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校图书馆图书采购质量的思考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ian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是关系到藏书建设成败的工作,对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方向以及学术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每一位采购人员都不能回避和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图书馆采购图书的工作,时常在应对、思考影响采购质量的一些现实的新问题。呈上几点心得体会,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教。
  
   一、做好采购前的准备工作
  
   1、整理好馆藏数据。馆藏数据准备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采书质量和馆藏质量。馆藏数据准备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馆藏数据的检查和修改。出于历史的原因(回溯建库),导致馆藏数据不标准,特别是书号的不准确,将直接导致查重的不准确,进而对采书质量和馆藏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这就需要对不准确的数据进行及时修改;二是对馆藏数据进行必要的转换。众所周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经发布了新版的国际标准图书编号标准(ISBN)。最新发布的ISO 2108《信息和文件—国际标准图书编号》,规定新的13位数的国际标准图书编号的执行日期为2007年1月1日。
   修订国际标准书号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加ISBN系统的编号能力。对于原来的10位数ISBN和新规定的13位数ISBN的区别,也许有不少的采购人员把它简单地认为只是加978的问题而已,或者简单地认为13位ISBN的图书一定是新书。至于两者的区别,我想大家查一下相关的资料就会详细地知道了,在这里我就不作解释。鉴于10位和13位ISBN的图书可能是同一本书,我个人认为馆藏数据有进行转换的必要,最起码采购人员必须懂得10位和13位ISBN之间的相互转换。
   2、精细筹划,精准采购。应掌握本校的读者层次、专业设置及图书馆的相关规定;对各类图书市场竞争状况、出版社市场地位及相关技术发展动态的了解和关注畅销排行榜,掌握最新销售动态,及时选出优秀图书。
   3、理性选择馆配商。当前,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不正当竞争及恶性竞争现象频现。图书馆选择馆配商不能仅凭其报价,而应重点考察其服务水平、信誉。
   个人认为,图书馆要在服务(图书加工业务外包)与价格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众所周知,服务是需要代价的,在供货价格这一点上图书馆不应有过分的奢望。图书馆追求的应当是:适当的折扣,完善的服务。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应明白图书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质量和服务应当比价格更重要。倘若图书馆一味地压低价格,而馆配商又坚持低价竞争,那么质量和服务就很难得到保证。一个好的供应商应该是把竞争的重点放在质量、服务上,而不是放在价格上。
   实践证明,过分追求优惠折扣,最终的结果只是采到率低,图书质量差。因此对馆配商的选择,无论是采取指定、议标,还是采取招标方式,高校图书馆都应该始终坚持采访工作中的独立自主地位,综合考虑图书供应品种齐全、质量好、服务配套、折扣合理和新书到馆及时等指标,在众多馆配商中寻找契机,不断拓宽进书渠道。
  
   二、坚持图书采购过程中的科学性
  
   1、在高校图书馆藏书体系建设中,坚持科学、合理的图书采访原则是做好图书采访工作最有力的前提保障。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社会全面发展提出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也为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因此,图书采访人员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确保图书采访的有效性。随着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新教学目标的确立,师生的读书兴趣和要求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图书采访工作快速、高效、短周期进行,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必须制定本馆文献资源采购的原则和方针,即围绕教学、科研需要,从实际出发,既保证馆藏质量,又突出本馆特色。在目标实施中,必须严格遵循文献资源发展规律,及时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同时也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和约束机制。
   2、确定合理的选书模式。随着文献出版量剧增,出现了出版信息收集不全、不准和不及时等问题。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使文献传递手段和传播方式不断更新,文献传递速度不断加快。所有这一切都给图书馆图书采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各图书馆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保持其可持续性发展状态,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采访模式至关重要。采访模式的确定,每个图书馆不一定要相同,因为每个图书馆的情况都不尽一样,受到限制的因素也不尽一样,图书馆机制、地域、规模等因素或多或少地制约着图书馆采访模式。但有一点是所有图书馆的共同的,即采访模式的确定要同自己的馆情相适应。
   个人认为,优化预订同现采相结合的采访模式为比较好的采访模式,是适合大多数图书馆需要的模式。过去图书馆采取单一的预订采访模式,虽然能够保证入藏图书品种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能够定向持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充新书,但是,预订书目的到书周期太长,也不太直观,准确性不高,不能满足读者的及时需要。这个问题导致部分图书馆采购人员失去对订单的信任,完全采用现采。现采的优点是直观准确,但长期无系统无计划地实行现场采购,必然会导致整个图书馆藏书体系的失衡,使图书馆藏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采用优化预订同现采相结合的采访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两者的相互不足。如此,对时效性强或读者急需用的图书及畅销书就可以通过现采解决了,预订图书也就可以充分利用三大书目为其提供的信息。
   3、注重对出版社的选择。根据“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的监测数据,2006年全国动销品种数为79.4万种,比2005年新增近8万种,2004年全国共出版新书11.5万种,2005年上升至12.7万种,2006年新书品种约12.3万种。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我们只有去粗取精,抓住重点,兼顾一般,才符合科学选书原则。通过采购前对出版社的了解,选书时应首选权威出版社、知名出版社和各类图书出版领域中的传统专业出版社。在采购时,我们只要重点抓住这些出版社,即掌握了该领域最新最好的出版成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注重“品牌和名牌效应”。抓住重点品种,保持品种丰富,这是提高图书采购质量的重要保证。
   4、了解各类图书的特点及市场概况,走出采购误区。比如科技类图书出版门槛较高,采购时需注重品牌效应,认准名牌和领先出版社的产品,就能保证所购图书的全面性和领先性。有些图书的内容通常变化不大,诸如科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等,这些图书生命周期较长,采购时不应过分拘泥出版时间,要把握对经典品种的采购。如计算机类图书中介绍基础知识的图书,电子电工类图书中介绍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图书。而反映新技术发展的图书生命周期较短,内容更新快,采购需及时。
  
   三、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和约束机制
  
   采购图书入馆后,应及时对所购图书进行再一次查重和验收,以便进一步确保购书质量。这个质量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图书本身质量,如有无破损、缺页和倒装现象等,另一层意思是检查一下图书采到率和是否有塞书情况。
   笔者在从事图书采购的过程中,曾发现馆配商有大量塞书的现象。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出现,笔者要求对每批到馆图书在验收前都进行一次再查重。在查验时发现,用传统那种纯粹的一包一单验收难以发现很多问题,宜先用订单同到货单进行一次查重后再进行一包一单验收,进而杜绝馆配商塞书情况的发生。
   在目标实施中,很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和约束机制。除了上面的再查重和验收外,还应对购入文献进行质量和使用效率上的检查,进行资金投入和效益产出方面的监督,不要流于形式上的数量验收,以确保藏书体系科学化、合理化。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姚倩.出版发行市场化运作对图书采访的影响[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34--35
  [2]赵德春.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新举措[J].现代情报,2006 ,(4):140.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烟龄≥15年,日吸烟量≥15支的无症状男性吸烟者的肺功能改变情况。方法:选择男性无症状吸烟者190人及非吸烟者180人,进行肺功能测定,并比较两组人群的肺功能改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