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投资的影响r——基于沪深A股高污染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ongta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保补助是政府调节企业环保行为的重要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手段,环保补助具有激励与约束的双重效应.基于2015~2019年高污染企业的微观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环保补助对企业绿色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保补助发挥了“激励效应”,与企业绿色投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不同产权性质和市场化程度的企业环保补助对绿色投资的异质性,发现非国有性质企业与市场化程度较强地区企业在获得环保补助后对加大企业绿色投资的激励作用更明显.因此提出强化环保补助相关政策顶层设计、推进市场化进程及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实行差异化环保补助制度的建议,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更好发挥绿色治理职能,以助力高污染企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近代是中国从天下观向主权观的转型时期,这不仅体现在对以主权和国家为中心的一系列概念的认知和诠释,更体现在国家主权观念觉醒之后对国家的集体认知感增强和主权教育的实施.南海作为近代中国国家观确立的重要体现,在“救亡图存”的特殊背景下,外部面对列强在南海的扩张与侵略,内部面对国民南海基本常识的了解较少和主权意识淡薄.经过“东沙岛交涉事件”“琼崖热血青年誓保西沙群岛运动”“九小岛事件”和“国民政府进驻西南沙群岛”等事件的刺激和影响,近代中国南海主权教育历经萌芽、发展、成熟,最终走向完善.通过加强南海主权教育,有效
在现象学哲学对主体、认知、技术关系的反思中,"身体"作为"主体"的"认知"能力逐渐被重新发现,"身体"的"技术感知"现象凸显.当代数字技术进一步表明,人类的创造技术本质上可谓力图超越身体局限的"感官技术",技术的历史就是不断完善的"感官技术"史.有什么样的"感官技术",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形态.本文从"感官技术"的角度重新考察艺术、感知、技术的关系,探究技术要素的革命对艺术形态演变的影响,通过梳理身体感官技术与身体艺术(乐舞—戏剧)、感官媒介技术与符号媒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文学、影像艺术、传感技术与虚拟
吴孟复先生著《桐城文派述论》一书至少有三个方面最为紧要:一则辨明对桐城文派之误读;二则阐明桐城文之真价值;三则表达学术自信之真态度.《桐城文派述论》一书在文学学派研究、学术史研究、文章学研究诸方面均具有显而易见的拓新意义.《桐城文派述论》不仅可以看作“桐城派”研究的第一部专史性的著述,同时也可以看作文章学建构方面颇为重要的一部拓新性著述.
20世纪初,日本政府对西沙群岛主权的归属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认为西沙群岛是中国的领土.日商在西沙群岛盗采磷矿时,日本政府在承认西沙群岛主权属于中国的前提下,暗中操纵日商,实施经济渗透.1932年1月,法国非法提出对西沙群岛主权的声索.日本政府认为法国的主张依据不足,西沙群岛主权属于中国.日本外务省外交档案对此有详细记录.整理、分析20世纪前期日本官方档案中关于西沙群岛的记载,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厘清西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的历史脉络,而且有助于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
语言文明概念可以分为3个层次:礼貌语言体现的语言文明,属于个体层次的语用范畴;典雅语言体现的语言文明,属于言语社区层次的语体范畴;本土术语与知识体系体现的语言文明,属于文化共同体层次的语言范畴.就第一层次而言,以往针对礼貌用语、语言暴力、语言纯洁与规范的研究只是对“文明语言”的研究,不足以构成“语言文明”的完整含义;就第二层次而言,推行“雅文运动”,提倡典雅文体是社会整体文化程度达到新高度后的内在需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就第三层次而言,文明自语言始,语言在建构和传播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
为规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保障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权益,不断提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能力,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等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不少于90学时的继续教育.
期刊
对高校科研型二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责任进行考核,有充分的历史、理论和党内法规依据.在考核工作中,要突出信念坚定、求真务实的思想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科研服务的责任导向,强化科研创新、成果优化的目标导向.要着眼于高校科研型二级单位的特征,构建科研型二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责任考核体系.体系的建立,对于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科研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扎实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理论依据,其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作为盘瓠意象谱系的符号化载体之一,服饰艺术则为畲族、瑶族及苗族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同源共祖关系确立了极为重要的外显标志.虽然随着生活空间的历时性变动以及交往对象的共识性改变,各同源民族(支系)的服饰艺术也产生了在地化因素,但以盘瓠神话为再模仿对象的共享符号却未曾被取代.我们既要深入研究单一民族的艺术,也要深入研究各民族艺术间的交融,进而于多民族共享传统文化符号象征体系
城市语言治理规划研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规划研究的新课题.当前对城市语言治理规划的研究较少,对它的研究有理论意义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结合城市语言调查的案例,主要讨论了城市语言治理规划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实施过程.研究显示,城市语言治理规划,指的是城市语言生活治理规划.它不是对语言管理的简单替代,而是更凸显问题意识和动态发展的意识.具体实施的过程通过问题维度、理论维度和治理维度展开,3个维度相互补充、互相联系从而确保治理对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伴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建立的现代中国民俗研究,与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相适应,也经历了从思想利剑、边地画笔到体现人民主体的人民之学,再到夯实整个国家文化基础的民族基石、护持民族自信的文化之盾的转变.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民俗研究的具体角色略有差异,但是民俗研究始终将民众作为自己的学术之源,以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由民众所构成的中国社会现实作为自己主要的观察对象、资料来源和学科基础,从而成为影响整个国家基础文化的重要学科,并在应对西方文化冲击下为中国社会坚守自己的文化底色和文化之根,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