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讲述的是近现代蜀派古琴大家裴铁侠生前曾经两度丢失心爱名琴的故事,其中,一床是“天秋”琴,另一床是明代“诵余”琴。
〔关键词〕蜀琴;“天秋”琴;“诵余”琴
近现代蜀派古琴大家裴铁侠生前曾经两度丢失心爱的名琴——一床是“天秋”琴,另一床是明代“诵余”琴。“天秋”琴丢失之后,经过了漫长的14年才又回到裴铁侠手中。而“诵余”琴丢失却颇具传奇性。据裴铁侠云,“诵余”琴的丢失之前,曾经突然失声不出音,似有预兆。遗失三个月后,重又回到他手中。名琴失而复得,裴铁侠喜极而泣,将此传奇经历形诸文字,镌刻琴底。
诵余失而仍归,将失前数日,羽音倏不鸣,若有宿通。感而赋句:
秋来春去亦荒唐,
物我应知无尽藏。
名士有人识荀季,
乘风端入李膺堂。①
小弦廉折失清音,
岂料当时别恨深。
海吝己销思痛定,
山居从此伴长吟。
二十八年春三月,铁侠刊记。
这大抵是说有人偷去此琴,复有人知是故家之物,为之购得捧还,裴氏喜而赋诗并述其事,于1939年春三月刊于琴底,永志不忘(按:标点为笔者所加)。
据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所载,裴氏藏“诵余”琴是仲尼式,桐木为面,梓木为底,通体蛇腹断纹。螺钿徽,岳山及焦尾皆紫檀。在凤沼内左边刊有:“砎园张崇之珍藏”,右边刊有“徐锦堂监修”。另有“天启辛酉,仁和金永叔斫”、“乾隆甲子,古吴王硕扶重修”之款(按:标点为笔者所加)。另外在记录中,裴氏有自注:“张崇之,疑即张岱宗子,与尹芝仙同时有琴名。”“岱”为泰山,即泰岱。“崇之”为别字配合。古吴、仁和都是苏杭地区。天启年间该地区只有张岱和尹芝仙为古琴高手,所以裴铁侠的推断似乎也算合理。但笔者查阅了陈德芸编《古今人物别名索引》(上海书店据岭南大学1937年版影印,1982年上海)、陈乃乾编《增订别号索引》(开明书店,民国三十二年版)、张慧剑著《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北京第1版1印)等资料,均未能查到“砎园张崇之”或“石介园张崇之”的任何线索。因此,“砎园张崇之”究竟是不是张岱,笔者限于识见,不敢遽定,还望琴学界方家见教。
裴铁侠的好友王国圃也在裴氏琴失而复得,赠诗分享喜悦之情时,专门写了三首诗道贺,庆幸裴铁侠“两失名琴两得之”。在其《涵清阁诗稿·卷之八》(民国稿本,已故学者、书法家向黄收藏、供图)中,国圃先生说:
己卯(1939年)铁侠前失一琴,曰“天秋”。
十四年后,乃得之。去冬有“诵余”一琴又被盗,皆名琴也。
此则未逾三月,即复获,投诗见赠,酧此以贺之。②
遗憾连年两把徽,
无端化作雉朝飞。
灵开本是君家物,
陌上花时缓缓归。③
昔日已从梁上去,
今朝又见绕梁回。
离鸾一曲须臾合,
徼倖韩公两忽雷。④
老马由来惯识途,
何嫌踪迹误穿窬。
青氈自是传家物,
合浦任还念主珠。
裴先生的赠诗,国圃先生的手稿中没有抄录,笔者推测就是镌刻于琴底的那两首。裴先生两失名琴两得之,本就够奇的了,朋友之间的唱酬,更令这段传奇平添了几分风雅。
