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构建适应社会-生态复杂范式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怀特海的机体论自然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解释工具。首先,机体论自然主义对于客观经验具有普遍解释功能,尝试构建柏拉图式的解释纲领。其次,机体论自然主义强调超越机械论自然主义解释,提出关于过程中自然的新解释。再次,机体论自然主义解释的科学动力来自于量子论,其所强调的个体性创造等方面与量子论在不同层次存在相似性。
关键词:怀特海;机体论;自然主义;科学动力;客观经验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8.02.012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1947年12月30日)英國数学家、哲学家。他出生于英国的肯特郡,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剑桥逝世。怀特海是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早年生活在英国,他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教授数学,然后在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数学物理。从怀特海自身的思想发展来看,这时候的怀特海还处于自然科学时期,但也开始自然哲学的探究,其探究围绕机体论自然主义展开。1924年,怀特海退休后以哲学教授的身份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开始了其学术生涯中又一个重要的阶段—形而上学时期。怀特海发展了一种非常个人的世界观,他自己称为“机体哲学”,这种哲学概念主要体现在他的三部曲中:《科学与近代世界》、《过程与实在》和《观念的冒险》。怀特海首次把“有机体”这一用语作为哲学关键术语使用,是在1925年出版的《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中。
1 机体论的普遍解释功能
1.1 客观经验与普遍解释
怀特海的机体论(the doctrine of organism)是古希腊柏拉图宇宙论的新形式。怀特海最常被引用的名言“欧洲哲学是柏拉图的注释”,而在《过程与实在》的第二部第一章“事实与形式”的开头,他曾详细论述:“对欧洲哲学传统最一般特点的清晰描述,即是关于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我并不是说学者们无主见地从柏拉图的著作中引申出思想体系,我是指柏拉图的著作中到处散发着普遍的丰富的思想”[1]65-66。怀特海批判“学者们无主见地从柏拉图著作中引申出的思想体系范式”,这些思想体系范式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柏拉图主义”,但 “柏拉图主义”不等同于“柏拉图的注释”。《过程与实在》其中第一部的题目是“思辨的模式”。怀特海指出,所谓思辨哲学,就是悉心构造能够解释我们经验的所有要素的、整合的、逻辑的、必然的普遍观念体系。我用“解释”这一概念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在快乐、感知、欲动和思考时所意识到的一切都应该是普遍模式的特殊事例[1]3 。怀特海承认“整合的、逻辑的、必然的普遍观念体系”的价值,严密地定义自己所使用的术语,并且列出基本的范畴,明确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并完善这一框架使其“适用”对“一切”经验的解释[2]86。可以说,怀特海是一位用某种普遍的模式解释一切经验的“体系哲学家”,他要求自己成为真正的柏拉图的现代后继者。为了使这种普遍模式能接近通常经验本身的形成机制,他不是用语言来建构体系,而是突破我们日常的概念框架,探索到经验的深层结构。
1.2 柏拉图式的新宇宙论
怀特海是柏拉图精神的传承者,但是他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柏拉图主义者,而是构筑柏拉图式的宇宙论的哲学家。例如,在提出西方哲学的一般特点是“柏拉图的注释”之后,怀特海将自己的思想脉络称为是柏拉图式的, 他想加以说明的是, “两千年来由于人类经验的变化,社会组织、艺术、科学、宗教等方面也必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有必要重新表述柏拉图的思想,我们应该开始建立‘机体哲学’”[1]66。在柏拉图的宇宙论著作《蒂迈欧篇》中,当前宇宙被认为是起源于一种原始的混沌,所谓的混沌是根据我们的理想而言的。这便是机体论的演变学说。《蒂迈欧篇》是以当时希腊的最新科学为前提讨论整体宇宙问题。《蒂迈欧篇》虽然不像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那样具备严密的体系性,但是对掌握了现代物理学的怀特海来说,仍然具有无穷的启示作用。机体论自然主义是怀特海中期自然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怀特海遵循柏拉图的精神,在《过程与实在》中着手建立可取代近代机械论的新宇宙论。
