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浩渺的太湖是一方澄净的明镜,那么,从这面镜子里反射出来的,是太湖南岸休养生息2300多年的湖州,是深藏在钱山漾4700年灿烂丝绸文化的湖州,是成就织里——“中国童装名镇”的湖州。
织里,唱响童装名镇的品牌传奇
织里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部,毗邻苏州,全镇面积135.8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穿境而过的318国道和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将其与上海大都市紧紧相连。地理、交通环境的得天独厚,民间对“苏绣”的耳濡目染,使得织里人个个能织善绣,“遍闻机杼声”形容的就是织里。
村里的田比较少,一年只能生产半年的粮食,那剩下的半年粮食主要是靠做小买卖挣得,所以做小买卖的意识是在织里人的骨子里生根。20世纪70年代中期,轧材抗三圩、增圩一带,少数村民为贫穷所迫,肩挑背杠着自家生产的枕套、被套等纺织品,买上一堆三分钱一只的烧饼,上苏北、闯关东,在京城和东北三省走街串巷地叫卖,有时一天要跑几个城市才有生意做。
卖掉一件枕套,能赚两块钱,这比种地可强多了。这本小九九,让村民们尝到了赚钱的甜头,家家户户开始做起了纺织品生意,“在家一台洋机绣枕套,在外一人挑担跑单帮”就成了当时织里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织里人通过自产自销式的小买卖,将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技术和信息集于一身,既是生产者又是流通者更是销售者。这种高度集中的原生态商业模式使得织里人将市场动态和消费需求更直接、更准确地反馈到纺织品生产的全过程。正是对市场需求的及时把握,织里人虽然一直做的都是纺织老本行,却也经历了从枕套到香港衫、再到织棉缎棉袄,最后发展到童装的过程。
由于童装款式简单,对擅长缝制的织里人来说,做童装跟做枕套一样轻松,利用布头和绣片深加工的童装具备成本低、出手快、需求大、利润高的优势,因此做的人越来越多,规模也越做越大。
80年代中后期,原先分散各村的家庭作坊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格局,并慢慢向镇区扩展。很快,织里童装占领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并逐渐向东北、西北、西南等地扩展,织里人选择了童装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童装产业也由此成为织里经济的产业支柱。
区域品牌,产业集群的今天
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一跃到了21世纪。经过近30年的发展,织里童装产业朝着经营多元化和产业多样化迈开大步,童装品类从0岁开始到小童、中童、大童、青少年服装一应俱全,远销东南亚、东欧、俄罗斯、南美、中东及南非各地,全镇发展童装企业6000多家,拥有高速缝纫机近12万台,从业人员约18万人,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
织里童装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童装生产原料、设备等等上游相关产业的成熟,也促成了童装专业市场以及其他支持性产业的扩张。现以镇区为中心,分布着童装市场、棉布市场、辅料市场、联托运市场、劳动力市场及童装生产加工区,形成了从童装设计、生产、到资讯、物流、面辅料供应、电脑绣花、印花等一整套全面细致的基础产业链,造就了一个联动互补的童装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强劲、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来自企业间既协作又竞争的产业氛围。在相关产业链上,千百个童装企业通过产业间结盟,其创新的压力与迸发的活力不是单个企业所能比拟的,这就使得织里童装在市场大环境下表现得极为活跃,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市场份额的扩大,织里童装连续七年市场占有率占据全国首位。2002年,“中国童装名镇”金字招牌落户织里,成就织里“童装区域品牌”。
目前全国有三个童装产业集群:浙江湖州织里、广东佛山环市、福建石狮凤里。织里童装产值比位居全国第二的广东佛山环市高出三分之一。吸引了众多外省市和周边地区前往织里从事童装生产经营的人,来自镇外的童装产业2500户,其中省外企业1300户,市外省内企业296户,国内原有一定基础的企业也逐步向织里转移集聚,光福建晋江附近来织里从事童装及相关行业的就有近400家。事实上,织里早已成为全国童装、生产、销售和信息中心,织里镇产品的价格直接左右着全国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
然而,织里区域内的童装企业普遍从家庭作坊转型而来,企业层次普遍偏低,同时,由于产业集群优势的庇护,导致企业经营创新和自主品牌创建的压力和动力严重不足。那么,织里童装经营户在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的今天,究竟能走多远?童装名镇的全国区域品牌又能维持多久?
森林和树木,区域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
区域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作为产业优势的体现,能够把以低成本为支撑的价格竞争向以高附加值为支撑的差异化竞争实行转变,从而进一步增强产品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但如果企业对自主品牌与区域品牌互动关系认识的不足,企业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搭便车”心理严重,导致区域品牌缺乏有力支撑,最终会导致产业优势转移、区域品牌没落。
事实上,织里早有了这样的忧患意识。织里镇党委书记陈鑫堂说:“如果织里区域内的童装产业按照这样一个模式走下去,如果我们这个政府不加以重视,企业家不加以重视,三五年以后这个产业会慢慢复制。因为它没有核心竞争力!”
