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
在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上,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绘、刻、印等几大步骤。
(一)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绘制
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图式绘制不外乎以下两点。其一,是赵氏祖先中的有绘画才能的根据传统民俗图式来绘制。其二,是对市场上流行的年画样式进行临摹复制。因此,我们在对比各地木版年画图式时,会发现很多年画样式大同小异甚至雷同,这一点其实也是中国民间美术非常明显的一大特征。
(二)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雕版
雕版对木版年画最终所呈现的质量优劣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一步非常关键。开始刻制时,一般用平口刀从墨线的两边留出2~3毫米距离,下刀后用木槌进行敲打刻线等线刻完后,再用平刀起掉中空的留白的部分,第一遍就刻制完成,这时需要把版放入食用油中浸泡2~3次,时间为1~2天,待油全部渗入版中后用旧棉布吸掉版子表面的浮油,浸过油的版子木质细腻,下刀刻制时能把画面细节刻制的更加接近原稿。
(三)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印刷
新刻好的版一般要在印刷前先把版子清洗干净,晾干后方可开始印刷。对于新刻的版子,在上墨时必须横竖多刷几遍颜色,等墨色完全浸入版后不再吸墨方可上纸印刷。用色上一般是丛浅至深,由暖到冷依次印制。黄、金黄、桃红、大红、绿、蓝等先后顺序。印刷纸张的使用上,蒲城赵氏木版年画最早使用的纸张便是蒲城当地生产的“蒲纸”。据《蒲城县志》记载,蒲城的造纸工艺起源于隋唐时期,盛于明清。解放后,由于工业纸的大量涌入,当地手工作坊为了降低价格,竞争市场,逐简化造纸工艺,降低成本,造成纸张质量下降,表面粗糙,颜色发黄只适合制作炮竹和包装纸使用,而不适合印制木版年画。此后,赵氏所用纸张主要来自于邻县阎良所造纸张,其纸表面光滑,洁白如雪,当地人称“道林纸”,印出的年画色泽饱满,鲜艳,张贴后,日久不退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二、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品类以及三地门神画
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现存品类少,相比凤翔木版年画的品类,较为单一,作品数量不多,因此在各类论著及书籍中以及调查报告中很少提起,着墨稀少。蒲城赵氏现存木版年画的品类不及凤翔、汉中各地,艺术特征上也稍有差异。蒲城赵氏现存木版年画有以下十种:门神、灶神、灶马、富贵功名鸡、武财神、天地三界十方真宰全神、土地神、龙凤钱马、灯笼画、炕围画等。
门神,又称门画。包括大门神、二门神以及山门神,尺寸大小上各有不同。大门神也称正门神,在东府民间一般张贴“秦琼敬德”,在陕西其他地区正门门神张贴一般也都选择张贴“秦琼敬德”,各地的年画艺人又根据各地的民俗的特点,对“秦琼敬德”在画面人物形式上和尺幅 大小上进行了不同的改进,其中在人物动态和服饰上要数汉中门画为最好,分站式和坐式,有骑马的、提鞭的、坐虎的、上朝的、披袍的等。而蒲城赵氏现存木版年画的门神只有骑马式一种,凤翔稍多,但在形式和人物类型上都不及汉中。在关中地区农村,一般农家在院子的布局上会分前院和后院,前院主要是居室分布,后院是以仓库和家畜的饲养为主,在前院和后院之间有一道门,称为二道门,二门神就张贴于此,如“赵云与伍子胥”,这对门神在陕西汉中的门神年画中也有出现和记载。山门神主要是在旧时张贴于附近山上或周围寺庙的大门上,如“赵公明与燃灯道人”。据赵纪善先生的讲述,“赵公明与燃灯道人”这对门神的印刷量也是非常大,其主要的销售不是关中各地,而是销往甘肃、青海一代,现在,在甘肃的陇东、陇中各地仍然还可以见到当地民间艺人翻刻的“赵公明与燃灯道人”年画。(如图)。
三、赵氏木版年画中的门神画的艺术特征
赵氏在绘制、刻印木版年画时能准确的注入这块土地民众所共有的民俗乡土情感。我们把蒲城赵氏现存门神年画与现有的汉中木版年画中的门神以及凤翔门神画作品进行直观的比较,可以发现,其中蒲城与凤翔的木版年画从外在形式上较为相似,都具有敦厚、淳朴、刚毅、豪放的特点,但在画面造型语言上蒲城赵氏木版年画仍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如下:
(一)构图安排匀称饱满、夸张变形
其中构图的饱满是第一要素。如门神画中的上半部分有古钱币、阴阳太极图形,下半部分有树叶及花草图形,是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画中所配文字使画面形式以及内容更加完整饱满。而这也正体现了民间艺人对作品的精神的领会以及对艺术规律的大胆创新。这种饱满中的夸张是人们理想中的现实而并非理性的现实,其实也正是民间文化的艺术性的真实体现。
(二)鲜艳、强烈的颜色对比
蒲城赵氏木版年画在颜色使用的丰富性上不及凤翔、汉中的木版年画,像凤翔和汉中年画使用的紫色以及面部出现的大块黑色,在蒲城赵氏年画中从不使用。蒲城赵氏木版年画主要以大红、桃红、槐黄、苦绿、雪青等五种原色互相对比衬托。因受东府民间习俗的影响,只要是喜庆节日,当属红色,如新娘穿红嫁衣、红对联、红包、嫁妆也都用红色毛绳捆绑,用以象征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这也是蒲城木版年画中大红与桃红的使用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所在。在东府民间,黄色与金色相当,称“金黄色”,象征吉祥、富贵。有了辟邪、喜庆、富贵的红色与黄色,外加苦绿,雪青两种冷色的点缀,更体现出了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鲜艳、强烈的民俗色彩特征。
(三)线条简练不失精巧
不论是版画家还是木版年画的艺人都非常的清楚,线条的刻制是最见功夫的,如果线条刻不好那绝不是好作品了,而民间木版年画中主要分为线版与色版,线如骨,色如肉。据赵纪善老人回忆,小时候跟着父亲学习刻版,如果线没刻好是要被打手的,以此来提高刻版水平。对人物面部的刻制是极其严谨的,圆睁的眼睛和黑点的眼珠很见功夫,如尉迟敬德的细节刻制,大胡须根根刚硬,细而不乱,疏密匀称,一气呵成,胯下战马的刻线简练、圆润且有力。在“秦琼”与“敬德”的面部刻画上,作者能很好的把握历史上其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两人鲜明的个性特征。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在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上,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绘、刻、印等几大步骤。
(一)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绘制
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图式绘制不外乎以下两点。其一,是赵氏祖先中的有绘画才能的根据传统民俗图式来绘制。其二,是对市场上流行的年画样式进行临摹复制。因此,我们在对比各地木版年画图式时,会发现很多年画样式大同小异甚至雷同,这一点其实也是中国民间美术非常明显的一大特征。
(二)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雕版
雕版对木版年画最终所呈现的质量优劣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一步非常关键。开始刻制时,一般用平口刀从墨线的两边留出2~3毫米距离,下刀后用木槌进行敲打刻线等线刻完后,再用平刀起掉中空的留白的部分,第一遍就刻制完成,这时需要把版放入食用油中浸泡2~3次,时间为1~2天,待油全部渗入版中后用旧棉布吸掉版子表面的浮油,浸过油的版子木质细腻,下刀刻制时能把画面细节刻制的更加接近原稿。
(三)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印刷
新刻好的版一般要在印刷前先把版子清洗干净,晾干后方可开始印刷。对于新刻的版子,在上墨时必须横竖多刷几遍颜色,等墨色完全浸入版后不再吸墨方可上纸印刷。用色上一般是丛浅至深,由暖到冷依次印制。黄、金黄、桃红、大红、绿、蓝等先后顺序。印刷纸张的使用上,蒲城赵氏木版年画最早使用的纸张便是蒲城当地生产的“蒲纸”。据《蒲城县志》记载,蒲城的造纸工艺起源于隋唐时期,盛于明清。解放后,由于工业纸的大量涌入,当地手工作坊为了降低价格,竞争市场,逐简化造纸工艺,降低成本,造成纸张质量下降,表面粗糙,颜色发黄只适合制作炮竹和包装纸使用,而不适合印制木版年画。此后,赵氏所用纸张主要来自于邻县阎良所造纸张,其纸表面光滑,洁白如雪,当地人称“道林纸”,印出的年画色泽饱满,鲜艳,张贴后,日久不退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二、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品类以及三地门神画