2 自然主义解释的新形式
2.1 机械论自然主义的反向动力作用
机械论自然主义是机体论自然主义出现的反向动力。怀特海正是针对机械自然主义的问题,提出机体自然主义。“在过去三个世纪的整个时期,一种固定的科学宇宙观始终存在。这种宇宙观预先假定的终极事实是,充满整个空间的、不断改变排列的、难以还原成原理的无情的物质。这种物质本身是无感觉的、无价值的和无目的的,它们不过是按照由外部关系规定的,不是从其自身的存在本质中产生的、一定的轨道运动而已”[3]18。怀特海将上述宇宙观称为“科学唯物论”假说,并对此假说提出诘难,因为这种假说完全不适合怀特海所处阶段已经达到的科学状况。他强调,如果对这种假说恰当地加以解释,还是可以接受的;或者如果不用考虑事实发生的全部环境条件,仅限于探讨某一类型的事物,唯物论的假说也能完满地表达这些事物。但是,如果我们更加细致地运用感觉,或者追求意义和思想的连贯性而超出上述抽象结论的范围时,这种理论体系立刻就崩溃了。“正是由于这种理论体系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发挥威力,才在方法论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为,它把人们的注意力只引向在当时的知识状况下,需要加以探究的几类事实上”[3]18。怀特海并没有完全抛弃“科学唯物论”假说。科学唯物论是“抽象误置为具体的谬误(the 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的一个例子,把科学发展某一阶段出现的抽象观念误认为是对具体世界的描述,因此需要加以批判[2]66。“本身无感觉、无价值、无目的的物质”,“按照外部关系所决定的、而不是从自身本质中产生的规则”运动,并且是“不可还原成原理的终极事实”。近代科学产生的正是这种形式的宇宙观。 2.2 “活自然”解释
如果说柏拉图宇宙论是机体论自然主义形成的原动力,量子论是直接正向动力,那么十七世纪以来建立在物质观念上的机械论就是从反面刺激了机体世界观的产生。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传统的机械世界图景在不断瓦解,固定实体的世界观陷入了困境,怀特海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革命性的机体世界观。正是在有机的,或者说是“活的”现实实有基础上,怀特海把自己的哲学立场称为“机体哲学”。怀特海的“机体论自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科学自身发展中所要求的新自然观,以取代十七世纪以来孕育了近代科学的“机械论自然主义”。机体论自然主义与机械论自然主义不同,“机械论自然主义”把自然理解成是无目的、无价值、无生命的物质系统,而“机体论自然主义”则是把握活的自然的方法,它认为各种存在既相互包容又分别多样化地实现各自的价值和目的[2]87。这种新自然观被深化为“机体论”,这种说法是从《科学与近代世界》开始的,他在欧洲的科学史中寻找自己的新宇宙观的先驱思想。《科学与近代世界 》的中心任务是批判近代科学背后的宇宙观。《科学与近代世界》主要围绕着十七、十八、十九世纪西方文明受到科学发展影响后的情况。一方面,怀特海按照历史的纵向顺序分别描述了近代科学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他横向讨论了科学思想的空前进步与其它思想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如怀特海在序言中所说,在上述三个世纪中,科学方面产生的机械宇宙观压倒了其他方面的旧观点,而其自身很可能有局限性,机体哲学具有批判这种机械科学宇宙观的作用。怀特海正是以一种批判性的哲学眼光看待科学在近代世界的影响。
3 机体论自然主义解释的科学动力
3.1 个体性的创造与量子事件
机体自然主义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初现代量子论与牛顿经典力学范式更迭時期,如果说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宇宙论为怀特海机体世界观埋下了种子,那么现代量子论的出现无疑直接触发了怀特海的思考,进而建立了这种顺应时代的崭新的世界观。可以说,科学的发展成为整个近现代哲学发展的源泉,怀特海本人是数学家,也关注现代物理学的最新发展。虽然怀特海没有写过相关著作,但机体论自然主义与量子物理学思想有着内在的关联。路易斯·福特在《怀特海形而上学的形成》一书中,以怀特海在哈佛大学时期关于量子力学的讲义笔记为线索,强调指出建立在时段性的时间观基础上的事件原子论,对怀特海的有机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71。在罗威尔讲义的增订版中,讨论量子论和讨论相对论的部分分别单独设立一章,阐述了量子论的基本思想对怀特海建立形而上学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在量子论中,在能量和运动量转换这一最基本的场合,出现了量子的个体性(individuality)。怀特海从中得到启发,提出发生于时空连续体中的基本要素性事件,也具有个体性[2]72。时间性生成不是连续的,新出现的时空性的“发生(occasion)”才是现实存在的最基本的范畴。结果,新的属于发生范围的“创造性发生”以及“创造性存在”,代替了怀特海中期自然哲学中强调生成的连续性的“事件”概念而被使用。怀特海放弃了中期自然哲学的如下立场,即“任何事件都包含更小的事件”,因为根据芝诺的“生成悖论”,从这种立场出发将不能谈论现实的生成活动[2]72。无限可分的事件概念被具有统一性的“创造性发生”所取代,创造性发生是全新的、完整的生成,这就是怀特海的新生成论。