1955年,四川博物馆曾征集到一床同名仲尼式古琴,后被查阜西先生等专家断为宋琴,其琴底“诵余”两字作篆书,显然该琴和当年《今虞琴刊》所记录的裴氏“诵余”琴尺寸及款铭都不符,因此仅仅是同名琴而已。

注:
①此处用荀季和、李鹰典故。宋虞汝明《古琴疏》:“荀季和有琴曰‘龙唇’,一日大风雨失去。三年后复大风雨,有黑龙飞入李鹰堂中。鹰谛视,识之,曰:‘此荀季和旧物也。’登即送还。季和恐复飞去,嵌金于背,曰‘刘累’以压之,改名曰‘飞龙’。” (按:刘累,传说中夏代的御龙高手)
②酧:酬的异体字,此处指以诗文应答。
③灵开:古地名,此處代指雷琴。唐代雷氏斫琴曾署“于灵开村”,在今雅安一带。
④两忽雷:也称双忽雷,是我国古代精美绝伦、充满传奇的两张琵琶样琴。它们的出现和递藏,一直是我国音乐史上的美谈。相传公元781年,曾任唐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大画家韩滉(就是那位画了五头牛而闻名千古的韩滉),在四川一个叫骆谷的地方发现了一棵适合做琴的奇树,便命知县派工匠砍伐下来。该树木质坚硬,敲击有金石之声,看树纹则有金色交织其间。于是,他请技艺高超的琴工制出两张琴,名曰大忽雷、小忽雷。这样宝贵的琴,韩滉未敢私留,献给了唐德宗。公元835年,宫廷发生了“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专权,纵禁兵血洗宫廷。从此,大、小忽雷流落到民间,演绎出更多的传奇故事。此诗以双忽雷比喻裴铁侠的“双雷”琴。
附记:
据《今虞琴刊》所载,当时裴铁侠上报的藏琴有五张,分别是大、小雷琴、 “诵余”以及“醉玉”“浮香”(见《今虞琴刊》269、270页)。大、小雷琴随裴铁侠夫妇于1950年6月4日惨烈玉碎,“同登仙界”,那么裴氏当年上报的藏琴中,今尚存天壤者,就剩“诵余”“醉玉”“浮香”三琴了。前几年,有人曾经在朋友的书斋中见到过这床“诵余” 琴。
(《涵清阁诗稿·卷之八》民国稿本,已故学者、书法家向黄收藏、供图。《今虞琴刊》,1937年,今虞琴社编)

叶健吾寻父卖雷琴
根据2018年9月刘振宇兄披露成都新发现的裴铁侠撰稿、其子裴墨痕(元翰)手钞之《大、小雷琴记》所载,古琴宗师叶介褔(名宗祦)之孙叶健吾(名大鏻)(苟按:裴稿同音误记为建梧,今据叶氏谱改正,后不出校)曾经为了寻找走失的父亲叶祖轸(苟按:字席琴,裴稿同音误记为惜琴,据叶氏谱改,后不出校)而忍痛向裴铁侠转卖家传雷琴的事。其事情的具体经过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先来看裴先生所作的《大雷琴记》钞本:
大雷腹有“大唐雷霄制刊”识,通体细牛毛断纹,清古,旧为成都天闻阁叶氏所藏。
相传叶氏获于成都西门外旧宦某氏,同见者王君分得此琴宋锦囊一具,持赴沪上,售价数百金。
当时海内嗜琴者,余于以知成都叶氏雷琴焉。
予于民国九年返川,闲居寡欢,访琴自怡,知叶氏雷琴而莫缘得见会。
叶君建梧(介福之孙)任职少城公园事务主任,将雷琴陈列展览,因得快睹其雄伟之姿,并得一弹阳春曲,举向所见称为雷氏琴者,盖鲜有其比矣。
后建梧欲寻其父惜琴乏于资,挽刘君种云以雷琴介于余,质五百金。余以价数多寡姑不论,琴面略有脱落,非修补不能保存。
盖虑风湿浸入,古木质将成灰烬无已。则添价归余,以便修治。叶君以先人所保拒,未成说。
