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两极 善恶对立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bear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人街探案》是一部集幽默搞笑与悬疑推理于一体的影片,全篇以唐仁与秦风这对舅甥的探案经历为线索,展开了一副生动鲜活的异域世情图。影片的背景定位在泰国唐人街,这个与我们日常熟悉的环境有所差异而又较为相似的背景也为影片剧情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开端,作为一部身披喜剧外衣的侦探电影,影片中不乏令人捧腹的桥段:老板娘阿香屋内层出不穷的“群英荟萃”,警官黄兰登和坤泰之间的针锋相对,东北腔率领各具特色的坏人三人组,以及疯狂逃亡、大闹警局的不靠谱神探唐仁和他说话磕巴却思维缜密的表外甥秦风,在电影整体构架下,不但融入了层出不穷的包袱笑料,还剪接了港式老电影的桥段,如坏人组医院大作战等等,让人回味无穷。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不仅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构思上有所突破,在主题表达上也格外引人思考。与大多数电影明确的善恶表达观不同,影片在开头即引用了《易经》中的语句“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来表达影片的思想核心,剧中没有单纯的坏人,也没有纯粹的好人,体现出了“万物两极”双重考量,也在影片中通过善恶对立的展现方式表现出人性的复杂。
  一、 万物两极的理论体系
  在文艺作品中,彰显人性的光辉是影片司空见惯的表达方式。当然,也有一些电影试图通过强烈的对比差异展现出人性的阴暗面。艺术本身便是生活的抽象表达,因此,观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都是源自生活中细节的加工提炼。也正是因为生活中不同观感的相互映衬配合,才能使生活更加完整地呈现出原有的状态,成为更加丰富的整体。雨果在“美丑对照原则”中揭示出了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得单纯地设定突出某一方面,而应是滑稽与崇高的结合、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悲剧与喜剧的结合的综合产物。《唐人街探案》这部影片正是遵循了这种艺术的表现规律,一方面通过滑稽丑怪表现出人性中未经教化的原始状态,一方面通过人性的自我约束与救赎彰显出善的力量,这种多元映衬的表现手法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作为一部兼具喜剧和悬疑因素的本土化改良影片,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更是在影片的多处细节上有所体现。从开篇引用《周易·系辞传·第五篇》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揭示出中国传统的哲学辩证思想,让观众“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此外,影片中更是兼容了儒、释、道、侠、匪等具有中国本土气息的元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人的脑海中,仁义道德也是制约着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影片中虽然主角二人偶有不和主流的言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行为也大多符合主旋律。秦风想要考警校固然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但通过这一进取观念也体现出了儒家希望功成名就的正统思想。影片中的作案道具是一尊大佛,为影片带来了强烈鲜明的对比,而盗窃黄金、虐待儿童的颂帕却利用佛像作案,最后不得善终,也体现出恶有恶报的思想。影片中的道更是体现得尤为明显。《易经》是道教经典,开篇中引用《易经》中的话照应全篇,而影片主人公唐仁更是虔诚的道教徒,他脖戴太极八卦,手持寻龙尺,在破案的过程中使用太极八卦风水阵,他的荒诞无羁恰恰体现出无为之道。影片中展现了在唐人街这个特殊背景的官匪关系,通过警察局黄兰登和坤泰之间明争暗斗,坤泰和唐仁之间的黑暗交易,绑匪三人组的矛盾冲突等展现出中国式侠匪情节。
  二、 善恶两面的众生相
  《唐人街探案》在探案的基础上也涉及到多方面题材,其中映射了同性恋、乱伦等一些敏感话题,提出了“世上本没有好人,只是大家坏的程度不同”的犀利言论,同时围绕这一言论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多元的特色人物,展示出善恶两面的众生相。如作为唐人街警局的警官坤泰,表面上是一身大义凛然的人民警察,但暗地里却滥用职权包娼庇赌,但当兄弟唐仁受到冤枉时,他还是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唐仁逃跑,这个表面邋里邋遢,内心却清如明镜的猥琐警官可以称得上是心口不一、小恶小义的代表。和坤泰相比,他的死对头黄兰登则是明显的外漏型人物,他的权力欲极重,终日向上级谄媚企图升官,爱出风头,冲锋在前却阴差阳错总是受伤,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坤泰相比,他却是真办事、肯出力的警官,能够面对恶势力不顾一切的战斗,他是华而不实、小伪小勇的代表。警员托尼是个监守自盗的恶警,下手狠辣,内心阴冷,作为警察却勾结盗匪盗取黄金,然而在被别人知道身份而逃跑之前却能想到自己的母亲,他是狠辣却孝顺的代表。妩媚动人的夜总会老板娘阿香每天在各类人面前周旋,连黑白两道都得给面子的闫先生都能求动,可见过人本事,她为人圆滑却颇讲义气,可以说是侠义风流的代表。乖巧甜美的小女孩思诺给人温柔恬静的感觉,她天真无邪地和秦风探讨物理题,看似善良地帮助舅甥二人解惑,但最后她却是心思深沉地幕后主谋,强烈地反差给人以惊愕之感,但这个集天使与恶魔于一身的矛盾人物却极好地诠释了人性的复杂。片中主角之一的唐仁更是一个难以定性的人物,他是坑蒙拐骗的神棍,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混迹于唐人街吃喝嫖赌,却无意中成了替罪羊卷入了这场盗金凶杀案中,虽然唐仁很多行为不符合众人眼中的善,但不可否认的是,一无是处的唐仁却在很多场合展现出了他本质的善良,这种处于灰色地带的小人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真实地存在着。影片的另一主角秦风一出场便带着年轻人的耿直与傲气,他有自己的行事原则,看不惯表舅唐仁的坑蒙拐骗,但这个三观都正的少年却给出观众一个出乎意料的理想:为了完成一次“完美”的犯罪,可以说,在这个看似正统纯善的少年的思想中也是有善恶矛盾存在的。