3.2 概率性存在、矛盾特性与经验结构
机体论自然主义强调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现实事态”(actual occasion)。而“现实事态”与量子论的内在联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现实事态与量子相似的模式。在机体论中,世界是由相关的“现实事态” 构成的,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量子事件,世界是概率性存在的。量子学家大卫·博姆(David Bohm)提出了思考单位事件的全息(hologram)模式,即一种和怀特海的“现实事态” 模式十分相似的模式。“在量子水平上有证据表明,一种际遇中的事件受到了整个量子世界的影响。虽然我知道不足以肯定这一点,或者,这种影响是否是瞬间的或可能在光速上被考察,但是,正如我所知道的那样,如果这种影响是瞬间的,那么怀特海哲学就可能提供一个其他理论似乎缺乏的例证”[4]36。
第二个层次是现实事态与量子论有相似的矛盾特性。量子理论有其自身的问题,现实事态同样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关于光的本性研究,某些实验证明了光的粒子性,而另外一些实验则证明了光的波动性。然而,波和粒子的概念没有被应用于同一个东西。结果,这种混乱概念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澄清[4]37。还有一种可能的研究方法。即人们摈弃实体思维,根据事件思维来理解世界,就可能根据一种事件场(a field of events)来观察实验状况。事件场中的事态关系的某些模式可能很像“粒子”,其他的关系模式则可能很像波[4]37。这只是说它为思考这些现象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语境。
第三个层次是现实事态与量子论相似的经验结构要素。现实事态是组成世界的现实实有,即组成可能是曾经的、现存的或者将来的这个宇宙抑或任何其它宇宙。举个例子,我们说“狗叫”或者“地毯是蓝色的”,大部分人会认为狗和地毯是现实实有。怀特海不同意这一点。要想理解他的思想,我们必须转换我们给予大多数名词的优先权,例如“狗”和“地毯”指明了人听到狗叫的经验和看到地毯的蓝色的经验。在叫的狗和蓝色的地毯是从个人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个体的经验是完全现实的[5]17。现实事态最明显的两个例子:一是瞬间的经验,无论是人类或动物的,二是量子。它们有共同点。首先,可以指出它们不是什么。它们不是希腊或现代意义上的“物质”。它们不是形式或行为的被动接受者,它们运行组成自身。其次,它们变成了它们从一个给定的世界中变成的东西。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其它事物的作用。量子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发生的量子场,而人类瞬间的经验,很大程度上源于先前人类经验和大脑中的神经事件的特性和内容。但是不确定性原则表明,事件受到过去的限制,一个现实事态确实决定了它将变成什么。同时,事态将变成什么影响了未来的现实事态[5]18。再次,一种事态不是某种正在行动的固定实体存在,而是形成于接受和自我组织的行为。在量子中,我们无法得到超出能量-事件之外的粒子。如果有“粒子”,也是由一系列现实事态组成。像石头和树的物理事物最终由现实事态组成,它们不是终极的行动者,而是现实事态许多个体行动的产物。 4 結语
“机体论自然主义”的核心内涵是持续的具体实有,其表现是整体的结构对于从属机体的性质都有影响。相反,整个唯物机械论的概念都只能应用于由逻辑辨认所产生的极抽象的实有。怀特海反对事物在时空中的基本形式是简单位置,而是强调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件事物在全部时间内都存在于所有的地方。人们可以模糊地认识到,有一个境域是超出于我们清晰的认识能力之外的,作为理论出发点的终极武断事实,应当能显示出和这个境域同样的实有的普遍原则。自然表明其本身体现了一种服从着决定论条件的机体演化哲学。像空间的度数、自然法则、受因果制约的持续实有等都是这类的条件。但这些实有的性质及其时间性与空间性,又是超越其自身的,是自身之外更广阔演化的结果。根据机体概念的内涵可以发现,机体的固有性质正是过程。一切实在的东西的性质中都普遍存在着一个固有的事实,即事物的转化;也就是从一个事物转化为另一个事物的过程。这种过程并不是具体实有作直线式的演进。自然的一般位态是演化的扩张。某些名为事件的统一体都是事物实际性的发生态。像这样发生出来的事物又应当如何描述呢?这种统一体要是称为“事件”,便会使我们注意到与实际统一体相结合的固有转化性。但这个抽象的字眼并不能充分描述事物实在性本身的情况[3]91。