又五年种云复携来求售,则七弦一线腐坏,竟不能乘指。叶氏以既不能修治,终难保有先人之遗,不如售之耳。
余既得藏是琴,并获小雷,因以名斋且允叶氏为记,俾叶氏保存三世之德亦彰。
从上文中可知,叶介褔之孙叶健吾,打算去寻找其父叶席琴(祖轸),但因缺乏资金,便请刘种云(刘亦蜀中琴家,籍贯四川中江。据《今虞琴刊》载记云:“早年听鼓湖北,晚归成都教琴,弟子甚众。”)介绍,将家传雷琴质押给裴铁侠,质金五百大洋。裴先生因担心琴面有脱落,如不修补难以保存,向叶健吾提出添钱购买雷琴,以便修治。叶健吾以琴是先人传下来的为由,拒绝了裴铁侠的提议。时间一晃,很快又过去了五年,刘种云又带着叶家的雷琴来请求出售,此时这张大雷琴进一步损坏,其七弦一线琴面腐坏,已到了不能下指的地步。叶健吾以既然不能修治,终究难保先人之遗珍,同意向裴铁侠出售雷琴。裴先生得到该琴(大雷)不久,又获得小雷琴,于是将自己的书斋(琴室)用“双雷”琴命名为“双雷琴斋”(省称“双雷斋”),并允诺叶氏(健吾)留下文字记录(苟按:似即指《大雷琴记》),以使叶氏三代人保存雷琴的功德得到彰显。
然而,叶健吾最终寻找到自己父亲没有呢?裴先生的文字里没有说明,但从《叶氏宗族全谱》的相关文字中,我们却能准确推断出叶健吾始终都没有能够找到走失的父亲,从而留下终生的遗憾。
《叶氏宗族全谱·第六世佐公派》叶祖轸条云:“祦公四子祖轸,字席琴,别号程乡村人,工诗画琴棋。生清同治癸亥年九月二十七日辰时,娶黄氏四川知县锦生公长女学端,生咸丰辛酉年七月初五日巳时,卒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九日阴历丁丑十月初七日未时,葬华邑草包堰墓,艮山坤向。”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和族谱中其他族人记载略有不同的是,叶席琴(祖轸)只有生年而无卒年,由此可知,其走失后家人始终都未能寻找到他,更不知其卒于何时何地,撒手何方,身世终成未解之谜,于是在族谱中才没有留下卒年和葬地的任何记录。
附记:
《葉氏宗族全谱·第五世佐公派》叶宗祦条云:“珗公三子宗祦,字介褔,官名燊。清盐知事,敕赠文林郎。生道光壬辰年二月十八日酉时,卒光绪壬午年二月十八日卯时,葬华邑草包堰墓,艮山坤向。娶练氏训导钦孝公次女敕赠孺人,生道光己丑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未时,卒咸丰甲寅年三月初三日戌时;继娶王氏从九开选公三女敕赠孺人,生道光戊戌年十一月初八日寅时,卒光绪丁丑年三月初二日申时,俱与公合穴。子五,祖载,练氏出;祖舆、祖轮、祖轸、祖翚。”
《益州书画录》叶宗祦条云:“叶宗祦,成都人,字介褔。善书画均无俗韵,尤工琴,一门经其指授,风雅称盛。居双桂堂。”
作为一代古琴宗师的叶介褔,做过清朝的盐知事,属于管理盐务的正七品县级官员,不仅善鼓琴,而且“书画均无俗韵”,“一门经其指授,风雅称盛”。其世寿虽然不长,仅仅五十岁,但他恰恰在生日那一天去世,又算是一奇了。
《益州书画录补遗》叶祖轸条云:“叶祖轸,字席琴,与绍庭为堂昆仲,工花卉,清倩有法。”
