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技术至上主义者在电子传媒时代惊呼童年消失了的观点,本文从人类文化、个体发展和儿童认知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童年在变化,但儿童期并没有消失。一切儿童文化产品都应遵循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一部好的动漫作品就应该是儿童心灵幻想的伴奏曲。
【关键词】儿童文化产业;电子传媒;动漫;儿童期;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01-05
随着电子传媒,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全世界的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越来越一体化。传统社会的权利等级、阶级差异、地域差别由极度显性逐渐变得隐性,每一个社会人都开始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潜力,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针对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冲击,1999年,美国未来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推出了一本后来轰动世界的科普著作《世界是平的》。他在书中指出,传统的社会框架将被打破,资源将被重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已经诞生,一种新型的扁平的社会结构模式将替代原有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模式。弗里德曼承认自己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他认为“技术对于社会变革而言是一支决定性的力量,由此着手去分析社会变化的趋势是可能的”。这种技术决定论也反映到儿童教育领域。
一、一种技术至上的儿童观
20世纪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本质的、普遍的特征是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继承了弗洛伊德的阶段论思想,从认知发展阶段论角度描绘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发展特点。儿童的认知结构与成人不同。儿童不断以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化的方式接受外部刺激,适应环境。然而,近20年来,很多学者开始质疑发展阶段论的合理性,认为传统的发展阶段论没有充分注意到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深刻影响。在儿童心理学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开始对儿童期和童年概念进行反思。“从本质上和长远考虑,儿童是文化的一个发明。”“有些发展心理学家甚至大有忏悔之态,认为自己过去的研究信奉发展遵守内部时钟,现在看来‘它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力或有强迫性’。”“时间年龄成了人们生活方式越来越差的一个指标。”〔1〕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认为全是信息惹的祸。与以往不同,在信息时代,借助电子传媒,尤其是电视的帮助,儿童比过去更早地拥有了更多的信息、角色、权利和责任,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
肖伯纳说过,任何职业都是针对外行的一种阴谋,因为内行人总是掌握着外行人不懂的信息。因此,人们通常认为“社会地位的区别部分是通过将人隔离进不同的信息世界而形成的”。〔2〕儿童只有按阶段学习,才能逐渐拥有同成人一样的信息权利。不同年龄的儿童所获得的信息的性质和数量都是有区别的。儿童基本上被排除在成人社会的信息之外。这一方面能使儿童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另一方面又维护了成人的权威。在儿童眼里,成人是最有力的、最能干的、最有权威的。儿童之所以看上去很天真,是因为他们被传统社会排除在成人的社会场景或信息系统之外的缘故。一旦不同年龄之间信息系统的界限模糊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也就模糊了。电子传媒,主要是电视和互联网,通过图像和声音把信息直接呈现在儿童面前。正如梅罗维茨所说,“有了电视,就没有了儿童屏蔽在成人节目之外的过滤器”。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冲破了世俗知识的排他性,组成了当今社会完美无缺的平等主义的传播媒介。
尼尔·波茨曼说:“电视是一种敞开大门的技术,不存在物质、经济、认知和想象力上的种种约束。6岁儿童和60岁的成年人具备同等的资格来感受电视提供的一切。”〔3〕的确,电子传媒呈现出了成人社会的全部内容,对儿童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首先是羞耻感丧失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羞耻感是人格结构中用来控制本我中的本能欲望的超我的力量。正是因为羞耻感的存在,人类才具有神秘感和敬畏感,也才保证了人类文明的存在。如果人失去了对冲动的控制,尤其是失去了对攻击性行为和即时满足的冲动的控制,人类文明就不可能存在。“羞耻感的无可估量的价值构成了儿童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中珍贵而微妙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儿童沉浸在一个充满秘密的世界中,心中充满神秘和敬畏的情感……他们最终会了解这个世界,但要通过成人分阶段地教他们如何将羞耻心转化为一系列道德规范。”〔4〕当电子传媒模糊了儿童与成人在信息接收上的界限后,秘密没有了,神秘和敬畏褪色了,羞耻感也就很难作为社会控制和角色分辨的手段影响儿童了。儿童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就知道了大量的社会禁忌,包括性、酗酒、毒品、绑架、凶杀等。
其次是成人与儿童的界限变模糊了。除了上述界限模糊对儿童的影响外,这一变化也对成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包括心理上的口腔期无限延长、逃避社会责任、经济和人格难以独立、沉溺在即时满足之中等。
再次是改写了传统社会结构,包括性别结构、政治结构等。这些变化同样对儿童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可见,电子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儿童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无比深刻的。难怪技术至上主义者们惊呼世界变平了,童年消失了!