从机体论自然主义出发,自然终极组成单位不再是事物,而是事件。事件的展开就是过程。从事件出发,把事件当成自然事素的终极单位。事件与一切的存在都有关,尤其与其他事件有关。事件的混合是通过色、声、臭、几何性质等永恒客观的位态实现的。这些永恒客观是自然所要求的,但却不是从自然中产生。它们在某一事件之中形成组成成分时,将以限制另一事件的外观或位态出现。位态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而且也有位态的模式。每一个事件都符合于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该事件将其他事件的位态摄入其自身统一体的模式,另一种是其他事件将该事件的位态分别摄入本身统一体中去的模式。因此,一个非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将把原始机体看成被摄入某一实在事件统一体的特殊模式的发生态。这种模式也包括该事件被摄入其他事件,因而使其他事件受到改变或局部决定的位态。因此,一个事件便有内在的实在和外在的实在,也就是存在于本身范围之内的事件,或存在于其他事件范围之内的事件。因此,一个机体的观念便包括机体交互作用的概念。一般科学中关于传布与连续的概念,相对地说来,只是在时间与空间中实际观察这类模式时所看到的细节性质。在这里,怀特海所持的论点是这样:一个事件的关系就其本身来说是内在的,也就是说这些关系是构成事件本身的要素。
参考文献:
[1] [英]A.N.怀特海. 过程与实在[M].周邦宪 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10
[2] [日]田中裕, 怀特海有机哲学[M].包国光 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 [英] A. N. 怀特海, 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 [美]J.B.科布, 怀特海.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J].邵刚,杨金颖 译,世界哲学,2003(1).
[5] John B. Cobb, Jr. Whitehead Word Book: A Glossary with Alphabetical Index to Technical Terms in Process and Reality[M], Claremont: Process
关键词:怀特海;机体论;自然主义;科学动力;客观经验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8.02.012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1947年12月30日)英國数学家、哲学家。他出生于英国的肯特郡,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剑桥逝世。怀特海是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早年生活在英国,他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教授数学,然后在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数学物理。从怀特海自身的思想发展来看,这时候的怀特海还处于自然科学时期,但也开始自然哲学的探究,其探究围绕机体论自然主义展开。1924年,怀特海退休后以哲学教授的身份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开始了其学术生涯中又一个重要的阶段—形而上学时期。怀特海发展了一种非常个人的世界观,他自己称为“机体哲学”,这种哲学概念主要体现在他的三部曲中:《科学与近代世界》、《过程与实在》和《观念的冒险》。怀特海首次把“有机体”这一用语作为哲学关键术语使用,是在1925年出版的《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中。
1 机体论的普遍解释功能
1.1 客观经验与普遍解释
