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能够较早较快的接受网络信息,同时其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也是最强烈和最普遍的。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现象已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网络游戏;沉溺网络;大学生
一、前言
目前,全国多数高校都已建立了校园网,许多学生在宿舍安装了宽带网,校外网吧更是随处可见,大学生使用网络已经基本普及。但是,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却非常明显,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日益凸现出来,一些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娱乐或网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有少数学生降级重修或退学以及产生心理疾病等。如何克服网络虚拟世界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避免网络迷恋,防止“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发生,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
1.网络游戏本身的特点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的年龄结构、生活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环境特点形成了其特殊的需求特征,网络游戏的产品属性和运营特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需求,这决定了网络游戏受大学生青睐。网络游戏的知识性、生动新奇性和不可预知性能够满足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互动性满足了大学生沟通交流,结交朋友的需求;其虚拟性和可反复性以及成功法则和游戏规则的设计使游戏玩家能够摆脱現实世界的束缚,完成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2.高校周边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创造条件
随着高校经济的发展,校园周边开设有众多网吧,商家们出于盈利的目的,为了留住学生长时间上网玩游戏,纷纷推出吃、住、上网一条龙的套餐服务。这对于喜爱玩电脑游戏的学生具有很大的诱惑力。此外,学校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应试教育枯燥乏味。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学生常常旷课,甚至熬夜通宵玩网络游戏。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创造了条件。
3.个人的心理特征是网络成瘾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往往与其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关,他们往往比较放纵自己的行为。有情感的需要,但又不善于社交。加之学习压力较小,又缺少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与管束,自由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安排时间的自主权。同时他们又渴望了解世界、表现自己,是一个争强好胜、追求刺激和挑战的群体。互联网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使他们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学业、理想和校规,被网络束缚,无法解脱。
4.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网络成瘾的经济基础
大学生本身并没有收入,全部靠家长供给。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又从不考虑收入的问题,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证他们支付上网费用、游戏点卡费以及游戏装备费等。而且他们中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但独立生活的能力又较差,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资金、时间和行为往往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控制。一旦网络成瘾又缺钱时,就会挤占生活费用,靠省吃俭用来上网,或者挪用家长给的学费。
三、预防网络游戏成瘾的措施
1.从教师出发
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内部动机。大学生对网络游戏上瘾,是出于对游戏本身的痴迷和热爱,出于内部动机的驱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高度的学习自信心和责任心,能使学生时刻以学业为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对网络游戏有正确的认识,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网络与学生的专业学习、人生发展、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在网络游戏的诱惑面前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怎样去得到它,这就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
2.从课堂出发
现在大学里开设的部分课程并不受学生欢迎,当大学生对课堂没有兴趣、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很容易选择网络游戏。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让课堂有生气和活力,让学生从课堂中获得更多所渴求的知识。当发现大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出现旷课、逃学及其他不良现象时,教师和家长应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的教育工作,进一步了解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深层原因。对兴趣面过于狭窄的学生,要培养其广泛健康的兴趣,教会其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
3.从健康的校园文化出发
和谐丰富的校园网无疑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助手,整体的信息环境必将影响到其中每个人的信息素养。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比赛或者以小组为单位的野外活动是一种较好形式,可以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和投入,对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等都大有裨益。现在大学校园的各种活动色彩斑斓,但是真正能让每个学生参与的项目并不是很多,应该让活动更贴近生活、质量更高,要更加注重活动内涵而不仅仅注重形式,以使更多的学生乐于关注并积极加入其中。
4.从网络教育阵地出发
既然大学生对网络情有独钟,何不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引导工作服务。如通过网络开展师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就一些重大事件和大学生关心的话题在网上与学生展开讨论,并给予适当引导。加强大学校园网的建设,使其紧密贴近学生,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要鼓励学生会、共青团及学生社团创建自己的网站,并加强管理。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活动,形式新颖、资源丰富、效率高,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董建蓉,李小平,唐丽萍.基于网络游戏的产品属性与消费行为研究——以大学生游戏成瘾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7(6):83~86.
[2]汪传宝.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J].中国临床康复,2006,42(10):163~165.
