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缺氧对LASIK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1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LASIK术后人群在低压缺氧环境中视功能变化情况,了解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眼在飞行特殊环境的适应性.方法 自身前后对照研究.20名(40眼)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为(23.8±1.2)岁,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后1年.低压舱上升前测量眼压、近立体视、色觉、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双眼明视、暗视眩光下空间频率3、6、12、18c/d的对比敏感度值),低压舱以30 m/s速度上升至5000 m高度,在此高度停留10 min后再次测量,此过程无供氧,测量后低压舱以10~15 m/s速度下降至地面.对相应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低压舱实验前后眼压未见明显变化[(右眼(13.0±1.7)mmHgvs.(13.0±2.1)mmHg,t=-0.56,P>0.05;左眼(13.0±2.0 mmHg vs.(13.0±2.0) mmHg,t=-0.81,P>0.05)];近立体视[(21.5±2.4)弧秒vs.(27.6±8.3)弧秒,t=-3.39,P<0.05)及色觉(9.60±2.73vs.27.20±8.57,=-2.81,P<0.05)]下降;等效球镜度[(右眼(-0.90±0.61)Dvs.(-1.08±0.75)D,t=1.71,P>0.05,左眼(-1.21±0.61)Dvs.(-1.06±0.54)D,t=-1.3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敏感度(18 c/d暗视眩光环境对比敏感度降低P<0.05,其他情况均未见降低).结论 低压缺氧环境对准分子激光术后远期人群的眼压、屈光度、对比敏感度(除高频暗视眩光)均无影响;近立体视、色觉及高频暗视眩光条件的对比敏感度下降。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取30例(30只眼)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术眼眼压≥15mmHg和滤过泡扁平,拆除可拆缝线.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并发症.随访12~48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26.1±3.2)mmHg,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8.2 4±2.1)mmHg,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
目的 观察和分析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后,角膜形态及全眼像差的变化及日间波动情况,评估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温州医学院的17例(34只眼)中低度近视患者,平均等效屈光度为-0.75~-4.50 D.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治双眼近视,分别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戴镜后一天、一周、一月进行检查,每次检查均在复查日摘镜后0、4、8h三个时间点进行,项目包括裂隙
患者女,18岁.因左眼前黑影飘动伴视物模糊一个月入院.该患者既往全身湿疹18年,过敏性皮炎10年,哮喘病史10余年,对鸡蛋清、黄豆、羊肉、灰尘、螨虫等过敏.其兄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人院查体:全身皮肤红斑及色素沉着,躯干、四肢皮肤苔藓化,皱褶处明显。
期刊
葡萄膜炎是一类常见眼科致盲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涉及感染、自身免疫等多种机制.目前葡萄膜炎的治疗仍主要依靠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副反应普遍较大,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一些新型生物制剂药物也用于治疗葡萄膜炎;基因治疗、RNA干扰等技术也将逐步用于葡萄膜炎的治疗.文中拟对当前葡萄膜炎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 介绍一种难找断端的下泪小管断裂合并鼻泪管阻塞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2007~2010年泪小管断裂合并鼻泪管阻塞患者12例,女2例,男10例,平均年龄41岁,使用记忆合金丝探针,通过自上下泪点向鼻腔留置双引线,然后以引线引导引线型硅管的手术方法实现双路置管,术后平均4月拔管,拔管后随访3~6月.记录手术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拔管后泪道通畅情况.结果 该方法成功实现双路置管及吻合下泪小管,手术时
期刊
目的 探讨睑板腺腺管探通术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配伍组设计.111例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按性别年龄相匹配分为3组,每组37人(37眼),选择症状体征较重的眼作为观察眼.常规治疗组采用抗生素激素滴眼液+人工泪液+局部物理治疗;腺管探通术组在常规治疗组的治疗基础上用直径仅76 μm的不锈钢探针(美国Rhein Medical公司),每只眼探通6~9个睑板腺腺管;腺
患者,男,71岁,因“双眼视力逐渐下降3年”于2013年10月17日就诊,初步诊断为“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收住入院.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2年;有心律不齐病史;2011年因“前列腺增生”曾于我院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眼部疾病史,无外伤、手术及药物过敏史,无相关家族史.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9.0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58%,淋巴细胞比例0.29%,单核细胞
期刊
患者男,66岁.以"左眼视物不清伴胀痛反复发作2个月加重2d"于2009年9月入院.患者2个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左眼视物不清伴胀痛,偶有虹视,无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自然缓解.近2d以来左眼明显视物不清伴眼痛头痛,无缓解来诊.否认外伤史.门诊以"双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左眼急性发作期,右眼临床前期,左眼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为诊断收入院,拟行左眼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
期刊
病例摘要:女,51岁.于2009年8月23日因"双眼胀痛3+年,视力下降1+年,加重1+月"入我院.全身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身高160cm,四肢比例正常,智力发育正常,自幼视力差.自诉3年前左眼行抗青光眼手术.眼科查体:双眼视力眼前10cm手动,双眼结膜混合充血,右眼角膜透明,鼻侧前房浅,颞侧前房消失,虹膜后粘连,瞳孔欠圆,散大约7mm,晶状体完全混浊,无玻璃体脱出,眼底看不清
期刊
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眼科围手术期预防细菌感染,大大降低了手术后感染的发生,但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常常出现一些应用不合理以及滥用现象,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浪费国家医疗资源,更重要的是可导致菌群失调和脏器功能损害,使细菌耐药性增加,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和引起医患纠纷.目前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用药时机、药物选择不合理,用药时间持续过长,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亟待重视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