怀特海的机体论(the doctrine of organism)是古希腊柏拉图宇宙论的新形式。怀特海最常被引用的名言“欧洲哲学是柏拉图的注释”,而在《过程与实在》的第二部第一章“事实与形式”的开头,他曾详细论述:“对欧洲哲学传统最一般特点的清晰描述,即是关于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我并不是说学者们无主见地从柏拉图的著作中引申出思想体系,我是指柏拉图的著作中到处散发着普遍的丰富的思想”[1]65-66。怀特海批判“学者们无主见地从柏拉图著作中引申出的思想体系范式”,这些思想体系范式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柏拉图主义”,但 “柏拉图主义”不等同于“柏拉图的注释”。《过程与实在》其中第一部的题目是“思辨的模式”。怀特海指出,所谓思辨哲学,就是悉心构造能够解释我们经验的所有要素的、整合的、逻辑的、必然的普遍观念体系。我用“解释”这一概念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在快乐、感知、欲动和思考时所意识到的一切都应该是普遍模式的特殊事例[1]3 。怀特海承认“整合的、逻辑的、必然的普遍观念体系”的价值,严密地定义自己所使用的术语,并且列出基本的范畴,明确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并完善这一框架使其“适用”对“一切”经验的解释[2]86。可以说,怀特海是一位用某种普遍的模式解释一切经验的“体系哲学家”,他要求自己成为真正的柏拉图的现代后继者。为了使这种普遍模式能接近通常经验本身的形成机制,他不是用语言来建构体系,而是突破我们日常的概念框架,探索到经验的深层结构。
1.2 柏拉图式的新宇宙论
怀特海是柏拉图精神的传承者,但是他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柏拉图主义者,而是构筑柏拉图式的宇宙论的哲学家。例如,在提出西方哲学的一般特点是“柏拉图的注释”之后,怀特海将自己的思想脉络称为是柏拉图式的, 他想加以说明的是, “两千年来由于人类经验的变化,社会组织、艺术、科学、宗教等方面也必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有必要重新表述柏拉图的思想,我们应该开始建立‘机体哲学’”[1]66。在柏拉图的宇宙论著作《蒂迈欧篇》中,当前宇宙被认为是起源于一种原始的混沌,所谓的混沌是根据我们的理想而言的。这便是机体论的演变学说。《蒂迈欧篇》是以当时希腊的最新科学为前提讨论整体宇宙问题。《蒂迈欧篇》虽然不像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那样具备严密的体系性,但是对掌握了现代物理学的怀特海来说,仍然具有无穷的启示作用。机体论自然主义是怀特海中期自然哲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怀特海遵循柏拉图的精神,在《过程与实在》中着手建立可取代近代机械论的新宇宙论。
2 自然主义解释的新形式
2.1 机械论自然主义的反向动力作用
机械论自然主义是机体论自然主义出现的反向动力。怀特海正是针对机械自然主义的问题,提出机体自然主义。“在过去三个世纪的整个时期,一种固定的科学宇宙观始终存在。这种宇宙观预先假定的终极事实是,充满整个空间的、不断改变排列的、难以还原成原理的无情的物质。这种物质本身是无感觉的、无价值的和无目的的,它们不过是按照由外部关系规定的,不是从其自身的存在本质中产生的、一定的轨道运动而已”[3]18。怀特海将上述宇宙观称为“科学唯物论”假说,并对此假说提出诘难,因为这种假说完全不适合怀特海所处阶段已经达到的科学状况。他强调,如果对这种假说恰当地加以解释,还是可以接受的;或者如果不用考虑事实发生的全部环境条件,仅限于探讨某一类型的事物,唯物论的假说也能完满地表达这些事物。但是,如果我们更加细致地运用感觉,或者追求意义和思想的连贯性而超出上述抽象结论的范围时,这种理论体系立刻就崩溃了。“正是由于这种理论体系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发挥威力,才在方法论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为,它把人们的注意力只引向在当时的知识状况下,需要加以探究的几类事实上”[3]18。怀特海并没有完全抛弃“科学唯物论”假说。科学唯物论是“抽象误置为具体的谬误(the fallacy of misplaced concreteness)”的一个例子,把科学发展某一阶段出现的抽象观念误认为是对具体世界的描述,因此需要加以批判[2]66。“本身无感觉、无价值、无目的的物质”,“按照外部关系所决定的、而不是从自身本质中产生的规则”运动,并且是“不可还原成原理的终极事实”。近代科学产生的正是这种形式的宇宙观。 2.2 “活自然”解释
如果说柏拉图宇宙论是机体论自然主义形成的原动力,量子论是直接正向动力,那么十七世纪以来建立在物质观念上的机械论就是从反面刺激了机体世界观的产生。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传统的机械世界图景在不断瓦解,固定实体的世界观陷入了困境,怀特海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革命性的机体世界观。正是在有机的,或者说是“活的”现实实有基础上,怀特海把自己的哲学立场称为“机体哲学”。怀特海的“机体论自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科学自身发展中所要求的新自然观,以取代十七世纪以来孕育了近代科学的“机械论自然主义”。机体论自然主义与机械论自然主义不同,“机械论自然主义”把自然理解成是无目的、无价值、无生命的物质系统,而“机体论自然主义”则是把握活的自然的方法,它认为各种存在既相互包容又分别多样化地实现各自的价值和目的[2]87。