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主持人语:对于叙事类文本教学,近年来争论颇多。工具性与人文性之外,又有"例子说"与"引子说"的争端。一些老师认为,叙事类文本内容简单,很多篇目并不具有经典性示例作用,课堂教学完全可以仅将这类文本当做"引子"。在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后,即可将其抛开,然后依照老师的自主建构,使课堂教学活动在老师预设的问题上展开。又有一些老师,钟情于依照中考、高考命题形式指导课文的学习。在他们的课堂上,叙事类文本无论情节多么生动,情感多么丰富,也只不过是一道道简答题。老师只把有效获取考分的方法作为文本解读的最高技巧来传授。还有一些老师,出于"雕塑学生灵魂"的目的,总爱用当下的思想颠覆前人的精神。于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叙事类文本,常常被他们解剖得"满目疮痍",使作者原意遭曲解,编者意图无法落实。"乱花渐欲迷人眼"。虽说"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作为教材中的课文,之所以放置在彼册课本、彼个单元中,肯定不会是率性而为,其中必然包含着某些符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符合语文知识体系结构、符合思维发展需要的成分。课堂教学活动,是以这些成分为依托组织活动,还是撇开它们,只依照教师的自主价值取舍组织活动?这不但将影响文本的赏鉴,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需求。围绕"叙事类文本教学"这一专题,本期我们从不同视角组织了三篇文章。三位老师的观点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他们观点也可能失之偏颇,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借助他们的思考,我们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