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现存品类少,相比凤翔木版年画的品类,较为单一,作品数量不多,因此在各类论著及书籍中以及调查报告中很少提起,着墨稀少。蒲城赵氏现存木版年画的品类不及凤翔、汉中各地,艺术特征上也稍有差异。蒲城赵氏现存木版年画有以下十种:门神、灶神、灶马、富贵功名鸡、武财神、天地三界十方真宰全神、土地神、龙凤钱马、灯笼画、炕围画等。
门神,又称门画。包括大门神、二门神以及山门神,尺寸大小上各有不同。大门神也称正门神,在东府民间一般张贴“秦琼敬德”,在陕西其他地区正门门神张贴一般也都选择张贴“秦琼敬德”,各地的年画艺人又根据各地的民俗的特点,对“秦琼敬德”在画面人物形式上和尺幅 大小上进行了不同的改进,其中在人物动态和服饰上要数汉中门画为最好,分站式和坐式,有骑马的、提鞭的、坐虎的、上朝的、披袍的等。而蒲城赵氏现存木版年画的门神只有骑马式一种,凤翔稍多,但在形式和人物类型上都不及汉中。在关中地区农村,一般农家在院子的布局上会分前院和后院,前院主要是居室分布,后院是以仓库和家畜的饲养为主,在前院和后院之间有一道门,称为二道门,二门神就张贴于此,如“赵云与伍子胥”,这对门神在陕西汉中的门神年画中也有出现和记载。山门神主要是在旧时张贴于附近山上或周围寺庙的大门上,如“赵公明与燃灯道人”。据赵纪善先生的讲述,“赵公明与燃灯道人”这对门神的印刷量也是非常大,其主要的销售不是关中各地,而是销往甘肃、青海一代,现在,在甘肃的陇东、陇中各地仍然还可以见到当地民间艺人翻刻的“赵公明与燃灯道人”年画。(如图)。
三、赵氏木版年画中的门神画的艺术特征
赵氏在绘制、刻印木版年画时能准确的注入这块土地民众所共有的民俗乡土情感。我们把蒲城赵氏现存门神年画与现有的汉中木版年画中的门神以及凤翔门神画作品进行直观的比较,可以发现,其中蒲城与凤翔的木版年画从外在形式上较为相似,都具有敦厚、淳朴、刚毅、豪放的特点,但在画面造型语言上蒲城赵氏木版年画仍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如下:
(一)构图安排匀称饱满、夸张变形
其中构图的饱满是第一要素。如门神画中的上半部分有古钱币、阴阳太极图形,下半部分有树叶及花草图形,是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画中所配文字使画面形式以及内容更加完整饱满。而这也正体现了民间艺人对作品的精神的领会以及对艺术规律的大胆创新。这种饱满中的夸张是人们理想中的现实而并非理性的现实,其实也正是民间文化的艺术性的真实体现。
(二)鲜艳、强烈的颜色对比
蒲城赵氏木版年画在颜色使用的丰富性上不及凤翔、汉中的木版年画,像凤翔和汉中年画使用的紫色以及面部出现的大块黑色,在蒲城赵氏年画中从不使用。蒲城赵氏木版年画主要以大红、桃红、槐黄、苦绿、雪青等五种原色互相对比衬托。因受东府民间习俗的影响,只要是喜庆节日,当属红色,如新娘穿红嫁衣、红对联、红包、嫁妆也都用红色毛绳捆绑,用以象征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这也是蒲城木版年画中大红与桃红的使用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所在。在东府民间,黄色与金色相当,称“金黄色”,象征吉祥、富贵。有了辟邪、喜庆、富贵的红色与黄色,外加苦绿,雪青两种冷色的点缀,更体现出了蒲城赵氏木版年画的鲜艳、强烈的民俗色彩特征。
(三)线条简练不失精巧
不论是版画家还是木版年画的艺人都非常的清楚,线条的刻制是最见功夫的,如果线条刻不好那绝不是好作品了,而民间木版年画中主要分为线版与色版,线如骨,色如肉。据赵纪善老人回忆,小时候跟着父亲学习刻版,如果线没刻好是要被打手的,以此来提高刻版水平。对人物面部的刻制是极其严谨的,圆睁的眼睛和黑点的眼珠很见功夫,如尉迟敬德的细节刻制,大胡须根根刚硬,细而不乱,疏密匀称,一气呵成,胯下战马的刻线简练、圆润且有力。在“秦琼”与“敬德”的面部刻画上,作者能很好的把握历史上其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出两人鲜明的个性特征。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