这种新自然观被深化为“机体论”,这种说法是从《科学与近代世界》开始的,他在欧洲的科学史中寻找自己的新宇宙观的先驱思想。《科学与近代世界 》的中心任务是批判近代科学背后的宇宙观。《科学与近代世界》主要围绕着十七、十八、十九世纪西方文明受到科学发展影响后的情况。一方面,怀特海按照历史的纵向顺序分别描述了近代科学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初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他横向讨论了科学思想的空前进步与其它思想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如怀特海在序言中所说,在上述三个世纪中,科学方面产生的机械宇宙观压倒了其他方面的旧观点,而其自身很可能有局限性,机体哲学具有批判这种机械科学宇宙观的作用。怀特海正是以一种批判性的哲学眼光看待科学在近代世界的影响。
3 机体论自然主义解释的科学动力
3.1 个体性的创造与量子事件
机体自然主义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初现代量子论与牛顿经典力学范式更迭時期,如果说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宇宙论为怀特海机体世界观埋下了种子,那么现代量子论的出现无疑直接触发了怀特海的思考,进而建立了这种顺应时代的崭新的世界观。可以说,科学的发展成为整个近现代哲学发展的源泉,怀特海本人是数学家,也关注现代物理学的最新发展。虽然怀特海没有写过相关著作,但机体论自然主义与量子物理学思想有着内在的关联。路易斯·福特在《怀特海形而上学的形成》一书中,以怀特海在哈佛大学时期关于量子力学的讲义笔记为线索,强调指出建立在时段性的时间观基础上的事件原子论,对怀特海的有机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71。在罗威尔讲义的增订版中,讨论量子论和讨论相对论的部分分别单独设立一章,阐述了量子论的基本思想对怀特海建立形而上学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在量子论中,在能量和运动量转换这一最基本的场合,出现了量子的个体性(individuality)。怀特海从中得到启发,提出发生于时空连续体中的基本要素性事件,也具有个体性[2]72。时间性生成不是连续的,新出现的时空性的“发生(occasion)”才是现实存在的最基本的范畴。结果,新的属于发生范围的“创造性发生”以及“创造性存在”,代替了怀特海中期自然哲学中强调生成的连续性的“事件”概念而被使用。怀特海放弃了中期自然哲学的如下立场,即“任何事件都包含更小的事件”,因为根据芝诺的“生成悖论”,从这种立场出发将不能谈论现实的生成活动[2]72。无限可分的事件概念被具有统一性的“创造性发生”所取代,创造性发生是全新的、完整的生成,这就是怀特海的新生成论。
3.2 概率性存在、矛盾特性与经验结构
机体论自然主义强调自然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现实事态”(actual occasion)。而“现实事态”与量子论的内在联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现实事态与量子相似的模式。在机体论中,世界是由相关的“现实事态” 构成的,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量子事件,世界是概率性存在的。量子学家大卫·博姆(David Bohm)提出了思考单位事件的全息(hologram)模式,即一种和怀特海的“现实事态” 模式十分相似的模式。“在量子水平上有证据表明,一种际遇中的事件受到了整个量子世界的影响。虽然我知道不足以肯定这一点,或者,这种影响是否是瞬间的或可能在光速上被考察,但是,正如我所知道的那样,如果这种影响是瞬间的,那么怀特海哲学就可能提供一个其他理论似乎缺乏的例证”[4]36。
第二个层次是现实事态与量子论有相似的矛盾特性。量子理论有其自身的问题,现实事态同样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关于光的本性研究,某些实验证明了光的粒子性,而另外一些实验则证明了光的波动性。然而,波和粒子的概念没有被应用于同一个东西。结果,这种混乱概念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澄清[4]37。还有一种可能的研究方法。即人们摈弃实体思维,根据事件思维来理解世界,就可能根据一种事件场(a field of events)来观察实验状况。事件场中的事态关系的某些模式可能很像“粒子”,其他的关系模式则可能很像波[4]37。这只是说它为思考这些现象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语境。
