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像(电子)出版,出路何在?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ong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困境与机遇并存。风险与利益同在
  
  音像(电子)出版业,是基于出版载体变化而诞生的新型出版业态。出版载体变化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而塑胶唱片、LD唱片、录像带、VCD、盒式磁带都各领风骚若干年,极一时之红火,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电子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行业的进步,而它对音像电子出版的影响则是脱胎换骨的。电子数字技术促进了网络信息业蓬勃兴起,电脑和手机终端对音像电子出版包括对传统纸质等出版实体,已经形成事实冲击。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替代的是音像电子出版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新时代”对音像出版、对唱片公司来讲,一点也不“美好”。雪上加霜的是,网络企业、无线运营企业都属于巨人企业,它们多年来把广大消费者培养成了免费大餐的食客,并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从网络上直接“短路”了从事音像生产和策划的出版机构。弱小的音像出版业在这方面没有话语权。自2008年开始,唱片实体商铺以每年两位数的比例锐减,有办法的唱片公司和音像电子出版社不是转身去拍电影,就是去办电视频道,大部分音像出版单位处在惨淡经营之中。这些现象正说明音像电子出版业面临着非常困难的窘境。
  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音像(电子)出版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顺应了市场的变化和潮流,基本精神是倡导少而精。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只扶持几个专业的音像电子出版基地,一大批规模小、没有特色、不能自养的音像电子出版社要淘汰合并。由此而来,地方小规模音像电子出版机构,在内容、载体和传播服务方面还有什么作为?
  纵观出版传媒及其载体的发展历史,经得起考验的仍是纸质出版物和广播电视节目。不可否认的是,纸质出版物与广电节目如今同样受到了网络与电视的极大冲击。“冲而不倒”,必有其内涵在。审时度势,我们应拿出自己的应对策略:依托出版集团大力支持,加强兄弟单位横向联系,立足地方出版资源,坚守数字技术优势,广泛拥有数字版权,全面整合传统出版资源并相机重整,为传统出版机构找到数字出版的新绿洲。与此同时,还要利用数字化后的资源优势,分门类扩展网络销售,服务大众,开发光盘、MP3和电子与文本相结合的产品。一句话,集结在出版集团之下的音像电子出版机构要自觉成为集团的数据库中心,为当下已经起步的数字出版占据先机。
  
  二确保内线,相机外扩
  
  1 圈定内容资源,保证自己的一块根据地
  地方小规模音像电子出版可以说是综合出版,貌似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恰恰是这个“自由”分散了注意力,多年下来,挖了很多坑,却没有一口井,极难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在出版资源方面,我们应当做专做小进而做精。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是一种风险小见效快的便捷方法。出版集团成立,为资源整合提供了方便,音像电子出版要抓住这一契机,圈定内容资源,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比如:
  (1)出版业的“行规”是得教育者有饭吃,我们要关注教育教辅图书出版物的音像电子化需求。在电化教育方面,如无纸化测试、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学课件、学生电子书包等,都有我们音像电子出版的机会。特别是给名牌教辅配套电子附件,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的名牌教辅产品,进入教辅教材领域。(2)为地方文化事业建设服务。我们最为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当地的人文资源,在本土文化产业开发、文化宣传方面,有音像电子出版作贡献的机会。近年来,我们的《民歌系列》《万荣笑话系列》《八路军》《山西舞台新经典系列》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3)与书报刊合作,使得传统纸质出版物插上技术的翅膀,形成互补,繁荣出版业态,满足人们的阅读和视听需要。我们开发的动漫《包子·剪子·锤》就是个范例,延伸了产品,增强了产品的生存能力。(4)要继续扩大音像电子出版十几年来与新兴媒体和行业建立的资源通道——密切与电台电视、电化教育、科技普及等关联行业的关系,使之成为我们持续开发音像电子产品的同盟军。
  总之,立足本土,抓住教育题材不放松,弘扬地方文化,开发选题,本土的音像电子出版资源就会得以合理开发和利用。
  
  2 坚守制作技术,突出自身特点,争做数字化出版急先锋
  
  音像电子出版从业者与传统纸质出版从业者相比,有熟悉技术制作的优势,如录音、录像、配音合成和非线性编辑等。随着数字技术进步,现在多媒体制作、电子书制作也成为我们相较于传统图书期刊编辑的“拿手手段”,这些手段都可以归结为二度创作。
  面临即将到来的数字出版时代,音像电子编辑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为传统图书分类,把传统图书数据化并制作成适合各类新媒体所需要的“碎片”,在众多“碎片”中披沙拣金,再整合成新的电子音像成品,都需要我们慧眼识材、慧眼识市场。所以,现有的技术还是不足的。我们始终坚信,二度创作方面会有大量的社会需求,也就有自己生存的空间。所以,音像电子出版单位要狠抓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在二度创新上苦练内功,个人有了创新编辑的技术和手段,音像电子出版社也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3 以新的技术手段全面真挚服务社会,小众群体的需求有待满足
  
  传统出版的特点是有介质的,是用书、光盘这样的实体来满足阅读的需要。现代出版和阅读,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无纸无形成为可能。所以,出版的概念将受到冲击和颠覆。我们要服务于阅读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始终关注阅读内容的需求变化和发展。发挥对内容的二度创新和整合的手段和技术,不但要服务于大众(如教育和文化题材的作品),还要关注小众(如企业、公益事业和政府)。
  地方广电机构、出版机构多年来做了很多涵盖各行业的专题片、历史片、史料年鉴等文化产品,我们可以进行专业化的出版编辑服务,对他们需要发布的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和创新。除此之外,对当地的纸质书籍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整合,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的技术编辑找到了服务社会发挥自身优势的契机和岗位。同样,我们还可以对本土历史图像、视频和音频题材进行数字化处理,从中我们不但服务了社会,还能整合创新出一些社会需要的音像电子出版物。
  
  4 创新体制机制
  
  音像电子出版陷人低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技术发展方面的原因,还有我们的人才力量和应变创新能力不适应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以及不适应在数字化浪潮中,我们求生求变的需要。究其原因,要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下工夫。第一,发挥集团优势。在资源匮乏创新有限的客观形势面前,我们发挥出版集团这个体制优势,“抱团取暖”,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整合现有的优势资源,挖掘好本地的音像出版资源,系统化、专业化地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我们音像电子出版的技术优势。贯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得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第二,划小作战单位。以项目组织队伍,成本进度等能得到有效及时的考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如《新课程课件》《目标与检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诸如此类的产品项目,我们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稳定一个,逐步开发出我社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成为出版社立社之根基。
  社会和谐有序的持续发展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面临深层次的改革,针对教育,服务于广大劳动者的出版始终充满了机会和可能。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国家颁布了文化发展纲要,各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地重视文化产业开发,视之为改变增长方式,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切都为我们出版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除此之外,我们有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出版集团体制,只要我们明确思路,坚持差异化发展,坚持我们的技术优势,发挥先进的编辑创新手段,就能在数字浪潮中学会游泳,并到达理想的彼岸。
其他文献
科技论文中,三线表保留了传统卡线表的几乎全部功能,却克服了卡线表的缺点,而且还增强了表格的简洁性,因其具有结构简明,排版方便等优点,在科技期刊中被广泛使用。鉴于此,有必要对三线表使用中常见的问题,列出实例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作者和编辑们的足够重视。  一 由卡线表硬套的三线表  三线表只有三条线,项目栏中可增加横向辅助线,如果为了项目名称标注方便,把卡线表项目栏中左上角两条斜线保留,造成表格即不像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