《益州书画录》叶祖承条云:“叶祖承,成都人,字绍庭,善画花卉,与海宁陈文锦仙裳皆取法陈伯阳,盖一时名重蜀都矣。”
〔关键词〕蜀琴;“天秋”琴;“诵余”琴
近现代蜀派古琴大家裴铁侠生前曾经两度丢失心爱的名琴——一床是“天秋”琴,另一床是明代“诵余”琴。“天秋”琴丢失之后,经过了漫长的14年才又回到裴铁侠手中。而“诵余”琴丢失却颇具传奇性。据裴铁侠云,“诵余”琴的丢失之前,曾经突然失声不出音,似有预兆。遗失三个月后,重又回到他手中。名琴失而复得,裴铁侠喜极而泣,将此传奇经历形诸文字,镌刻琴底。
诵余失而仍归,将失前数日,羽音倏不鸣,若有宿通。感而赋句:
秋来春去亦荒唐,
物我应知无尽藏。
名士有人识荀季,
乘风端入李膺堂。①
小弦廉折失清音,
岂料当时别恨深。
海吝己销思痛定,
山居从此伴长吟。
二十八年春三月,铁侠刊记。
这大抵是说有人偷去此琴,复有人知是故家之物,为之购得捧还,裴氏喜而赋诗并述其事,于1939年春三月刊于琴底,永志不忘(按:标点为笔者所加)。
据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所载,裴氏藏“诵余”琴是仲尼式,桐木为面,梓木为底,通体蛇腹断纹。螺钿徽,岳山及焦尾皆紫檀。在凤沼内左边刊有:“砎园张崇之珍藏”,右边刊有“徐锦堂监修”。另有“天启辛酉,仁和金永叔斫”、“乾隆甲子,古吴王硕扶重修”之款(按:标点为笔者所加)。另外在记录中,裴氏有自注:“张崇之,疑即张岱宗子,与尹芝仙同时有琴名。”“岱”为泰山,即泰岱。“崇之”为别字配合。古吴、仁和都是苏杭地区。天启年间该地区只有张岱和尹芝仙为古琴高手,所以裴铁侠的推断似乎也算合理。但笔者查阅了陈德芸编《古今人物别名索引》(上海书店据岭南大学1937年版影印,1982年上海)、陈乃乾编《增订别号索引》(开明书店,民国三十二年版)、张慧剑著《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北京第1版1印)等资料,均未能查到“砎园张崇之”或“石介园张崇之”的任何线索。因此,“砎园张崇之”究竟是不是张岱,笔者限于识见,不敢遽定,还望琴学界方家见教。
裴铁侠的好友王国圃也在裴氏琴失而复得,赠诗分享喜悦之情时,专门写了三首诗道贺,庆幸裴铁侠“两失名琴两得之”。在其《涵清阁诗稿·卷之八》(民国稿本,已故学者、书法家向黄收藏、供图)中,国圃先生说:
己卯(1939年)铁侠前失一琴,曰“天秋”。
十四年后,乃得之。去冬有“诵余”一琴又被盗,皆名琴也。
此则未逾三月,即复获,投诗见赠,酧此以贺之。②
遗憾连年两把徽,
无端化作雉朝飞。
灵开本是君家物,
陌上花时缓缓归。③
昔日已从梁上去,
今朝又见绕梁回。
离鸾一曲须臾合,
徼倖韩公两忽雷。④
老马由来惯识途,
何嫌踪迹误穿窬。
青氈自是传家物,
合浦任还念主珠。
裴先生的赠诗,国圃先生的手稿中没有抄录,笔者推测就是镌刻于琴底的那两首。裴先生两失名琴两得之,本就够奇的了,朋友之间的唱酬,更令这段传奇平添了几分风雅。
1955年,四川博物馆曾征集到一床同名仲尼式古琴,后被查阜西先生等专家断为宋琴,其琴底“诵余”两字作篆书,显然该琴和当年《今虞琴刊》所记录的裴氏“诵余”琴尺寸及款铭都不符,因此仅仅是同名琴而已。

注:
①此处用荀季和、李鹰典故。宋虞汝明《古琴疏》:“荀季和有琴曰‘龙唇’,一日大风雨失去。三年后复大风雨,有黑龙飞入李鹰堂中。鹰谛视,识之,曰:‘此荀季和旧物也。’登即送还。季和恐复飞去,嵌金于背,曰‘刘累’以压之,改名曰‘飞龙’。” (按:刘累,传说中夏代的御龙高手)
②酧:酬的异体字,此处指以诗文应答。
③灵开:古地名,此處代指雷琴。唐代雷氏斫琴曾署“于灵开村”,在今雅安一带。
④两忽雷:也称双忽雷,是我国古代精美绝伦、充满传奇的两张琵琶样琴。它们的出现和递藏,一直是我国音乐史上的美谈。相传公元781年,曾任唐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大画家韩滉(就是那位画了五头牛而闻名千古的韩滉),在四川一个叫骆谷的地方发现了一棵适合做琴的奇树,便命知县派工匠砍伐下来。该树木质坚硬,敲击有金石之声,看树纹则有金色交织其间。于是,他请技艺高超的琴工制出两张琴,名曰大忽雷、小忽雷。这样宝贵的琴,韩滉未敢私留,献给了唐德宗。公元835年,宫廷发生了“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专权,纵禁兵血洗宫廷。从此,大、小忽雷流落到民间,演绎出更多的传奇故事。此诗以双忽雷比喻裴铁侠的“双雷”琴。
附记:
据《今虞琴刊》所载,当时裴铁侠上报的藏琴有五张,分别是大、小雷琴、 “诵余”以及“醉玉”“浮香”(见《今虞琴刊》269、270页)。大、小雷琴随裴铁侠夫妇于1950年6月4日惨烈玉碎,“同登仙界”,那么裴氏当年上报的藏琴中,今尚存天壤者,就剩“诵余”“醉玉”“浮香”三琴了。前几年,有人曾经在朋友的书斋中见到过这床“诵余” 琴。
(《涵清阁诗稿·卷之八》民国稿本,已故学者、书法家向黄收藏、供图。《今虞琴刊》,1937年,今虞琴社编)

叶健吾寻父卖雷琴
根据2018年9月刘振宇兄披露成都新发现的裴铁侠撰稿、其子裴墨痕(元翰)手钞之《大、小雷琴记》所载,古琴宗师叶介褔(名宗祦)之孙叶健吾(名大鏻)(苟按:裴稿同音误记为建梧,今据叶氏谱改正,后不出校)曾经为了寻找走失的父亲叶祖轸(苟按:字席琴,裴稿同音误记为惜琴,据叶氏谱改,后不出校)而忍痛向裴铁侠转卖家传雷琴的事。其事情的具体经过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先来看裴先生所作的《大雷琴记》钞本:
大雷腹有“大唐雷霄制刊”识,通体细牛毛断纹,清古,旧为成都天闻阁叶氏所藏。
相传叶氏获于成都西门外旧宦某氏,同见者王君分得此琴宋锦囊一具,持赴沪上,售价数百金。
当时海内嗜琴者,余于以知成都叶氏雷琴焉。
予于民国九年返川,闲居寡欢,访琴自怡,知叶氏雷琴而莫缘得见会。
叶君建梧(介福之孙)任职少城公园事务主任,将雷琴陈列展览,因得快睹其雄伟之姿,并得一弹阳春曲,举向所见称为雷氏琴者,盖鲜有其比矣。
后建梧欲寻其父惜琴乏于资,挽刘君种云以雷琴介于余,质五百金。余以价数多寡姑不论,琴面略有脱落,非修补不能保存。
盖虑风湿浸入,古木质将成灰烬无已。则添价归余,以便修治。叶君以先人所保拒,未成说。
又五年种云复携来求售,则七弦一线腐坏,竟不能乘指。叶氏以既不能修治,终难保有先人之遗,不如售之耳。