第三个层次是现实事态与量子论相似的经验结构要素。现实事态是组成世界的现实实有,即组成可能是曾经的、现存的或者将来的这个宇宙抑或任何其它宇宙。举个例子,我们说“狗叫”或者“地毯是蓝色的”,大部分人会认为狗和地毯是现实实有。怀特海不同意这一点。要想理解他的思想,我们必须转换我们给予大多数名词的优先权,例如“狗”和“地毯”指明了人听到狗叫的经验和看到地毯的蓝色的经验。在叫的狗和蓝色的地毯是从个人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个体的经验是完全现实的[5]17。现实事态最明显的两个例子:一是瞬间的经验,无论是人类或动物的,二是量子。它们有共同点。首先,可以指出它们不是什么。它们不是希腊或现代意义上的“物质”。它们不是形式或行为的被动接受者,它们运行组成自身。其次,它们变成了它们从一个给定的世界中变成的东西。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其它事物的作用。量子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发生的量子场,而人类瞬间的经验,很大程度上源于先前人类经验和大脑中的神经事件的特性和内容。但是不确定性原则表明,事件受到过去的限制,一个现实事态确实决定了它将变成什么。同时,事态将变成什么影响了未来的现实事态[5]18。再次,一种事态不是某种正在行动的固定实体存在,而是形成于接受和自我组织的行为。在量子中,我们无法得到超出能量-事件之外的粒子。如果有“粒子”,也是由一系列现实事态组成。像石头和树的物理事物最终由现实事态组成,它们不是终极的行动者,而是现实事态许多个体行动的产物。 4 結语
“机体论自然主义”的核心内涵是持续的具体实有,其表现是整体的结构对于从属机体的性质都有影响。相反,整个唯物机械论的概念都只能应用于由逻辑辨认所产生的极抽象的实有。怀特海反对事物在时空中的基本形式是简单位置,而是强调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件事物在全部时间内都存在于所有的地方。人们可以模糊地认识到,有一个境域是超出于我们清晰的认识能力之外的,作为理论出发点的终极武断事实,应当能显示出和这个境域同样的实有的普遍原则。自然表明其本身体现了一种服从着决定论条件的机体演化哲学。像空间的度数、自然法则、受因果制约的持续实有等都是这类的条件。但这些实有的性质及其时间性与空间性,又是超越其自身的,是自身之外更广阔演化的结果。根据机体概念的内涵可以发现,机体的固有性质正是过程。一切实在的东西的性质中都普遍存在着一个固有的事实,即事物的转化;也就是从一个事物转化为另一个事物的过程。这种过程并不是具体实有作直线式的演进。自然的一般位态是演化的扩张。某些名为事件的统一体都是事物实际性的发生态。像这样发生出来的事物又应当如何描述呢?这种统一体要是称为“事件”,便会使我们注意到与实际统一体相结合的固有转化性。但这个抽象的字眼并不能充分描述事物实在性本身的情况[3]91。
从机体论自然主义出发,自然终极组成单位不再是事物,而是事件。事件的展开就是过程。从事件出发,把事件当成自然事素的终极单位。事件与一切的存在都有关,尤其与其他事件有关。事件的混合是通过色、声、臭、几何性质等永恒客观的位态实现的。这些永恒客观是自然所要求的,但却不是从自然中产生。它们在某一事件之中形成组成成分时,将以限制另一事件的外观或位态出现。位态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而且也有位态的模式。每一个事件都符合于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该事件将其他事件的位态摄入其自身统一体的模式,另一种是其他事件将该事件的位态分别摄入本身统一体中去的模式。因此,一个非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将把原始机体看成被摄入某一实在事件统一体的特殊模式的发生态。这种模式也包括该事件被摄入其他事件,因而使其他事件受到改变或局部决定的位态。因此,一个事件便有内在的实在和外在的实在,也就是存在于本身范围之内的事件,或存在于其他事件范围之内的事件。因此,一个机体的观念便包括机体交互作用的概念。一般科学中关于传布与连续的概念,相对地说来,只是在时间与空间中实际观察这类模式时所看到的细节性质。在这里,怀特海所持的论点是这样:一个事件的关系就其本身来说是内在的,也就是说这些关系是构成事件本身的要素。
参考文献:
[1] [英]A.N.怀特海. 过程与实在[M].周邦宪 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10
[2] [日]田中裕, 怀特海有机哲学[M].包国光 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 [英] A. N. 怀特海, 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 [美]J.B.科布, 怀特海.哲学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J].邵刚,杨金颖 译,世界哲学,2003(1).
[5] John B. Cobb, Jr. Whitehead Word Book: A Glossary with Alphabetical Index to Technical Terms in Process and Reality[M], Claremont: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