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UC小鼠模型的病理损伤和肠道菌群对比研究

来源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k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和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构建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比研究临床症状、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和结肠菌群构成.方法 C57BL/6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DSS组和TNBS组.造模期7 d.每日监测临床症状,包括体重和粪便隐血,造模结束时取结肠做组织病理诊断,使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结肠内容物的菌群组成.结果 临床显示,DSS组从第3天开始排软便,第5天粪便隐血阳性,体重下降;TNBS组第2天体重下降,造模前4 d排软便和稀便,且粪便隐血阳性.剖检显示,两个模型组的结肠重量均增加,仅DSS组结肠显著变短.组织病理学上,DSS组结肠溃疡灶部位固有结构破坏及临近隐窝扩张,TNBS组溃疡灶中见隐窝结构存留及隐窝细胞增生.两个模型组结肠菌群紊乱的特征存在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软壁菌门和蓝藻菌门的丰度在DSS组无显著性变化而在TNBS组增加(P<0.05);酸杆菌门丰度在DSS组无显著性变化而在TNBS组显著降低(P<0.05);放线菌门和乳杆菌属的丰度在DSS组降低(P<0.05)在TNBS组无显著性变化;拟杆菌属在DSS组丰度上升而在TNBS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DSS和TNBS乙醇诱导的UC模型在临床症状、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特征和肠道菌群结构既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特点.研究结果可为动物模型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天摩沟是西藏东南部典型的泥石流沟,分别于2007年、2010年和2018年暴发泥石流灾害,对当地居民和川藏公路造成多次危害.通过多期次遥感解译、现场调查、现场观测等手段确定历次泥石流事件前后物源分布和类型,运用GIS统计和剖面测绘,对比不同时期该泥石流沟物源面积平面和剖面上的变化,研究该沟物源的动态演变.天摩沟泥石流物源类型主要为冰碛型物源、崩滑型物源和侵蚀型物源.平面上,冰碛型物源面积最大,崩滑型物源最集中,侵蚀型物源延伸距离最远.剖面上,主沟道13°~23°物源变化最活跃,其中17°~23°为泥石流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