余既得藏是琴,并获小雷,因以名斋且允叶氏为记,俾叶氏保存三世之德亦彰。
从上文中可知,叶介褔之孙叶健吾,打算去寻找其父叶席琴(祖轸),但因缺乏资金,便请刘种云(刘亦蜀中琴家,籍贯四川中江。据《今虞琴刊》载记云:“早年听鼓湖北,晚归成都教琴,弟子甚众。”)介绍,将家传雷琴质押给裴铁侠,质金五百大洋。裴先生因担心琴面有脱落,如不修补难以保存,向叶健吾提出添钱购买雷琴,以便修治。叶健吾以琴是先人传下来的为由,拒绝了裴铁侠的提议。时间一晃,很快又过去了五年,刘种云又带着叶家的雷琴来请求出售,此时这张大雷琴进一步损坏,其七弦一线琴面腐坏,已到了不能下指的地步。叶健吾以既然不能修治,终究难保先人之遗珍,同意向裴铁侠出售雷琴。裴先生得到该琴(大雷)不久,又获得小雷琴,于是将自己的书斋(琴室)用“双雷”琴命名为“双雷琴斋”(省称“双雷斋”),并允诺叶氏(健吾)留下文字记录(苟按:似即指《大雷琴记》),以使叶氏三代人保存雷琴的功德得到彰显。
然而,叶健吾最终寻找到自己父亲没有呢?裴先生的文字里没有说明,但从《叶氏宗族全谱》的相关文字中,我们却能准确推断出叶健吾始终都没有能够找到走失的父亲,从而留下终生的遗憾。
《叶氏宗族全谱·第六世佐公派》叶祖轸条云:“祦公四子祖轸,字席琴,别号程乡村人,工诗画琴棋。生清同治癸亥年九月二十七日辰时,娶黄氏四川知县锦生公长女学端,生咸丰辛酉年七月初五日巳时,卒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九日阴历丁丑十月初七日未时,葬华邑草包堰墓,艮山坤向。”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和族谱中其他族人记载略有不同的是,叶席琴(祖轸)只有生年而无卒年,由此可知,其走失后家人始终都未能寻找到他,更不知其卒于何时何地,撒手何方,身世终成未解之谜,于是在族谱中才没有留下卒年和葬地的任何记录。
附记:
《葉氏宗族全谱·第五世佐公派》叶宗祦条云:“珗公三子宗祦,字介褔,官名燊。清盐知事,敕赠文林郎。生道光壬辰年二月十八日酉时,卒光绪壬午年二月十八日卯时,葬华邑草包堰墓,艮山坤向。娶练氏训导钦孝公次女敕赠孺人,生道光己丑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未时,卒咸丰甲寅年三月初三日戌时;继娶王氏从九开选公三女敕赠孺人,生道光戊戌年十一月初八日寅时,卒光绪丁丑年三月初二日申时,俱与公合穴。子五,祖载,练氏出;祖舆、祖轮、祖轸、祖翚。”
《益州书画录》叶宗祦条云:“叶宗祦,成都人,字介褔。善书画均无俗韵,尤工琴,一门经其指授,风雅称盛。居双桂堂。”
作为一代古琴宗师的叶介褔,做过清朝的盐知事,属于管理盐务的正七品县级官员,不仅善鼓琴,而且“书画均无俗韵”,“一门经其指授,风雅称盛”。其世寿虽然不长,仅仅五十岁,但他恰恰在生日那一天去世,又算是一奇了。
《益州书画录补遗》叶祖轸条云:“叶祖轸,字席琴,与绍庭为堂昆仲,工花卉,清倩有法。”
《益州书画录》叶祖承条云:“叶祖承,成都人,字绍庭,善画花卉,与海宁陈文锦仙裳皆取法陈伯阳,盖一时名重蜀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