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李斯特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所了解的李斯特的历史地位
  李斯特(1811—1886)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重要代表人之一。
  1871年任布达佩斯音乐学院院长,从事教育、指挥、创作、演奏以及大量的音乐社交活动。1865年接受了教会授予的神父称号。
  二、前人对李斯特的创作风格的总结和我的观点
  他将有着“小提琴鬼才”之称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练习曲改编成了《帕格尼尼练习曲》,因此还博得一个“钢琴魔鬼大师”的称号。从他的高难度的作品中来看,说他是一代钢琴大师,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就在他处于演奏生涯巅峰的时候,他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掌声震天的舞台,把注意力转向了交响乐体裁,首创了“交响诗”(Symphonic Poems)或“管弦乐诗”(Orchestral Poems)这一新的体裁。
  虽然李斯特晚年成为神职人员,但在作品之中,充满着艺术生命而流传于世的不是宗教性的清唱剧,而是大量的钢琴曲和交响曲,大量的改编曲、狂想曲、奏鸣曲以及标题交响诗等等。他的钢琴改编曲有百首之多,其中包括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舒伯特、舒曼的许多歌曲,瓦格纳、格林卡的歌剧选曲等等。在钢琴方面,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而他本人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不论是在演奏还是在创作中,都可以把钢琴演奏技巧发挥到极致。他的技巧创新不纯粹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在作曲方面,李斯特创有大量的标题性的作品,扩宽了钢琴和管弦乐的表现领域,促进了欧洲标题音乐的发展。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的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在音乐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首创了交响诗体裁;李斯特是继柏辽兹之后最重要的标题音乐作曲家。
  卡洛琳·维特根斯坦曾这样赞美他的音乐:“我非常感谢您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来聆听您的音乐,她就像栖息在我们想像之河岸头的海上女妖塞人,充满了迷人的诱惑,有表达出来我们由于她们那使人销魂的房中香水的消逝而发出的尖叫。感谢您的音乐,她表达出的谦恭使我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认识,当我们的灵魂被悲伤之剑刺穿时,那种绝望使我们对刀剑毫不畏惧。感谢那些一个人只有在晚上向星星才倾吐的悲歌,那些将我们的灵魂托付在她们的羽翼之上的祈祷。先生,我心中充满了如此强烈的激情和美好的事物,我知道激情背后所隐藏的奥妙,我敬重壮观和美妙。希望这些想法能够让您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凡有过悲壮和悲伤感情的人,无不被您的作品激起强烈的钦佩。”由此可以得知,李斯特的音乐的表现力有多么的强。
  我觉得,他的音乐风格是华丽辉煌、气势劲拔,钢琴技巧之高是罕见的。他卓绝的钢琴演奏技巧(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是可以从他的高难度的钢琴作品中可以看出)以及大量钢琴作品,大大扩展了钢琴表现领域。但是,作为一个炫技大师,他经常擅自改动他人的作品,来增加自己想得到的效果(参考一些资料所得出),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他的钢琴作品非常难,技巧性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作为一个钢琴家,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按照谱子,正确地弹奏音乐,所弹奏出的音乐应该与当时作曲家的心境和当时钢琴弹奏时所注意的要求相互符合才行。李斯特是一个认为音乐应该有她本身的思想的,是有内涵的,是高尚而进取的,例如弹奏他的《匈牙利狂想曲NO.11》,就是以匈牙利当地的吉普赛人的音乐作为作曲的基础的,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色彩,非常的豪迈、大气和热情,洋溢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他结交了像雨果、海涅、萧邦等这样有思想、与时俱进的人,导致他的世界观更复杂,一生受各种思想的影响,晚年又成为神父,但是,我觉得他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依然是占主导地位的,像他的钢琴作品《里昂》,就是描写里昂工人起义时的情景;匈牙利革命失败后,他又写了钢琴曲《送葬的行列》,表达了他沉痛的心情;随后,又写了《英雄的葬礼》以此来悼念烈士。种种现象都可以表明,李斯特的音乐是有内涵有深度的,是一个非常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他的钢琴作品热情奔放,充满诗意,辉煌大气;他的交响曲想象丰富,光彩逼人;而他的宗教作品动人而富有灵气。
