解词语,精妙“点击”。虽然学生能够借助字典理解词义了,但有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别有一番情味。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字词,给以精妙的“点击”,引导学生去咀嚼、品味,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如文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
  师:黄山松除了“姿态奇”,还有什么“奇”?
  生:黄山松精神奇,我从“饱经风霜”和“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体会到。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真不简单!怎样叫“饱经风霜”?先请同学结合收集的资料来谈谈黄山松的生长环境。
  生:黄山松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儿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生活。
  生:黄山松生长于海拔16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请你展开想象,用“无论……,还是……,迎客松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的句式说一说。(学生练说。)
  师:800多年,迎客松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这就叫“饱经风霜”。(练读,稍慢些,读出它的沧桑感。)
  师: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饱经风霜”的什么?
  学生透过“饱经风霜”,想象迎客松800多年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很自然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然后联系生活组成短语,说具体句子,由浅入深,学会运用,言意高度统一。
  2. 巧设情境,学会表达。在学完全文后创设情境:现在黄山旅游区招聘导游,考题就是介绍一种黄山松。请你根据看到的黄山松,展开丰富的想象,像作者一样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并有感情地介绍。学生眼前有形象画面,心中有文本语言,因此仿写的内容栩栩如生。
  这样的表达训练形式,因文设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角色,学习表达,依据文本又超越文本,读写融合。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变得能说会写了。
  叶圣陶先生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以,教的真谛是“导”,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奥妙,导在“迷惑处”,导在“陌生处”,方能让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远离关注理解的“讲问”课堂,走向关注表达的“真学”课堂。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趋向于对“理”的甄别,人文性更趋向于对“情”的唤醒。如何才能在语文实践中引导学生既关注“理”又激发“情”?我们认为,课堂追问是一种恰当的表现手法和助推方式。  一、 追问,漾起情感涟漪的缕缕微风  1. 在追问中体察“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教师抓住关键触点,结合学生曾有过的生活情境,设计有效的追问,引导学生体验流淌在字里
1949年5月27日,号称十里洋场的旧上海终于获得了解放。由于旧上海曾是冒险家的乐园,所以刚刚获得新生的上海滩,金融战线上的投机活动依然十分猖獗、为了稳定市场,安定民心,上海市
何谓“运动”?今天,连幼儿园娃娃都能懂得。最常见的就是“体育运动”,讲的是锻炼身体;其次是“群众运动”,讲的是发动群众;还有“分子运动”,物理、化学之专名。无论这“运
抗战胜利后,苏军进入东北仅占领一些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其余广大地区多为土匪、伪满军警及伪维持会所控制,国民党军在短期内还难以到达。因此,中共中央依据当时的政治、军
英语新课程改革特别指出,要寓思想教育与语言教育之中,或者说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在思想道德上也受到良好的教育,无疑这将对英语
多少往事记心头。一页页,一幕幕,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宛若一场梦。长沙集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半壁河山沦于敌手。有识之士,忧心如焚,热血青年,更义愤填膺。 193
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我省的陇东战役,至今已过去50年了。在这次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辉煌战果,也有较大伤亡,他们为共和国的壮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
一个学生,如果具有积极的情感,就会表现出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痴情等等,有助于增强对学科学习的思维灵活性与敏捷性,形成较强的能力。相反,情感消极,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就学习而言,它是学习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最切近的动力源泉,它与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是所谓勤奋的内在动因
1936年红军东征途中,足迹遍及中阳多半个县,并有四次较大的战斗.强占黄河渡口1936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发布以全面抗日为目的的《东征宣言》.20日,红一军团二师五团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