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点说课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ushi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之后,向同行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关于这一课的教学设想,然后让大家评议、相互切磋教学技艺的一种校本教研形式。今天的教师,没有不知道什么是“说课”的;今天的教师,没有几个不知道怎么开展“说课”的;可是,今天的教师,也没有多少人能突破“说课”的固有范式而大胆创新呈现靓点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许多人将“说课”模式化了,而模式化了的东西容易僵化,僵化了的东西则容易死亡。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大众说课的一般程序,观察其主要结构,就可以毫不困难地看到这种僵化。业内人都知道,说课是必须要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的;而说教材就必须要说教学目标:什么知识目标、智能目标、情感目标、学法目标等;还要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我不反对这样的说课,因为这就好比练武人首先必须练习扎马步弓步一样,我只是为这落入了死框框的说课而悲哀,因为学武人并不仅仅只扎马步弓步。
  我们为什么要说课?这个问号直指的是说课本身的目的。说课就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而这种“促进”与“提高”是在三个层面上实现的:让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跟上大队;让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先进的引导下提升;让先进得到创新更加先进。
  我们首先看第一个层面上的说课,“让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跟上大队”。说实在话,这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目的,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校本培训,还是教师劳动从“手工作坊”走向“现代化”、“集约化”的最初需要。可是,教师的劳动本身就具有突出个体特点的性质,本身就具有经久不息的生成性,而“手工作坊”恰好可以展示不同教师各自的特点。对于许多年轻教师,在僵化了的说课中,一板一眼地呈现千篇一律的讲课目标、重点、难点、板书设计、练习沙龙……一字一句地追求“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作业”、“统一检测”、“统一评价”……我总在怀疑,这些“呈现”与“统一”在强调“一致”的同时,是不是扼杀了教师不同的个性?是不是在丢失各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是抹去了界限分明的不同特色?我不否认,教师队伍的成长需要经验的传承,需要追求许多统一,可是经验的传承与对统一的追求,是不是应该与相应的教学创新相结合呢?年轻教师固然没有经验,可是也没有包袱积累,没有框框制约啊!他们是最具有创新意识的一族,关心他们的专业化成长,除了关注他们会不会使用同一性的基本套路以外,是不是更应该关注他们教学个性的张扬呢?但是,说课中没有留下这样能让他们张扬个性的空间。因为说课的评价体系里没有这样的空间,它关心的只是教学技艺的呈现,依然是知识本位、经验本位,并没有将教师本位提到应有的高度。
  这里需要教师本位吗?我以为需要。这是标新立异吗?我以为不是。尽管我们的教学是应该以学生为本位的,但是,在说课时首先就得承认教师本位,因为这里的学生是隐性的。没有这里的教师本位,就没有后续教学中的学生本位。这里的教师本位是对后续学生本位的保证,是培养学生本位的温床。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生命成长与教师的专业追求具有几乎等同的价值,没有教师相应的职业素质高度,就没有学生健康的生命成长与人格提升。反过来,没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哪有教师的职业成就?
  我们再看第二个层面上的说课,“让整体水平在先进的引导下提升”。先进在任何地方都是少数,从这一概率推开去,由先进执行的说课也一定是少数,也就是说,大多数说课都是“萝卜煨萝卜”。当然,我也不否定在说课之后的评议中有得到先进引领的可能,可是我们有什么可以保证“说课”本身必须呈现一定的“先进”或者“创新”的元素呢?没有。我们又有什么可以保证说课后的评议中一定会得到先进的引导呢?同样没有。没有制度保证的期望,是一厢情愿的。而建立在一厢情愿基础上的价值体系,无异于沙基筑塔。
  第三个层面的说课是最理想的,那就是“让先进得到创新更加先进”。创新是人类的本能,先进人物这样的本能会更多更强。无疑,先进教师、首席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说课具有更大的引领性。但是,“先进”、“首席”都不等于“创新”。这就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怎样让优秀的说课能进行教学创新?不知道。长期教书的人,恐怕对这种现象不陌生:即使是先进教师、首席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他们的说课也常常是老气迭生。他们的“先进”、“首席”、“优秀”、“骨干”是建筑在历史上的,而且认定的标准中未必有创新的成分。创新却更看重现实,看重现实与历史的比较。在我们普遍展开的说课里,“创新”的机制是不是常常“不在服务区”呢?