  作品中以十三首《匈牙利狂想曲》(在钢琴作品中占重要地位),二十四首《超级练习曲》,《帕格尼尼练习曲》等改编的钢琴曲最为著名。交响诗的作品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首交响诗,以及交响曲《但丁》《浮士德》、两部协奏曲、小协奏曲《死之舞》声乐作品等,都是西方古典音乐创作中的杰作。李斯特还写过《肖邦》《论未来的宗教音乐一文》《匈牙利的茨冈人及其音乐》等书籍。由此可以得知,李斯特是一个博学多才的音乐家。
  三、我所熟悉李斯特的一部作品之音乐特色
  《前奏曲》是李斯特所创作的交响诗中最伟大和结构最完美的作品。
  原来这部作品是李斯特未发表的一部男声合唱的管弦乐序曲,后来才改成交响诗的。李斯特选择了法国诗人拉马丁诗集《诗的冥想》作为音乐的文字说明。
  “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只不过是由‘死亡’唱出第一个音的一曲无名之歌的前奏。爱情是每一颗心中的朝阳,但最初的幸福和欢乐,怎能不受暴风雨的袭击,以至好梦被惊破,神龛被摧毁;在残酷的打击下,怎能不冲出暴风雨,投入宁静的乡村生活,从回忆中去寻求安慰呢?可是,人总是不能久安于大自然怀抱中温馨的隐退生活,当小号吹出警报的信号时,他立即冒险上阵,不管号召他去参加的是什么样的战斗行列;为的是在战斗中完全恢复自信和获得力量。”
  《前奏曲》全长419小节,虽然分量还不及贝多芬《英雄》的第一乐章,但是却花了李斯特10年的时间才完成。这是一首很典型的传统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分主部、连接部、副部主题和展开部,然后是柔和的慢乐章,最后的乐章,又是由主部的再现和尾声组成的。(施忠老师说的)拉马丁的《诗的冥想》中所描绘的人生历程,和乐曲各段的内容是相互吻合的。前奏曲分四部,第一部“爱情的欢愉”,第二部“生命的风暴”,第三部“田园牧歌”,第四部“胜利的战争”。
  引子中出现的疑问动机“do—si—mi”,代表着对人生意义的疑问,在各段落中加以变形,称之为“主题变形”。它衍生成雄壮的第一主题,展现出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接下来的两个抒情旋律都是从引子的疑问变化而来的,表现了“爱情是每一颗心中的朝阳”,充满温暖和幸福感。乐曲的中间部分分成两个段落:紧张不安的音响,刻画人生道路上经历的暴风雨袭击;双簧管奏出的明朗安详的曲调,写乡村的宁静生活。田园曲般的音乐逐渐激动起来,铜管吹出号角声号召主人公重新投入战斗。原来柔和温暖的爱情主题,变成了一支战斗进行曲,主人公在战斗中恢复了自信和力量。最后,主部的再现,辉煌而壮丽,全曲就是在这种生气勃勃、精神焕发的气氛中结束的。
  作者简介:
  张洋,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北京沟域经济是一种将沟域内的旅游景点、文化村庄、观光园区、特色产品等经济元素组合在一起多产业融合的产业带。随着沟域经济的发展,北京通过加快农地流转,提升了山区农业生
摘要:少儿舞蹈是美育方面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儿童真善美,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途径,也是发展群众舞蹈的必然基石。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
针对数码艺术图像复制、输出和展示工作中色彩准确重现的问题,通过分析影响色彩重现的各种因素,论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密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联结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实现标准化生产的桥梁、推动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区域分布、
当代中国金属手工艺术作为一门从传统延续而来的手工艺门类,在当代文化环境下体现出有异于传统的特征,而这种特征的形成则与当代中国金属手工艺术的构成力量有关。本文从当代中
基于对典型部门以及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的调查访谈,梳理出北京市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的基本状况,分析基地建设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摘要:青海平弦是全国唯一的地方曲艺,其音乐元素主要来自于明末清初的人口迁徙,通过几百年来与当地文化的交融,凸显出江南文化与高原文化的融合性、创新性、流传性和广泛性特征。笔者通过对青海湟源县、湟中县两地区就关于青海平弦音乐文化生存环境方面进行的田野调查得出:平弦是青海地方曲艺中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其音乐风格抒情典雅、委婉悠扬,曲词格律显得严谨而自然,文学性较强。是由民间口头文字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
摘要:音乐剧《悲惨世界》改编自法国文学巨匠雨果同名小说《悲惨世界》,是当今音乐剧史上的旷世巨作!剧中配角人物酒店主人德纳第的个性鲜明,富有强烈的喜剧性,是音乐剧中配角的典型。他的出现不仅为音乐剧调节气氛和情绪,同时烘托、陪衬了主角,强化音乐剧主题。对配角人物德纳第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分析人物性格、戏剧冲突,达到艺术形象完美塑造!  关键词:音乐剧;人物性格;配角;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J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