面对织里企业自主品牌严重缺失的现状,如何迅速打造属于织里的企业自主品牌?区域品牌的建设和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如何达到相互借力共同提升?成为政府和童装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陈鑫堂这样总结道:“就是说整个产业我们该怎么来定位,未来的几年它该怎么发展。我们怎么做才能不至于让这个产业慢慢淘汰、转移?”
创业难,守业更难。企业只有做大、做强,才拥有市场话语权,才能制定规则,才能立于不败。在市场经济运作已趋白热化的今天,创建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企业的根本责任也是生存发展之道。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树立危机意识、更新经营理念、拓展发展视野,在强化创建企业自主品牌观念的同时,至关重要的是,企业要具备将危机意识、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转为现实的能力素质,将品牌创建活动贯穿于企业的决策、经营、管理、创新等方方面面。
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童装名镇”的美誉度,更好地“让世界了解织里,让织里融入世界”,全方位打造中国童装第一名镇品牌,织里镇政府进一步加强现有市场的规范管理,加快配套市场的建设步伐和投放使用,真正把市场建设和推动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等有机结合起来。他们完善童装科技创新平台运作方式,进一步发挥信息中心、检测中心、设计中心、培训中心和会展中心服务功能,真正使各大中心成为推动童装产业发展的科技孵化器。他们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童装企业的培育引导,为进一步推动织里童装企业走品牌化、信息化、科技化道路开疆扩土。
占地千亩的织里童装科技园区,首期投入资金达3.8亿元,共有28家实力型、品牌型童装企业进驻,多数已投产或即将竣工投产。据悉,全部形成生产力后,企业平均年销售收人均在1亿元以上,仅此一块年销售总额将达28亿元,这一童装规模企业集群,将成为织里童装的领军阵营。千亩童装科技园区是精品童装园的延伸,这样的连续升级动作,已经清晰地勾勒出了织里童装产业的发展方向。
正如织里镇党委书记陈鑫堂所说,只要坚持走规模型、品牌型、科技型、外向型之路,只要加快发展观念的转变、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织里镇一定能够真正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中国童装之都!
怀抱太阳播种一个腾飞梦,依偎太湖生长一颗富强心。行动起来,托起品牌时代的织里精神,行动起来,开创童装时代的品牌传奇!
织里,唱响童装名镇的品牌传奇
织里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部,毗邻苏州,全镇面积135.8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穿境而过的318国道和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将其与上海大都市紧紧相连。地理、交通环境的得天独厚,民间对“苏绣”的耳濡目染,使得织里人个个能织善绣,“遍闻机杼声”形容的就是织里。
村里的田比较少,一年只能生产半年的粮食,那剩下的半年粮食主要是靠做小买卖挣得,所以做小买卖的意识是在织里人的骨子里生根。20世纪70年代中期,轧材抗三圩、增圩一带,少数村民为贫穷所迫,肩挑背杠着自家生产的枕套、被套等纺织品,买上一堆三分钱一只的烧饼,上苏北、闯关东,在京城和东北三省走街串巷地叫卖,有时一天要跑几个城市才有生意做。
卖掉一件枕套,能赚两块钱,这比种地可强多了。这本小九九,让村民们尝到了赚钱的甜头,家家户户开始做起了纺织品生意,“在家一台洋机绣枕套,在外一人挑担跑单帮”就成了当时织里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织里人通过自产自销式的小买卖,将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技术和信息集于一身,既是生产者又是流通者更是销售者。这种高度集中的原生态商业模式使得织里人将市场动态和消费需求更直接、更准确地反馈到纺织品生产的全过程。正是对市场需求的及时把握,织里人虽然一直做的都是纺织老本行,却也经历了从枕套到香港衫、再到织棉缎棉袄,最后发展到童装的过程。
由于童装款式简单,对擅长缝制的织里人来说,做童装跟做枕套一样轻松,利用布头和绣片深加工的童装具备成本低、出手快、需求大、利润高的优势,因此做的人越来越多,规模也越做越大。
80年代中后期,原先分散各村的家庭作坊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格局,并慢慢向镇区扩展。很快,织里童装占领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并逐渐向东北、西北、西南等地扩展,织里人选择了童装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童装产业也由此成为织里经济的产业支柱。
区域品牌,产业集群的今天
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一跃到了21世纪。经过近30年的发展,织里童装产业朝着经营多元化和产业多样化迈开大步,童装品类从0岁开始到小童、中童、大童、青少年服装一应俱全,远销东南亚、东欧、俄罗斯、南美、中东及南非各地,全镇发展童装企业6000多家,拥有高速缝纫机近12万台,从业人员约18万人,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