(作者单位:河南城建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网络游戏;沉溺网络;大学生
一、前言
目前,全国多数高校都已建立了校园网,许多学生在宿舍安装了宽带网,校外网吧更是随处可见,大学生使用网络已经基本普及。但是,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却非常明显,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日益凸现出来,一些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娱乐或网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有少数学生降级重修或退学以及产生心理疾病等。如何克服网络虚拟世界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避免网络迷恋,防止“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发生,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
1.网络游戏本身的特点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的年龄结构、生活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环境特点形成了其特殊的需求特征,网络游戏的产品属性和运营特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多层次的需求,这决定了网络游戏受大学生青睐。网络游戏的知识性、生动新奇性和不可预知性能够满足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互动性满足了大学生沟通交流,结交朋友的需求;其虚拟性和可反复性以及成功法则和游戏规则的设计使游戏玩家能够摆脱現实世界的束缚,完成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2.高校周边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创造条件
随着高校经济的发展,校园周边开设有众多网吧,商家们出于盈利的目的,为了留住学生长时间上网玩游戏,纷纷推出吃、住、上网一条龙的套餐服务。这对于喜爱玩电脑游戏的学生具有很大的诱惑力。此外,学校网络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应试教育枯燥乏味。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学生常常旷课,甚至熬夜通宵玩网络游戏。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创造了条件。
3.个人的心理特征是网络成瘾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往往与其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关,他们往往比较放纵自己的行为。有情感的需要,但又不善于社交。加之学习压力较小,又缺少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与管束,自由的大学生活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安排时间的自主权。同时他们又渴望了解世界、表现自己,是一个争强好胜、追求刺激和挑战的群体。互联网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使他们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学业、理想和校规,被网络束缚,无法解脱。
4.充足的资金来源是网络成瘾的经济基础
大学生本身并没有收入,全部靠家长供给。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又从不考虑收入的问题,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证他们支付上网费用、游戏点卡费以及游戏装备费等。而且他们中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但独立生活的能力又较差,对如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资金、时间和行为往往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控制。一旦网络成瘾又缺钱时,就会挤占生活费用,靠省吃俭用来上网,或者挪用家长给的学费。
三、预防网络游戏成瘾的措施
1.从教师出发
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内部动机。大学生对网络游戏上瘾,是出于对游戏本身的痴迷和热爱,出于内部动机的驱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高度的学习自信心和责任心,能使学生时刻以学业为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对网络游戏有正确的认识,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网络与学生的专业学习、人生发展、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在网络游戏的诱惑面前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怎样去得到它,这就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
2.从课堂出发
现在大学里开设的部分课程并不受学生欢迎,当大学生对课堂没有兴趣、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很容易选择网络游戏。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让课堂有生气和活力,让学生从课堂中获得更多所渴求的知识。当发现大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出现旷课、逃学及其他不良现象时,教师和家长应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的教育工作,进一步了解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深层原因。对兴趣面过于狭窄的学生,要培养其广泛健康的兴趣,教会其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
3.从健康的校园文化出发
和谐丰富的校园网无疑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助手,整体的信息环境必将影响到其中每个人的信息素养。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比赛或者以小组为单位的野外活动是一种较好形式,可以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和投入,对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等都大有裨益。现在大学校园的各种活动色彩斑斓,但是真正能让每个学生参与的项目并不是很多,应该让活动更贴近生活、质量更高,要更加注重活动内涵而不仅仅注重形式,以使更多的学生乐于关注并积极加入其中。
4.从网络教育阵地出发
既然大学生对网络情有独钟,何不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引导工作服务。如通过网络开展师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就一些重大事件和大学生关心的话题在网上与学生展开讨论,并给予适当引导。加强大学校园网的建设,使其紧密贴近学生,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要鼓励学生会、共青团及学生社团创建自己的网站,并加强管理。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活动,形式新颖、资源丰富、效率高,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董建蓉,李小平,唐丽萍.基于网络游戏的产品属性与消费行为研究——以大学生游戏成瘾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7(6):83~86.
[2]汪传宝.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J].中国临床康复,2006,42(10):163~165.
(作者单位:河南城建学院能源与建筑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