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感教育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积极向上的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动力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情感和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条件。
【关键词】 情感教育;信息情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2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克说:“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如果轻视这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全部生活中的相应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状态中去。”由此可见,学习者的情感是教育目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已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教育部2000年11月颁发的《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这为我们指明了“教什么”的问题。
然而.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基础与核心的信息技术知识浩如烟海,而且在不断更新变化,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繁杂的知识网络,往往会感到茫然并产生畏难情绪。因此,积极向上的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动力作用,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情感和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条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育和情感教育,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重要因素。
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情感教育呢?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教法的科学性、审美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语言实践的交互性,尤其要强调、讲究情感的情境性、体验性。采用开放创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全新的、奇特的美妙境界,从而使学生产生奋进、追求、向往的美好情感。同时,我们也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使用教材,以兴趣情感为动力,造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信息能力。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情感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上,很多的时候,学生面对的是没有生命力的设备,不会言语的冷冰冰的机器,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空间,往往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眼神、言语、表情、动作的情感交流,学生只是在一种个体的环境中,通过诸如鼠标、键盘等设备来完成学习任务,鲜见鼓励或批评的眼神,因此,缺少学习的动力及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和责任感,因而这种教和学是机械的、无人性化的。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要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化和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在教学中应该时时地处处地渗透情感教育。因此,情感教育应是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当你想和学生交流情感时,你说话的语气应该放松,声音要自然热情。使用平和、热情的语气表达你的想法,而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教师带有情感的语言,能叩击学生的心弦,唤起相应的情感。因此情感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通过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作为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孩子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而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只有与学生建立了公开的、彼此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在各个年龄段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更是情感的激发者,是心灵的园丁。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试着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渗透入情感,激发学生的激情、学习兴趣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自愿、带着兴趣去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用情感来感化鼓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很多的时候,老师一句热心的话就可以感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在信息课的教学中,因为学生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很多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好的学生有着过多的爱护,而对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则缺少一定的耐心,作为一名好的教师,我们要善于抑制自己的这种无益于教学的激情与偏见,以宁静耐心、一视同仁,真诚炽热的情感对待所有的学生。即使对于违犯纪律的学生也应注意用真情去感染他们转化他们。
其实老师与学生可以共同建立合适的学习环境,使课程的功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而自愿参加到学习过程中来,因此营造适合于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环境,其实是对学生信任的最大的方法。
了解学生的心理,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轻车熟路地解决,不但这样,还得具备足够的能力來指导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去获得与利用信息。
三、利用情感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益。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教育者尊重和爱每一个学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善于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自己积极情感态度和引导学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育内容、要求和情境恰当地运用自己的积极情感,优化整合教育过程中多种情感教育因素的影响,是教育过程更具有情感感染力。
积极向上的情感具有动力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重“情”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学习中产生愉悦的心情,得到求知欲的满足和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促进学生情感和良好信息能力发展的活动。比如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好动、好胜、爱玩游戏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比赛和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也能使学生树立起自尊、自信和敢于创新的良好心理品质。
在信息技术课中,很多的时候教师已不再充当主讲者,而是组织者和辅导者,有相当多的教学内容可以不经由老师之口,而是由课件或“电脑教师”所替代。因此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注释,对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对于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处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研究和评价等,都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教师通过丰富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声调,讲的有声有色,情真意切,可以鼓舞学生的爱学情绪,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感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在网络教室中,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初步摆脱了传统的完全班级授课制,学生个人可以各自通过网络搜集多样化的、互不相同的资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培养更高的沟通、思考、分析及创新能力。老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要设法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积极的情感则具有信号功能,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研究证明,人际沟通的效果7%来自语言文字,38%来自声调,55%来自身体语言。教师上课时,若能充分运用情感的信号功能,则可以情达意,以情动情,大大增加学生的信息接受量,提高教学效率。
情感是学生控制自身学习状态,影响学习效果的手段。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也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进行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积极的情感能培育学生丰富的信息情感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教育者尊重和爱每一个学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机智就在于善于应用自己的感化力达到目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应该体验的情感。以情育情,以情育心。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表现出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对每一个学生进步我们多一些鼓励,对每一个学生个性我们多一些宽容。尽可能多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我操作,尽是不打断他们的创作,通过教材和小学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掌握创作需要的知识及技能,在学习活动中引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样的作为教者的我们应善用鼓励、赞扬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要善于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的愉悦和尊重的需要。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面对教学中的批评教育,我们也应该是用尊重和充满希望、期待的语言,激励学生战胜自己的缺点,他们不但不会灰心,而且会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情感感染的效能,以积极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可以实现师生的情感交流,有效地培育学生丰富的信息情感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信息技术教育要不断地调整和发展,不断地添加新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以生动的情境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地调控情绪,组织师生間的感情交流,有利于促进教学,有助于稳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信息的情感色彩,充分发挥激活、驱动、强化、调控作用,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认知。
教师要以高尚的、丰富的情感去培育学生健康的情感,时刻渗透出对学生真挚的爱,自觉地、有意识地、敏锐地观察学生的细致的反应、变化,有分寸、有针对性地触动学生,时时刻刻表达关切和期待,形成亲师爱学的期望效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教师的素养与能力.周宏主编