  在伦理学中,善与恶是道德领域中的全然对立的两端,符合道德规范的人物是善;恶则与之相反,与我们传统认知的道德相悖的便是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有非黑即白的区域,更多的则是复杂融合的灰色地带,《唐人街探案》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生活中不同地位、不同阶层人物的众生相,对于这些人物不能单纯以好坏来界定,正如秦风解答思诺的那道物理题一样:就像如何能让一张纸立起来?至少要把它对折成两面。《唐人街探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认知角度,同理想主义的影片相比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三、 复杂人性的定位与思考
  《唐人街探案》是围绕一件神秘叵测的凶杀案展开的,很多人会联想到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但除去剧情,该影片中对人性中的善与恶的思考却带有本土化的辩证考量。正如电影中所说:“好与坏需要看个人的理解。”对于养父李,一方面他的阴狠毒辣让人毛骨悚然,另一方面却也是对养女呵护有加的父亲。他的畸形爱恋,一方面让他步步按照养女的计划达成其愿望,另一方面也致使他走向罪恶的深渊。对于小女孩思诺,她有着天使般的外表,却是这一起杀人案的策划者,她精心计划着人心,利用了养父李的爱恋,利用了唐仁和秦风的求知心,甚至利用起自己也毫不手软,以炭火“自杀”来诱使秦风等人怀疑养父,她无疑是残忍的,但这份残忍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柔弱女孩企图摆脱罪恶的坚强内心。与此相反,一直充当正义侦探的秦风却在目睹父亲被抓场景后心里有着不为人知的阴暗面,想要实施一次完美的犯罪。两人一人心里为了摆脱罪恶,却踏上了罪恶之路;一人心里想要实施罪恶,却成了阻止罪恶的侦探。影片中反复提到人的自私性,他们执着于自己认知的真相。这种反转的剧情固然是影片高潮迭起的情节所需要,也无不反映了生活中的善恶转换。正如影片中思诺对秦风所说:“个体生命不同,但这世界善恶总量不变。每个人从出生就要扮演各自的角色,有的是善,有的是恶。”善恶的相反相成、相互转换是世间存在的真理,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不管是古代还是在当代都是一个饱受争论的议题,而运动着的善恶转换也是事物的本性、自然的法则,坦然面对人性中的复杂并将人性中的恶转化成善是值得人们思考的命题。
  影片中隐藏得最深的反派便是看似天真淳朴的小女孩思诺,年幼丧失双亲和养父畸形的爱恋都使她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在她最后那一抹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中可以看出她对这个世界的恶意,在此之前她的反派身份在影片中有着较为明显的暗示,这种暗示在两次折纸中可以看出来。第一次“折纸”是思诺借由物理老师之口向秦风寻找答案。如何将一张纸立于桌子上,这个问题当然很快地被秦风给出了答案,但背后的用意却值得人深思:人若想立于世间,单凭一面是无法立足的,必须由不同的多面性才能稳定地存在,正如思诺如果单纯便只能在养父的手里郁郁而终,只有打开深藏于内心的另一面才能改变现状寻找破解之法。第二次“折纸”是在秦风已得知事情真相与思诺探讨案件本质的时候,这次探讨的不仅是案件本身更像是两个年轻人对未知人生的探讨,他们通过一个折纸的动作思考着人性,同时也是对人类良知的拷问。
  经典的影片从不缺少对人性的探索与挖掘,在众多角色的表演中发掘人物内心深处的自白也是体会影片涵义的乐趣所在。在传统影片中,我们往往执着地去判定孰好孰坏以此作为善恶的评判,殊不知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人往往游弋二者之间,这也更加深入地符合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有时候剧中人物泪中的笑,笑后的泪,都是需要观众用心去理解和感受的,正如电影中看起来一脸猥琐的唐仁一样,他时常在笑着,在但他爽朗笑容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影片中每个人物内心中都有一个复杂多彩的世界,因此他们表现出来的性格也就呈现得更加多元化,也给了观众更大的思索空间。万物两极,善恶相依,就像是影片中折起来的两次纸,我们无法单纯地衡量和判断人性的黑与白、好与坏、善与恶。唯有用心去感知,用脑去思考,于复杂的人性中去寻找并发掘人性的光辉。
其他文献
