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16885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方现代化理论是西方现代化的理论依据,从学术界上说,西方现代化理论一开始就暴露出了许多弱点、缺陷和问题。从政治上说,西方现代化理论更是一开始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判。西方现代化理论虽然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 但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或对我们有所启示的地方。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也必须吸取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西方;现代化理论;中国现代化;启示
  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现代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研究的最重要成果形式就是现代化理论。而且现代化理论也时常成为现代化研究成果的代名词。"现代化"这个概念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的新名词。
  一、现代化理论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
  现代化理论自诞生至今,其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20世纪50、60年代是现代化理论的产生阶段。现代化研究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迅速成为了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当时美国一些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了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有学者认为, 使用"现代化" 这一术语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是比较适当的。1958年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 中东的现代化》 一书中就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就是现代化。在1960年阿尔蒙德和科尔曼出版的《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 一书中, 他们探讨了政治现代化的问题。这些都标志着现代化研究的开端。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从不同学科角度西方学者们对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更深入、广泛的探讨,一批较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著作相继问世,主要有: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 非共产党宣言》(1960) 、列维《现代化和社会结构》(1966)、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1966) 、艾森斯塔特《现代化: 抗拒与变迁》(1966)、维纳《现代化: 增长的动力》(1966)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68),等等。这些著作使现代化研究形成了基本的领域划分和理论视野。而这一阶段的理论也被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
  第二, 20世纪60、70年代是现代化理论的反思阶段。这是现代化理论接受批判并经过自我反思的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工业国战后的经济发展开始出现衰退现象,同时石油价格迅速上涨,特别是越难战争与民权运动的兴起改变了战后初期形成的美国形象,美国的经济繁荣、世界霸权、威望与信心都日益动摇。在美国本土,对美帝国主义对外政策和美国社会的群众性抗议发展成为群众性的骚动。右翼的保守主义和反共思潮受到严重的挑战,左翼的激进主义的甚至革命的思潮大为抬头。批判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的新左派思潮对70年代美国以及西方的社会科学发生了很大的影响。[1]在这种背景下,西方现代化学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而趋于冷落,已经没有了60年代的那种发展势头。
  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现代化理论的晚近探索阶段。这是现代化理论在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所提出的问题而做出自我变革和最新探索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西方研究现代化的流派很多,也有很多新的发展。从学术源流上来划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流派:从西方社会学衍生出的各种现代化理论;从西方经济学衍生出的各种经济发展理论;从西方政治学衍生出的各种政治发展理论;从激进发展主义引出的各种依附理论;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的有关新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理论。[2]
  对于现代社会理论的大多数奠基者而言, 尽管他们各自的视角不同,但在表述现代社会的特征上却呈现出一个与韦伯命题相似的理论特征:现代社会的产生得益于理性化的力量或机制在人类思想、行动、组织结构、社会进程等各个领域或层面的全面渗透,换言之,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理性化所促成的现代性。[3]
  二、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实质
  (一)"现代化"内涵的多样性
  自从现代化理论产生以来,尽管西方有不少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视域对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思考与论述,但目前还是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概括起来,学界对"现代化"的含义,主要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化是指非西方落后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崛起并占据世界中心以及形成世界性的国际资本体系的格局下,如何通过利用科学技术革命,在经济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观点是从政治上着眼,通过发展经济来巩固无产阶级革命取得的成果。
  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努力实现工業化的进程,是整个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这是从经济的视域入手,注重发展现代工业,认为工业现代化就是国家的现代化。从现代化的观点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是在20世纪中叶进入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对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则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现在经济上落后的各个国家都把工业化作为努力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因此可以用工业化来概括现代社会转变的动力、特点和进程。但工业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它还涉及社会的其他方面。
  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指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发生改变的过程。这样看来,现代化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明的形式"。"现代化"的含义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渗透到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和行动中,并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制度和目标。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制度和目标可明确表达如下: 个性化; 都市化; 公民民众教育; 具有代表性的政府; 增加国民生产总值; 增加各阶层收入; 向伤残贫困者提供福利。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韦伯学派的认为,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种全面理性的发展过程。"归根到底,产生资本主义的因素乃是合理的常设企业、合理的核算、合理的工艺和合理的法律,但也并非仅此而已。合理的精神,一般生活的合理化以及经济道德都是必要的辅助因素。"这种理解主要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来考察现代化问题,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全面理性发展的过程。[4]   第四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指由16世纪和17世纪的科学革命以来所导致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全方位发生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在现阶段不仅仅是在经济,同时也有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变。美国社会学家布莱克认为现代化是"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5] 。这一变迁过程涉及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思想观念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这种观点是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视角来理解现代化的。
  因此,现代化这一概念并不是某一学科或者某一领域所单独具有的概念,而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对于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入手。
  (二)正确认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实质
  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相关内容来看,它并不是那么完善,而是存在一系列的缺陷。
  首先,从西方现代化理论关于"现代化"概念的理解来看,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都坚持"西方中心论",认为所有落后的非西方国家都要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才能实现本国的现代化。各国马克思主义和进步学术界认为这一理论是美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它背后隐含有"美国第一"的思想。早在60年代初,日本进步史学家就指出西方现代化理论是为美国对外扩张政策服务的理论工具,其政治目的是引诱第三世界国家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进攻,并对所谓的"日本模式"论也加以揭露与批判。
  其次,从西方现代化理论关于"现代化"过程的理解来看。西方现代化理论大都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工业化"。在西方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特别是在美国这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思维以及社会环境、政治目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理论具有很强的本土形式与内容,并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和阐述着西方人自己的观点和"西方中心论"、"种族中心主义"。这样的现代化理论不利于非西方发达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第三,从西方现代化理论关于"现代性"的论述来看。所谓现代性,也就是现代化的一系列特征。自从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提出" 现代性" 这一概念以来,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现代性"进行了论述和阐释,尤其20世纪末以来的大多数思想家、社会理论家越来越关注和认识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端和危机,出现了"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在对待"现代性"这一问题上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几种态度。最有代表性的是安东尼o吉登斯的观点。安东尼o吉登斯主张调和不同理论之间的观点, 试图寻求传统现代化理论和现代社会现代化实践的结合点,摆脱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的各种二元对立局面。安东尼o吉登斯的理论策略就在于首先把"现代性" 当作一种问题来处理, 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他对"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和批判。他认为要抓住现代性的本质, 就得解释清现代制度的动力与全球化,解释清现代性断裂现象的本质等问题。