  这样说,说课就不需要继续下去了?也不是。
  记得在化学史上惰性元素发现后,对当时的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就提出了严峻考验:“哪里有这些惰性元素的位置啊?”然而,真理就是真理,是真理就不怕颠扑,元素周期表也因为补充一个零族反而使之更完善。
  面对说课没有创新机制的保证、没有张扬教师个性空间的现实,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它添上一个展示靓点的空间,以督促教师们在说课时重视创新,重视自我塑造,重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教学的生成性与人本意识?
  不过,在诸多“重视”之前,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是说课的靓点。窃以为,具体到位的学情分析、课堂内的均衡性发展、不同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不同类型教育(例如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性教育、环保意识教育、成本意识培养、养成教育等等)的渗透、教学手段的创新等,这些就是新课程改革中说课的靓点。新课程之所以不同于传统,就在于它的核心是个性化教育,不仅关注个性化资源的发现与整合,也包括开发与利用;不仅关注教师个性的张扬,更关注学生健全个性的培养与人格的提升;不仅关注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也关注地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这样,靓点就可以从各个方面呈现。这样,靓点就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了。
  正因为如此,靓点才能顺利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说课,应该充分重视说那节课的靓点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成为靓点?教学中该怎样突出这种靓点?这应该是一种硬性措施,因为这正是在关注教学同一性的前提下,凸显着不同教师不同课堂教学的差异性;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性,才可以保证教学的创新性;因为从宏观上看,创新性就是一种差异性,同时也是一种高质量的差异性。
  仅仅规定说课必须有靓点还不够,还必须将它纳入评价体系,确定为一级评价指标,给予相应的权重进行评价。不仅评价说课时应该这样,就是评价讲课时也应该关注这一点,而且课后的反思还必须关注当初对靓点的设计、教学过程中靓点的凸显以及它对教学的作用。没有评价不断的强化,走进说课的靓点还可能淡出抑或被赶出;没有反思不断的深化,走进说课的靓点就不会真靓甚至浅薄,而浮华浅薄的靓点决不是创新。
  我真希望,在千差万别的说课现场,在各种各样的说课比赛中,能听到每一位说课人呈现靓点,能看到大家都关注这种靓点,让这些靓点不断积累,像众星拱月,共同构成一道教育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丽风景线。
其他文献
一、现状及原因    实施小学品德新课程改革以来,农村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成绩,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影响着小学品德新课改的推进。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照本宣科,方法呆板;生搬硬套,课时量大;活动盲目,收效甚微;评价单一,枯燥乏味。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不足:  一是师资不足。因为没有专职品德教师,品德课程大都是“搭”给语文、数学教师,或是“留”给二线教师
文章全面介绍了OPC技术,比较了OPC-COM/DCOM技术与OPC-XML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OPC的MES过程信息集成框架,为企业的车间过程控制层与企业的应用层集成提供了一种切
在商周时代,由于生产力提高,制造业发达,青铜铸造技术成熟,青铜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以其雄伟的造型、精巧的构思、古朴的纹饰著称于世,是中国文物瑰宝中的一
2004年9月,应英国Delcam(中国)有限公司的盛情相邀,本刊派记者Delcam亚洲技术峰会,这次会广议在马来西亚首府吉隆坡举行,为期3天.
“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记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吗?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望老师考虑。”这是笔者批阅学生随笔时读到的一段文字。这段话让笔者思考:我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
期刊
CAD/CAPP的集成技术是当代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文章基于Pro/ENGINEER2 0 0 1提供的强大功能 ,研究了利用Pro/toolkit进行二次开发 ,尝试实现CAD的设计特征到CAPP制造特征的映射 ,从而使CAD/CAPP的集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很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