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刻的文化凝聚力

来源 :中国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lzt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历史上的危机时刻,人们的脑子里总是离不开一些定格的印记。比如,想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总是离不开黑色的记忆:资本主义的无序发展,导致股市动荡,生产凋敝。然后总难免会出现拯救斯民于水火的英雄人物:政治家罗斯福以及理论鼓手凯恩斯。
  然而,这终究是大历史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痕迹。那些日常社会片断则被光芒璀璨的大人物模糊为惨淡的背景。文化和日常的层面,以及不同层面的中间地带,被忽略不计了。
  其实,当政治家、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们为了拯救资本主义体系而绞尽脑汁的时候,普通人的日子并没有因为制度的失败而终止,重塑对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的信念也从未停止。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经济的颓败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繁荣,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经济危机,紧衣缩食总是难免。但由于失业或者工作量减少,闲暇时间却大大增加。如何填满这些时间成了困扰大众的重要问题。这样的背景下,更为廉价的大众娱乐和信息传播载体,在经济颓败的时刻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繁荣期。
  最典型的例子是好莱坞电影的普及与发展。如今的好莱坞当年只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地方电影联合体。1929年明,当大萧条即将席卷美国及全球时,好莱坞举办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好莱坞电影业本身也和其他产业一样,遭遇了经济衰退带来的巨大冲击,好莱坞的债务在上世纪20年代末翻了三倍。为了应付危机,各大电影公司和院线推出各种措施吸引顾客,降低成本。但不可思议的是,即便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每周依然有6000万至8000万美国人去电影院。后来的史家们认为:面对蔓延无期的债务危机和绝望,电影作为一种现代大众文化快餐的先驱形式,对维持国家和人民的士气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资本主义挺过危机而得以新生的伟大成就,除了罗斯福新政的宏大叙事,作为大众抚慰的电影也功不可没。
  如何解释这种巨大的反差?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这是典型的逃避主义。越是危机的时刻,人们越需要—种温暖的安慰剂来调节高度焦虑的神经,逃避无法忍受的现实。电影正好雪中送炭,通过温情脉脉的或者诉诸感官刺激的小故事,不断转移着人们对重大制度和政策问题的注意力,强化着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为不断高涨的激进诉求降温。
  这种阐释似乎极大地简化了现实。实际上,绝大部分大萧条时期的电影多多少少都反映了时代背景,并不是简单地奉行阿Q主义。
  如今人们熟悉的好莱坞式乐观主义,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才得以确立的。早期美国电影充满了黑帮、匪徒、好色之徒、政治腐败、商界黑幕等形象和情节,既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一种煽动性和感官性诉求的市场策略。彼时刚处于发展初期的好莱坞,还像一头桀骜不驯的烈马,由着性子奔驰。但由于内容与人们的既有价值观出现冲突,引发了宗教和道德团体的抗议,在社会上出现了针对电影和其他早期大众文化的“道德恐慌”。1933年,罗马教廷甚至派出一个代表团到美国,号召天主教徒联合起来“净化”电影业。
  为了避免陷入被抵制的危险,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电影业加强了自我管理,大量可能引发过分消极情绪的内容基本上被过滤掉了。一种被理想化的美国人的自我想象开始出现了,活泼、可爱、勇敢、富有激情,但也可能会有点轻率和单纯。一个普通人的英雄梦开始作为经典的主题被反复讲述。人们认为,正是这个被反复讲述的梦想,帮助美国人渡过了难关。
  可见,作为“抚慰剂”的电影其实是宗教、政治、道德、市场、大众需求等不同社会力量的中和物,而不是来自某个社会力量的粗暴操纵社会心理的过程。
  与电影同期出现悖论式繁荣的还有广播、小型游戏、公共图书馆等其他各类文化载体。其中,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更以广播时代的政治公关经典案例,成为广播黄金时代的标杆。
  显然,一个危机中的市场体制需要这种文化载体来帮助人们重建已经破碎的意义世界,从而保持信心和勇气。
  这或许可以给今天同样面临危机的我们一个启示:除了关注那些宏大的制度和政策,也应该把目光投向那些连接制度和人们的信念层面的文化建设。无论这个以市场为基石的制度是好是坏,无论应该如何惩罚那些欺世盗名的投机家,无论完美的制度设计是否真的存在,也无论危机时刻的大人物们如何灵光闪现、智慧无穷,能够保持沟通的能力并且给人民以希望和信心,而不是简单地操纵社会意识的人和制度,将是最终的胜利者。
其他文献