织里童装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童装生产原料、设备等等上游相关产业的成熟,也促成了童装专业市场以及其他支持性产业的扩张。现以镇区为中心,分布着童装市场、棉布市场、辅料市场、联托运市场、劳动力市场及童装生产加工区,形成了从童装设计、生产、到资讯、物流、面辅料供应、电脑绣花、印花等一整套全面细致的基础产业链,造就了一个联动互补的童装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强劲、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来自企业间既协作又竞争的产业氛围。在相关产业链上,千百个童装企业通过产业间结盟,其创新的压力与迸发的活力不是单个企业所能比拟的,这就使得织里童装在市场大环境下表现得极为活跃,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市场份额的扩大,织里童装连续七年市场占有率占据全国首位。2002年,“中国童装名镇”金字招牌落户织里,成就织里“童装区域品牌”。
目前全国有三个童装产业集群:浙江湖州织里、广东佛山环市、福建石狮凤里。织里童装产值比位居全国第二的广东佛山环市高出三分之一。吸引了众多外省市和周边地区前往织里从事童装生产经营的人,来自镇外的童装产业2500户,其中省外企业1300户,市外省内企业296户,国内原有一定基础的企业也逐步向织里转移集聚,光福建晋江附近来织里从事童装及相关行业的就有近400家。事实上,织里早已成为全国童装、生产、销售和信息中心,织里镇产品的价格直接左右着全国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
然而,织里区域内的童装企业普遍从家庭作坊转型而来,企业层次普遍偏低,同时,由于产业集群优势的庇护,导致企业经营创新和自主品牌创建的压力和动力严重不足。那么,织里童装经营户在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的今天,究竟能走多远?童装名镇的全国区域品牌又能维持多久?
森林和树木,区域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
区域品牌与企业自主品牌作为产业优势的体现,能够把以低成本为支撑的价格竞争向以高附加值为支撑的差异化竞争实行转变,从而进一步增强产品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但如果企业对自主品牌与区域品牌互动关系认识的不足,企业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搭便车”心理严重,导致区域品牌缺乏有力支撑,最终会导致产业优势转移、区域品牌没落。
事实上,织里早有了这样的忧患意识。织里镇党委书记陈鑫堂说:“如果织里区域内的童装产业按照这样一个模式走下去,如果我们这个政府不加以重视,企业家不加以重视,三五年以后这个产业会慢慢复制。因为它没有核心竞争力!”
面对织里企业自主品牌严重缺失的现状,如何迅速打造属于织里的企业自主品牌?区域品牌的建设和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如何达到相互借力共同提升?成为政府和童装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陈鑫堂这样总结道:“就是说整个产业我们该怎么来定位,未来的几年它该怎么发展。我们怎么做才能不至于让这个产业慢慢淘汰、转移?”
创业难,守业更难。企业只有做大、做强,才拥有市场话语权,才能制定规则,才能立于不败。在市场经济运作已趋白热化的今天,创建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企业的根本责任也是生存发展之道。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树立危机意识、更新经营理念、拓展发展视野,在强化创建企业自主品牌观念的同时,至关重要的是,企业要具备将危机意识、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转为现实的能力素质,将品牌创建活动贯穿于企业的决策、经营、管理、创新等方方面面。
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童装名镇”的美誉度,更好地“让世界了解织里,让织里融入世界”,全方位打造中国童装第一名镇品牌,织里镇政府进一步加强现有市场的规范管理,加快配套市场的建设步伐和投放使用,真正把市场建设和推动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化步伐等有机结合起来。他们完善童装科技创新平台运作方式,进一步发挥信息中心、检测中心、设计中心、培训中心和会展中心服务功能,真正使各大中心成为推动童装产业发展的科技孵化器。他们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童装企业的培育引导,为进一步推动织里童装企业走品牌化、信息化、科技化道路开疆扩土。
占地千亩的织里童装科技园区,首期投入资金达3.8亿元,共有28家实力型、品牌型童装企业进驻,多数已投产或即将竣工投产。据悉,全部形成生产力后,企业平均年销售收人均在1亿元以上,仅此一块年销售总额将达28亿元,这一童装规模企业集群,将成为织里童装的领军阵营。千亩童装科技园区是精品童装园的延伸,这样的连续升级动作,已经清晰地勾勒出了织里童装产业的发展方向。
正如织里镇党委书记陈鑫堂所说,只要坚持走规模型、品牌型、科技型、外向型之路,只要加快发展观念的转变、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织里镇一定能够真正成为立于不败之地的中国童装之都!
怀抱太阳播种一个腾飞梦,依偎太湖生长一颗富强心。行动起来,托起品牌时代的织里精神,行动起来,开创童装时代的品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