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轻舞飞扬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c65792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30-01
  语文是一门情感教育学科。纵观古今,我国的语文教学都十分重视朗读。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这充分说明朗读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朗读有助于理解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的宝贵经验。我们知道,人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朗读的遍数越多,感性认识愈深,才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进而体会到作者的立意、写作艺术,获得知识和技能等等。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叶圣陶也指出:“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学生只有朗读,才能充分调动心、眼、口、耳等各种器官,眼看、口诵、耳听、心悟,各个环节协调统一,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朗读它们的话。此时,学生把自己当成了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读得入情入境,理解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和青蛙妈妈的特征。
  二、朗读有助于感悟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读中感悟”是语文老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最常用方法。
  所谓感悟,一是感性的体验,二是理性的思考,是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一篇好的作品,无不饱蘸着作者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或哀婉曲折、跌宕起伏的思绪。而声情并茂入情入境地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提升语言感悟能力,体会文章的情感美。把无声的语言,化作有情有声的言语,扣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共鸣。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如《一夜的工作》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结尾时感情达高潮,歌颂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有助于积累
  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有益于身心健康。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单独记忆并不容易,而语句、文章是有情节的,词放在句子里,联系上下文更便于识记。实践证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都善于朗读,通过朗读记忆词汇、积累词汇并丰富词汇。学生头脑中积累多了,必然会伶牙俐齿,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
  四、朗读有助于写作
  学生写作文常常苦于无话可说,或者表达不清,或者文思不畅,或者文笔无彩,都与朗读能力不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书读得多写作水平就会大大的提升。朗读能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地感悟、朗读,潜移默化之中把教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从仿写到内化再到自创,久而久之,他们写作时就能很自然地做到信手拈来,思路就会通畅,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不会条理不清,内容也就不会枯燥无味了。
  五、朗读有助于激发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老师要让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当学生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桂林山水》时,学生能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当采用分角色朗读时,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重合,更能感受人物喜怒哀乐。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撞击人的心灵时,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总之,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新课标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朗读指导环节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我们真正重视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这一主体在朗读中充分体现出来,发挥朗读的作用,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轻舞飞扬。
其他文献
【摘要】古诗鉴赏题型是高考语文考卷内容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大部分题型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这既对培养考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帮助,也存在理解与分析层面的难度。本文基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型背景,在文中探讨了目前高考古诗鉴赏类题型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古诗鉴赏能力培养对策。  【关键词】高考题型 语文 古诗鉴赏 考试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要】忠孝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孝顺父母、弃恶向善、勇于担当、诚实守信、诚恳、执着、感恩等精神品质,对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提高道德修养。2015年高考全国卷一作文要求学生对女儿举报父亲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手机谈看法,其立意的核心文化思想就是要求学生辩证地看待孝情与法的
【摘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下所倡导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也是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保障。所以,为了构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也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更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素质教育下,一线语文教师要有效的将自主教学模式与高效语文课堂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自主交流、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为语文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以及学生综合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