2020年12月21日,美国特拉华州纽瓦克,拜登在医院公开接种了辉瑞新冠疫苗  “天空突然明朗了,笼罩在头顶上的乌云突然就消失了。”得知拜登将成为第46任美国总统时,2014年起在美国求学并留下来工作的中国人徐芳形容。  身为高等教育从业者,徐芳近4年感受到的敌视与日俱增,“心理已经到了临界点”。她迫切地想要回到过去,回到一个“正常”的美国。  民主党也深谙其道,竞选期间蓝营都在强调,特朗普的执政
“北川要非常慎重地选址,要有利于北川今后的发展。任何一个地震新城的选址,首先要考虑地质结构是否适合新建城市,其次是新城的规模。北川要适当做一些分流。在地质安全的情况下,还会考虑就近,因为许多老百姓世世代代住在这儿,新址越近民众,就越能够较地恢复生产和正常的社会活动。但最主要的还是地质结构,毕竟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甚至千年大计。”  地震摧毁了城市和乡村,让无数的人瞬间成为无家可归的灾民。当剧烈的恐
《圈外编辑》  这本书看得心有戚戚,作者都筑响一也是媒体人,做杂志编辑、书籍编辑,但他大学没毕业,自学入行,一生几乎都以自由人的身份工作,不在任何公司领取固定薪酬,六十多岁了还在第一线跑,他所报道,很多是其他大众媒体或专业人士不会报道的事情,“圈外编辑”之名由此而来。但看他的文字,想象他的生活,却觉他比“圈内人”活得更精彩,不由心生:这人好酷!  看看他都说了什么吧:  “为什么25岁的人写的报道
5月5日,山西省阳泉市经济开发区东区,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  在以产业互联网为高级阶段的时代,各大企业都在抢着构建业务生态体系,抢占新基建的高地。而数据中心,则是新基建当中的重要内容。  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旗下阿里云宣布未来三年再投2000亿元,用于数据中心建设。紧接着腾讯加码也新基建,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元,数据中心也成为其投资重点。  就在今年2月,阿里云数据中心才宣布广东河源数据
后疫情时代,都市圈的发展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量。在各大都市圈里,省会城市纷纷不断扩大区域范围,提高城市首位度,强省会战略在全国上演,而这些强省会也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  在中国城镇化后半场,用省会城市驱动都市圈经济发展似乎成为最有效的方式,这是否意味着强省会出现是一种必然?强省会崛起总是伴随着对周边中小城市资源的虹吸,这能否持久?这些中小城市又该如何发展?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
金大中自己曾经这样比喻:我的一生就是一季严冬。而韩国老百姓则更愿意用朝鲜半岛上生长的一种看似脆弱,却能够抵御严寒的藤蔓植物——“忍冬草”来形容他。金大中用他的一生推行对朝“阳光政策”。    “阳光政策”这一名称的寓意来自一则伊索寓言:风神与太阳神打赌,看谁能把一个路人的大衣脱下来。风神猛烈地刮,试图刮下路人身上的大衣,结果路人把大衣越裹越紧;而太阳神则以温暖的阳光照射路人,路人感到温热起来,自动
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要求将“构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作为“十二五”规划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线。围绕这个主线,要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对策。    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产业水平的提升,将会越来越多地与发达国家正面竞争,遭受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影响的机会也会进一步增多。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社会文明程度方面,中国都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根据英国著
2020年美国大选的特殊性及其影响  本文节选自《现代国际关系》2020年第8期  比较而言,2020年大选对美国政治发展的意义,可能要大于其对美国内外政策的影响。大选极可能构成美国政治发展中的某些关键节点,成为进一步确定某些政治发展趋势的分水岭。同时,本次大选虽为华盛顿决策圈的一次重新洗牌,但难以改变府会对峙等政治环境,其引发的内外政策调整可能有限。它在以下几方面的关键节点性意义,仍有待验证。 
七國集团6月5日发布的一项旨在强化对大型跨国企业征税能力的协议,是历史性的。其具备两项核心内容:计划对那些最大型企业征收15%的全球最低公司税率;无论其实际总部设在何处,这些企业的一部分全球利润都将被返还给它们的经营所在国。  这些目标清楚地表明,那些迫使各国争相为大型跨国企业提供更优惠政策的超级全球化法则,正在被重写。这些年来,一直是美国的反对阻碍着全球税收协调行动,而今则是拜登政府推动了这项协
1969年,“七君子”和两名律师(左一、右一)在法院外举起拳头  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引发的巨大不平等危机后,新自由主义给美國带来了“福利资本主义”。无声的转变之中,美国政府的身份经历了两级调转,由原来仅有必要存在的小政府,变为了要调节与再分配整个社会资源、又被限制权力的大政府,宪政民主也逐渐诞生。  在资本主义的公开掠夺已经备受谴责的国际环境下,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反战情绪与全新诉求,促使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