2、《论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吴爱锐,左明章
3、智慧教育咨询网:http://wisdom.vip.sina.com/
【关键词】 情感教育;信息情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2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克说:“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下来的,而是对每个儿童加以培养的结果,如果轻视这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全部生活中的相应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状态中去。”由此可见,学习者的情感是教育目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已成为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教育部2000年11月颁发的《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这为我们指明了“教什么”的问题。
然而.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基础与核心的信息技术知识浩如烟海,而且在不断更新变化,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繁杂的知识网络,往往会感到茫然并产生畏难情绪。因此,积极向上的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动力作用,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情感和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条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育和情感教育,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重要因素。
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情感教育呢?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教法的科学性、审美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语言实践的交互性,尤其要强调、讲究情感的情境性、体验性。采用开放创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全新的、奇特的美妙境界,从而使学生产生奋进、追求、向往的美好情感。同时,我们也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使用教材,以兴趣情感为动力,造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信息能力。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情感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上,很多的时候,学生面对的是没有生命力的设备,不会言语的冷冰冰的机器,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空间,往往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眼神、言语、表情、动作的情感交流,学生只是在一种个体的环境中,通过诸如鼠标、键盘等设备来完成学习任务,鲜见鼓励或批评的眼神,因此,缺少学习的动力及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和责任感,因而这种教和学是机械的、无人性化的。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要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化和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在教学中应该时时地处处地渗透情感教育。因此,情感教育应是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当你想和学生交流情感时,你说话的语气应该放松,声音要自然热情。使用平和、热情的语气表达你的想法,而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教师带有情感的语言,能叩击学生的心弦,唤起相应的情感。因此情感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通过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作为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孩子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而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则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只有与学生建立了公开的、彼此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在各个年龄段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更是情感的激发者,是心灵的园丁。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试着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渗透入情感,激发学生的激情、学习兴趣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自愿、带着兴趣去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用情感来感化鼓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很多的时候,老师一句热心的话就可以感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在信息课的教学中,因为学生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很多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好的学生有着过多的爱护,而对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则缺少一定的耐心,作为一名好的教师,我们要善于抑制自己的这种无益于教学的激情与偏见,以宁静耐心、一视同仁,真诚炽热的情感对待所有的学生。即使对于违犯纪律的学生也应注意用真情去感染他们转化他们。
其实老师与学生可以共同建立合适的学习环境,使课程的功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而自愿参加到学习过程中来,因此营造适合于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环境,其实是对学生信任的最大的方法。
了解学生的心理,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轻车熟路地解决,不但这样,还得具备足够的能力來指导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去获得与利用信息。
三、利用情感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益。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教育者尊重和爱每一个学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善于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自己积极情感态度和引导学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育内容、要求和情境恰当地运用自己的积极情感,优化整合教育过程中多种情感教育因素的影响,是教育过程更具有情感感染力。
积极向上的情感具有动力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重“情”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学习中产生愉悦的心情,得到求知欲的满足和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促进学生情感和良好信息能力发展的活动。比如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好动、好胜、爱玩游戏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比赛和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也能使学生树立起自尊、自信和敢于创新的良好心理品质。
在信息技术课中,很多的时候教师已不再充当主讲者,而是组织者和辅导者,有相当多的教学内容可以不经由老师之口,而是由课件或“电脑教师”所替代。因此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注释,对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对于课堂上突发事件的处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研究和评价等,都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教师通过丰富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声调,讲的有声有色,情真意切,可以鼓舞学生的爱学情绪,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感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在网络教室中,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初步摆脱了传统的完全班级授课制,学生个人可以各自通过网络搜集多样化的、互不相同的资料,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的内容,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培养更高的沟通、思考、分析及创新能力。老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要设法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积极的情感则具有信号功能,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研究证明,人际沟通的效果7%来自语言文字,38%来自声调,55%来自身体语言。教师上课时,若能充分运用情感的信号功能,则可以情达意,以情动情,大大增加学生的信息接受量,提高教学效率。
情感是学生控制自身学习状态,影响学习效果的手段。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也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他们进行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积极的情感能培育学生丰富的信息情感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教育者尊重和爱每一个学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机智就在于善于应用自己的感化力达到目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应该体验的情感。以情育情,以情育心。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表现出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对每一个学生进步我们多一些鼓励,对每一个学生个性我们多一些宽容。尽可能多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我操作,尽是不打断他们的创作,通过教材和小学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掌握创作需要的知识及技能,在学习活动中引发学生的主体精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样的作为教者的我们应善用鼓励、赞扬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要善于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的愉悦和尊重的需要。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面对教学中的批评教育,我们也应该是用尊重和充满希望、期待的语言,激励学生战胜自己的缺点,他们不但不会灰心,而且会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情感感染的效能,以积极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可以实现师生的情感交流,有效地培育学生丰富的信息情感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信息技术教育要不断地调整和发展,不断地添加新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以生动的情境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地调控情绪,组织师生間的感情交流,有利于促进教学,有助于稳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信息的情感色彩,充分发挥激活、驱动、强化、调控作用,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认知。
教师要以高尚的、丰富的情感去培育学生健康的情感,时刻渗透出对学生真挚的爱,自觉地、有意识地、敏锐地观察学生的细致的反应、变化,有分寸、有针对性地触动学生,时时刻刻表达关切和期待,形成亲师爱学的期望效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教师的素养与能力.周宏主编
2、《论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吴爱锐,左明章
3、智慧教育咨询网:http://wisdom.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