二、人类文化与工具演化
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本质上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发挥和工具不断改进的历史。19世纪,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工具制造技术、人际交往准则和对自然、人力的控制等。20世纪,一种新的文化观代替了传统的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从古到今的社会团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局部适应的产物。“文化是由通过符号而获得和传播的各种外显的、内隐的行为模式组合,构成了不同人类团体的特殊成就;文化的核心在于传统的(也就是历史形成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的附加价值;文化体系可能一方面被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被看作是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因素。”〔5〕这一定义启示我们,无论是研究人的发展,还是研究文化,都必须顾及两个方面,即文化和物质。
距今5万年前,语言符号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人的诞生。人类的新技术、远距离交往、艺术品的出现等,极大地促进了人脑、人的行为、人的认知、人的文化的发展。旧石器时代出现的大量岩画、洞穴艺术、雕像等人造物都是人类象征性活动的表现。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养动物,固定居所,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前运算阶段。农业技术、青铜器制作等标志着人类从前运算阶段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可见,对于人来说,生物的、认知的、文化的发展总是相互影响的,人类文化的发展与工具的使用也总是不可分割的。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人造物,如外部化的符号系统,改变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也改变了个体的认知发展。
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工具被不断创造和改进的历史。人类发明和使用工具的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人类文化的发展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样没有停止过。铁器的出现推动了农业文化的发展,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变革,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些无一不是工具革命与社会飞跃的证据。今天广泛影响社会生活的电子传媒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人类的一种工具。我相信,电子传媒不是也不可能是人类工具的终极。将来一定会有更新的、更强大的工具被发明和创造出来。那时的人类一定会用我们今天看原始人类的石斧和岩画一样的心情来看待我们今天的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
三、个体发展与文化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一贯将遗传和环境作为一个重大主题来阐述。如今,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已经被更明确的生物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所替代。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脑的生理结构是按照预定的时间表逐步发展的。现代脑科学研究则发现“大脑一旦启用便会不停地自我联接。早期经验会不断改变大脑”。〔6〕“人的神经系统不仅仅使得人能够习得文化,而且神经系统还积极要求人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神经系统才能发挥作用……一个脱离文化的人很可能不会有内在才能。”〔7〕
【关键词】儿童文化产业;电子传媒;动漫;儿童期;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01-05
随着电子传媒,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全世界的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越来越一体化。传统社会的权利等级、阶级差异、地域差别由极度显性逐渐变得隐性,每一个社会人都开始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潜力,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针对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冲击,1999年,美国未来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推出了一本后来轰动世界的科普著作《世界是平的》。他在书中指出,传统的社会框架将被打破,资源将被重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已经诞生,一种新型的扁平的社会结构模式将替代原有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模式。弗里德曼承认自己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他认为“技术对于社会变革而言是一支决定性的力量,由此着手去分析社会变化的趋势是可能的”。这种技术决定论也反映到儿童教育领域。
一、一种技术至上的儿童观
20世纪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本质的、普遍的特征是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继承了弗洛伊德的阶段论思想,从认知发展阶段论角度描绘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发展特点。儿童的认知结构与成人不同。儿童不断以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化的方式接受外部刺激,适应环境。然而,近20年来,很多学者开始质疑发展阶段论的合理性,认为传统的发展阶段论没有充分注意到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深刻影响。在儿童心理学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开始对儿童期和童年概念进行反思。“从本质上和长远考虑,儿童是文化的一个发明。”“有些发展心理学家甚至大有忏悔之态,认为自己过去的研究信奉发展遵守内部时钟,现在看来‘它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力或有强迫性’。”“时间年龄成了人们生活方式越来越差的一个指标。”〔1〕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认为全是信息惹的祸。与以往不同,在信息时代,借助电子传媒,尤其是电视的帮助,儿童比过去更早地拥有了更多的信息、角色、权利和责任,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
