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刍议*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组根据近十年数据,对广东省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专任教师数量仍显不足,教师资源相对缺乏,师生比不平衡状况日呈严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持续低于全国同期比例,尤其是副高级职称比例,与全国同期比例差距逐渐拉大,结构仍需优化。而从学校办学层次来看,部委属院校师资队伍明显优于地方院校师资队伍;本科院校优于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则优于高职高专。以此观之,“与全国总体状况相比较,广东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基础不太扎实。”[1]师资队伍建设仍不甚合理,尚可进一步改善,亦须切实得以改善。
  广东要“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2],“创强(建设教育强省)争先(争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建高地(建设南方教育高地)”[3],就必须重视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科学规划教师增长速度,合理统筹高校教师资源;切实提高高校教师待遇,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规划教师增长速度,合理统筹高校教师资源
  广东是经济第一大省,尽管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广东的高等教育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
  首先是科学规划教师增长速度,合理控制扩招幅度。近十年来,广东省扩招规模持续增大,教师增幅却远远不及学生扩招速度(尤其是财经院校),从而造成师生比持续攀高。虽然广东是经济发展大省,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持续增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亦持续增长,但教育发展有其自身内在规律,亟需广东省有关部门未雨绸缪,科学统筹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相适应问题。目前而言,广东高校师生比过高,加之高校专业设置相对于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而言具有滞后性,容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同时,教师资源的相对不足,且兼有科研、行政压力,从而无法真正形成针对学生特性的有效教学,使得学生培养质量下滑,从而加大毕业生就业压力,最终形成经济发展与人才不适应性的恶性循环。当高校扩招与经济发展及学校师资等因素相适应时,不仅人才质量得以保证,而且数量也将随之上升,可获得最大人才经济效益。因此,广东政府部门应科学规划教师增长速度,根据我省经济发展状况及各区域、各高校师生比情况,适当增加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教师数量,加大高校扶持力度以资吸收引进优质教师,合理壮大师资队伍。同时,政府部门与高校须加强调研,科学规划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定位及规模,针对实际适当调整扩招幅度,合理控制招生人数和扩招速度,优化生源质量,提高毕业生素质,使广东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实质性协调发展,并为之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
  其次是科学统筹,合理配置高校教师资源。目前广东高校集聚珠三角区域,粤东、粤西、粤北高校少且分散,教育资源远不及珠三角区域;而探究珠三角教师资源分布情况,则集中于广州。另外,部委属高校与地方院校,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师资均呈不均衡状态。对此,《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完善大学园区(城)规划和功能定位”和“巩固提升区域性高等教育基地的地位”。[4]具体而言,广东教育发展,须充分“建立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分类评估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5]在区域资源分配上,完善各项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实行梯级推进战略,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6],有效优化珠三角区域教育,使之成为广东教育发展的领头羊,并加大粤东、粤西、粤北等区域高等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本科教学型和职业技术型地方高校的扶持力度。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切实转变职能,改变以往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扩大高校用人自主权,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根据全省高校师资队伍的总体状况,着眼不同类型的学校及其学科性质,科学制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使各类高校的师资队伍在质与量上更加均衡。同时,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库建设,指导建立区域高校教师战略联盟,实现区域内甚至省内优秀人才资源共享,促使全省高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则须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监管到位,尤其是自主招聘的公平性及其合理性,妥当处理教师招聘中的岗位针对性和学缘结构合理性问题,坚决杜绝人情招聘,为高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用人空间。而作为教育资源受用主体,高校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立足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发展定位等校情及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实际需求情况,明确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科学制订师资队伍规划,依岗纳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二切实提高高校教师待遇,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高校教师则是这一基地的核心资源,然而目前高校教师待遇,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以广州市为例,与市属高校及当地中小学教师待遇相比较,省属高校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远不及前而者,差距较大。而根据《中央出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高等教育划入公益二类,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如此一来,对于全力投入教学工作的教学型教师而言,工资待遇则普遍不高,远低于公务员及中小学教师待遇,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易受打击。