[摘要]《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上演带给了中国乃至世界观众一个意外惊喜,《喜羊羊与灰太狼》模式给了我们饱满的信心,让中国观众看到了我国动漫发展的新亮点新希望。我们应该迎着动画发展的春风,做真正的中国本土原创动画,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以充足的热情投身于动漫产业。中国动画将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为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 教育 文化阵地 票房  doi:1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政治环境日渐宽松,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商业大潮汹涌澎湃,在现实重压下深感疲惫的芸芸众生渴望从文艺作品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艺术被卷入全球化消费市场。于是乎,大众传媒的低俗内容不断增加,媒介暴力潜滋暗长,来自美、日的图像暴力扭转了中国观众审美趣味,进而改变了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并逐步同化了审美标准。  近几年,影像暴力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2007年2月,热播动画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绿色,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是最具有独立性的色彩,它与不同色彩搭配时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来帮助影片传情达意。电影《山楂树之恋》和《风声》中使用绿色分别与色彩明度两级:白色和黑色进行搭配。文章通过对比电影《山楂树之恋》和《风声》中绿色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使用,分析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电影《聚焦》于2015年底上映,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波士顿环球报》下有一个专门进行独立调查并就调查内容作出深度报道的栏目“聚焦”。罗比·罗宾森是“聚焦”栏目的编辑,该栏目还有其他三名成员,分别是萨夏·菲弗,迈克尔,马特·卡罗尔。新上任的环球报总编辑马蒂·巴伦指派罗宾森和他的团队紧跟天主教牧师性侵儿童的案件。这一案件之前被报道过,但却不了了之。团队成员起初也未对此案件有特别重视,但随着调查的深
《航海王之黄金城》的故事背景架空于一个被认可的国度——古兰·泰佐洛,这既是一个黄金国度,也是一个非武装地带的独立国度,同时,亦是一个世界最大的骗人国度。从影视动画视角而言,这种谎言是以色彩、设计、艺术等为织体而织就的一种视觉谎言,同时,这种视觉谎言意象的背后,则是能够教育我们由其意象所反思与探索着的真理,从这种意义而言,原来艺术与科学其实是殊途同归的。[1]  一、 美术色彩先声夺人  (一)美术
[摘要] 叙事,简单而言,就是讲故事。电影的叙事,不同于小说用文字叙事,不同于戏剧,用舞台空间上的矛盾叙事,而是有它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用活动影像进行叙事。而《记忆碎片》,则完美地展示了影像在叙事时的灵活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 《记忆碎片》 叙事结构 叙事矛盾 叙事视点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23    《记忆碎片》讲述的
一、 接受修辞与网络自制剧  “接受修辞”指受众在解读和输出信息时产生的修辞行为,主要表现在信息解码时对表达修辞的变异。在传统纸媒时代,文化传播的主导方是信息表达者,因此我国传统修辞研究,从《文则》到《修辞学发凡》多从表达修辞入手,而对接受者介入传播过程的曲解、肢解表达修辞的行为研究较少。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表达者与接受者开始角力,“受众的接受不会落入完全臣服于主控意识形态的状态,而是有其自主的创造
当今已处全球化时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于上个世纪对因媒介促使的全球化作了“地球村”的精辟比喻。其实,全球化并非只在20世纪才出现,“许多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就越来越多了。尤其是随着工业技术的到来,电报、汽船和铁路的出现,全球的联系加强了。19世纪晚期就已经有了国际会议,如万国邮政联盟(Postal Union)”。[1]对于全球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提及,他们在分析资本主义发
【摘要】韩国动画《五岁庵》讲述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通过对五岁孩童吉顺充满童趣的行为和语言的刻画,让观众感受到掩藏于内心深处的未泯童心,主人公悲凉的身世命运又让观众感受到现实世界的残酷,它宣扬了一种宗教的救赎观。  【关键词】《五岁庵》  亲情  童话  宗教    韩国动画片《五岁庵》(又名《五岁的心愿》),是根据韩国作家丁埰璋的同名童话故事改编的,2003年由韩国著名导演李沧东改编成动画电影。该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这种艺术与文学一样,都需要通过讲述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来完成自身的艺术职能,由此可见,叙事性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征。在电影艺术中,色彩是重要的表现元素之一,并且在电影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影导演可以对色彩赋予特定的主观意识与意象,从而让叙事过程更加完整与个性化。作为世界动画电影领域中的成功典范,宫崎骏在动画电影中带来的标志性影响就是将色彩融入到电影叙事的过程当中,这些色彩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