肖伯纳说过,任何职业都是针对外行的一种阴谋,因为内行人总是掌握着外行人不懂的信息。因此,人们通常认为“社会地位的区别部分是通过将人隔离进不同的信息世界而形成的”。〔2〕儿童只有按阶段学习,才能逐渐拥有同成人一样的信息权利。不同年龄的儿童所获得的信息的性质和数量都是有区别的。儿童基本上被排除在成人社会的信息之外。这一方面能使儿童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另一方面又维护了成人的权威。在儿童眼里,成人是最有力的、最能干的、最有权威的。儿童之所以看上去很天真,是因为他们被传统社会排除在成人的社会场景或信息系统之外的缘故。一旦不同年龄之间信息系统的界限模糊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也就模糊了。电子传媒,主要是电视和互联网,通过图像和声音把信息直接呈现在儿童面前。正如梅罗维茨所说,“有了电视,就没有了儿童屏蔽在成人节目之外的过滤器”。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冲破了世俗知识的排他性,组成了当今社会完美无缺的平等主义的传播媒介。
尼尔·波茨曼说:“电视是一种敞开大门的技术,不存在物质、经济、认知和想象力上的种种约束。6岁儿童和60岁的成年人具备同等的资格来感受电视提供的一切。”〔3〕的确,电子传媒呈现出了成人社会的全部内容,对儿童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首先是羞耻感丧失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羞耻感是人格结构中用来控制本我中的本能欲望的超我的力量。正是因为羞耻感的存在,人类才具有神秘感和敬畏感,也才保证了人类文明的存在。如果人失去了对冲动的控制,尤其是失去了对攻击性行为和即时满足的冲动的控制,人类文明就不可能存在。“羞耻感的无可估量的价值构成了儿童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中珍贵而微妙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儿童沉浸在一个充满秘密的世界中,心中充满神秘和敬畏的情感……他们最终会了解这个世界,但要通过成人分阶段地教他们如何将羞耻心转化为一系列道德规范。”〔4〕当电子传媒模糊了儿童与成人在信息接收上的界限后,秘密没有了,神秘和敬畏褪色了,羞耻感也就很难作为社会控制和角色分辨的手段影响儿童了。儿童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就知道了大量的社会禁忌,包括性、酗酒、毒品、绑架、凶杀等。
其次是成人与儿童的界限变模糊了。除了上述界限模糊对儿童的影响外,这一变化也对成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包括心理上的口腔期无限延长、逃避社会责任、经济和人格难以独立、沉溺在即时满足之中等。
再次是改写了传统社会结构,包括性别结构、政治结构等。这些变化同样对儿童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可见,电子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儿童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无比深刻的。难怪技术至上主义者们惊呼世界变平了,童年消失了!
二、人类文化与工具演化
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本质上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发挥和工具不断改进的历史。19世纪,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工具制造技术、人际交往准则和对自然、人力的控制等。20世纪,一种新的文化观代替了传统的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从古到今的社会团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局部适应的产物。“文化是由通过符号而获得和传播的各种外显的、内隐的行为模式组合,构成了不同人类团体的特殊成就;文化的核心在于传统的(也就是历史形成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的附加价值;文化体系可能一方面被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被看作是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因素。”〔5〕这一定义启示我们,无论是研究人的发展,还是研究文化,都必须顾及两个方面,即文化和物质。
距今5万年前,语言符号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人的诞生。人类的新技术、远距离交往、艺术品的出现等,极大地促进了人脑、人的行为、人的认知、人的文化的发展。旧石器时代出现的大量岩画、洞穴艺术、雕像等人造物都是人类象征性活动的表现。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养动物,固定居所,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前运算阶段。农业技术、青铜器制作等标志着人类从前运算阶段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可见,对于人来说,生物的、认知的、文化的发展总是相互影响的,人类文化的发展与工具的使用也总是不可分割的。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人造物,如外部化的符号系统,改变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也改变了个体的认知发展。
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工具被不断创造和改进的历史。人类发明和使用工具的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人类文化的发展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样没有停止过。铁器的出现推动了农业文化的发展,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变革,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些无一不是工具革命与社会飞跃的证据。今天广泛影响社会生活的电子传媒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人类的一种工具。我相信,电子传媒不是也不可能是人类工具的终极。将来一定会有更新的、更强大的工具被发明和创造出来。那时的人类一定会用我们今天看原始人类的石斧和岩画一样的心情来看待我们今天的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
三、个体发展与文化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一贯将遗传和环境作为一个重大主题来阐述。如今,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已经被更明确的生物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所替代。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脑的生理结构是按照预定的时间表逐步发展的。现代脑科学研究则发现“大脑一旦启用便会不停地自我联接。早期经验会不断改变大脑”。〔6〕“人的神经系统不仅仅使得人能够习得文化,而且神经系统还积极要求人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神经系统才能发挥作用……一个脱离文化的人很可能不会有内在才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