  首先,政府部门和各高校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创造更为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必须加大高校办学经费投入,向国际标准看齐,确保教育投入占生产总值4%得以施行,这是广东高等教育良好向前发展的基础保障。目前而言,广东高校教师工资待遇远远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待遇相当低,远处广东经济发展利益分配末端),这与其人才培养付出及经济发展贡献不相对称,不利于稳定广东高校师资队伍,更难言及优化。因此,相关政府部门须加大高校人才引进及培养经费,提高高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激励优秀人才投身高等教育,全身心投入教学及科研中去,并以此为基础,合理构建高校人才(老、中、青)梯队,优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应高屋建瓴,根据省情及校情科学制定特聘教授及普通高校教师招聘规划,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全面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素质。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其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人才质量,因此,高校须科学制定人才引进及培养规划,严把教师进口关,坚持人才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针对广东高等教育实际,相关政府部门须有计划地扶持各高校加大高层次、高水平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制订积极政策引进高端人才,在保持优势特色、拓宽学科领域的基础上,瞄准学科前沿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能进入学科前沿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重点引进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杰青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端人才。高校在实施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引进的同时,需在防止过度近亲繁殖的基础上,紧抓新老交替契机,围绕学科发展规划,在可控制比例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从校内或学渊相近的高校遴选优秀高学历毕业生,充分发挥资深学科领导人传、帮、带作用,强化传统优势学科,进一步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此外,各高校应根据自身优势,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学科交流,加强学术团队建设;积极构建和谐宽松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环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加大不同学科甚至学术团队的师资交流,开展不同学术团队的学术争鸣,整合内外有利资源,提高各学术团队间协调度和创新力,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健全师资队伍培养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
  与教育相对发达的京、沪、苏相比而言,广东高校整体发展实力相对较弱,因此,广东高校及其主管部门应根据广东(或高校办学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摸清人才需求形势,科学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及时调整师资结构,强化后备储备力量,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是建立健全师资培训体系,强化培训力度。教师教育是一个长期、开放的过程,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及高职高专在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才的同时,须高度重视教师进修培养工作,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尽可能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参加知名学术会议,甚至多方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知名学科深造(如攻读高学位,进修培训及访问学者等),及时更新学科专业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科研水平,探究更符合自身院校人才成长的教学方法,多方位、多层次健全师资培训体系,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及多元发展,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次,师资培养必须一改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坚持教学为本。教学是教师的中心任务,目前,广东普通高校基本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这极度不利于高校师资建设。因此,广东省属地方高校在制定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时,应进一步认清学校定位及其发展前景,立足教师教学,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理论研究和探讨,改进传统师资培养模式,培养教学专家型教师,促进教师教学科学发展,提高人才质量,以资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伟.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2008[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240
  [2]汪洋.优先发展教育,是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根本大计[EB/OL].http://www.gdhed.edu.cn/cms/www/290/ 2010-09/117501.html.2012-4-28
  [3]潘孟良.实施“创强争先建高地”工程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我省部署2012年度教育工作[J].广东教育,2012(3):4—5
  [4][5]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gdhed.edu.cn/ main/www/126/2010-10/118684.html.2012-4-28
  [6]张婕.地方高校发展:现实与理想[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0
其他文献
【摘要】广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很多少数民族集聚地依然保持着较浓厚的原生态面貌,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艺术遗产,地方高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针对广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建议在美术学科建设中纳入广西非物质文化美术遗产教学,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课程体系和完善的教学模式,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课程建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中更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知识与能力的创新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方式,是高职院校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实现校企“双赢”目标的有效途径及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将为我国实现全面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责任,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必须主动对接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职业,校企共同开发系统化、科学化课程,探索建立大师工作室,推行教师、大师双向进入机制,探索推行现代学徒制等,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促进民族文化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