  综上所述, 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由于在许多方面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局限性与片面性, 无法完全正确把握现代化本质,也未能深刻地揭示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与趋势。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先于非西方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们走在世界的前面,必然积累了许多值得那些起步比较慢的国家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教训。非西方发达国家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基础等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现代化模式, 走西方国家现代化走过的道路。同样, 像一些"依附论"者所提出的完全切断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 摆脱依附状态的片面、偏激的现代化发展观点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不发达国家要切断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排斥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经济技术合作而实现现代化几乎不大可能的。[6]
  三、西方现代化理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目前,中国正处于逐步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正确认识"现代"和"现代化"发展过程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借鉴现代化先行国家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吸收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合理成分,自觉认识、把握并遵循现代化的普遍性原则与要求。
  (一)西方现代化理论对中国关于"现代化"的认识的影响
  西方现代化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研究,大致说来,当前我国学术界的流行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罗荣渠等人认为,现代化就是第三世界落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罗荣渠指出,现代化就是"第三世界后发国家在现代国际经济体系影响下,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采取适合于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外国先进国家,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加速实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从而迅速縮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和适应环境的发展过程。"[7]
  (2) 罗归国等人认为,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关键。他指出"现代化是世界性的以工业文明代替农耕文明的过程,是从传统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向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的转变,它包含着社会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转型,标志着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所达到的现代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的建设,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终极目的。"[8]
  (3) 郑杭生等人认为,现代化与社会转型是同义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9]
  (4)周毅等人认为:"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工业化、政治领域民主化、社会领域世俗化以及观念领域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的动力从根本上来说是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的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从而不断增强对环境的控制能力。而所谓的现代化理论就是对这种变化过程的系统认知。"[10]
  (5)何传启等人认为,现代化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二次现代化阶段。何传启指出:"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11]   (二)西方现代化理论对我国现代化的启示
  西方现代化理论虽然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 但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或对我们有所启示的地方。
  首先,东方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某种共性。现代化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体。由于各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歷史文化、经济基础不尽相同,国情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有其特殊模式和道路,但是,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科技和高度社会化的现代经济生产为基本前提甚至是主要内容,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和共性。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不发达国家。我们不能走资本主义,但是我们需要现代化,我们不能接受西方化,但是我们不能拒绝西方文明中的优秀成果。现实证明我们的这种态度是极端片面的,这样不利于我国的现代化顺利地开展,我们应该吸收和引进西方国家的那些合理的和对我国现代化有利的因素。这也是我国坚持对外开放为基本国策的根本目的所在。
  其次, 虽然西方现代化理论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部因素而忽视了西方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 但这也迫使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我们的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之所以要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侵略,是因为我们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逐渐落后了;我们之所以落后了,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落后部分阻滞着社会的发展, 阻滞着现代化的产生。
  总之, 西方现代化理论有缺陷和不足之处, 也有合理可供借鉴的部分。我们可以西方从现代化理论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方面更加坚定我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念, 另一方面使我们对改革开放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我们现在强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就是要坚持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西方制度的合理之处,改革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足,要把改革和开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生活o读书o新知三联书店,2002:39,43-46.
  [3]沈杰.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进程与新近探索[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
  [4]马克斯·韦伯.世界经济通史[M].姚曾广,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5]Black,C.E: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 A Study in Comparative History[M].New York:Harper &Row. Dowse,R.E.1966.
  [6]吴额布力图.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其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报,2009,(3).
  [7]罗荣渠.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1988,(1).
  [8]罗归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J].理论学刊,1999,(5).
  [9]郑杭生,李强,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9.
  [10]周毅.西方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之路[J].改革与理论,2003,(1).
  [11]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明进程启示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57.
  作者简介:黄丽平(1990-),女,江西抚州人,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其他文献
人是社会的人,需要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不同年龄、不同角色、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对学生而言,班级、学校就是一个模拟的浓缩的社会,他们必须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学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要符合学生的本能与天性。生动有趣、重在实践的语法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出一个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不仅有
针对广场舞的创作特点,对广场舞创作中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融入进行分析,总结民族舞蹈在广场舞创作中的价值性,旨在通过广场舞创作方法的创新,丰富人们的广场舞艺术表现形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紧扣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的场景或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开启思维。它不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民族的、大众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具有不
期刊
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最重要、最公共化的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各级对学校图书管理与应用力度的不断加大,图书馆(室)、电子阅览室等阵地建设有了
众所周知,作文,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可以写下成长的方方面面。总之,写作能够帮助学生们带来更多的记录和回忆。作为一线小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