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高中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萃取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z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内容提炼得当与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目前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混乱性、模糊性等问题的存在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加之诗歌表意的多义性、表达的留白性、抒情的婉曲性、意境的蕴藉性等特点,使得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变得更加困难。怎样才能萃取出合适、得当的诗歌教学内容呢?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以探讨。
  什么是语文教学内容?黄厚江认为:“从学理层面,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陈述性内容(主要是学习的对象)和程序性内容(也可称之为活动性内容,主要是学习的方式)。”①参照黄先生的阐释,我们以为语文教学内容,指的是课堂上语文教师讲授的内容或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及内容的呈现方式。本文所说的语文教学内容只指课堂上语文教师讲授的内容。
  一、盘点:我们淬炼了哪些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来盘点下同时任教于高一年级的四位老师确定的《咏怀古迹》(其三)的教学内容。
  二、 盘问:我们萃取的教学内容合适吗?
  从上表可以看出,面对同一首诗歌《咏怀古迹》(其三),不同的教师萃炼出了不同的教学内容。那么,我们就要问:他们萃取的教学内容都合适吗?下面分情况来谈论。
  上表显示,四位老师萃取的共同教学内容有三:一是,诵读诗歌;二是,疏通诗意;三是,理解诗歌思想情感。诵读是理解诗歌的起点和切入口,是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不二法门。唯有诵读,学生才能把握诗歌节奏,理解诗句含义,披文入情,发挥想象和联想,因意逆旨,和作者产生心灵共鸣,体察到诗人浓烈的情感。唯有诵读,学生才能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技巧的精妙,意境的精美,才能形成语感。疏通诗意是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手法、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前提,可以提升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诗言志,歌永言。”(《尚书·尧典》)“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刘勰《文心雕龙》)“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古代文论家早对诗歌的抒情本质做了揭示。那么,理解诗歌思想情感应该被确定为重点教学内容。可见,以上三点教学内容是合理的,也应作为一切诗歌的教学内容。
  除过以上三点,这四位老师中有三位将表现手法(写人手法、写景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萃取为教学内容。杜甫七律诗注重语言的锤炼,讲求诗句间的对仗,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本首诗亦不例外。首联中的“赴”字突显了荆门群山的雄浑、灵动、奇秀,为王昭君的出场搭建了壮阔的舞台;“尚”字,蕴含着杜甫对昭君生长地物是人非的感慨,和上句形成强烈的反差。颔联对仗精妙,高度概括了王昭君生前的不幸遭遇和死后的凄凉之境。“一”和“独”相对,前字表现了其生前的寂寥,后字写出了其死后的凄落;“紫”和“青”颜色相对,前者表现出汉庭的繁荣富贵,后者写出了坟冢的凄清悲凉;“‘连’写出塞之景,‘向’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另外还有“省”“空”“怨恨”等词,都显示出杜甫笔力之老辣。对这些词的品鉴,自然而然就成了教授此诗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些词句的把玩,学生才能感受得到杜诗的精妙之处,才可形成抓住诗中关键字句理解诗歌的意识,才能提升理解诗歌的能力。可见这一教学能容的选定是本着提升学生能力的需要而去的,是由诗歌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另外,有三位老师总结了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并归纳了解读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他们确定的这一教学内容也是合理的。从教学目标的实现上来看,这三位老师注重从教“这一篇”诗歌着眼,教给学生读懂“这一类”诗歌的方法,触类旁通,眼界开阔,不拘泥于教材,用“教材教语文”,很好地将课时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将短期教学目标和长期教学目标相结合,既完成了课时教学目标、短期教学目标,又落实了课程教学目标和长期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语文教学效益的提升。从教学理念层面来看,这三位老师将本首诗歌当作“样本”來教,教给学生“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符合教学实际,是可取的。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学生随着对教师所教授的方法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就能逐渐形成自己鉴赏同类题材诗歌的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但是,有两位老师用高考题来训练学生对咏史诗情感的理解,对接高考,这是不可取的。毕竟,学生才上高一,他们的知识积淀、鉴赏水平、解题能力还不足以来解答高考试题。这种将本应是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能力、培养基本兴趣的语文新授课直接压缩为高考备考的语文复习课的做法,极大地消解了语文课的“语文味”,使语文课变得面目可憎,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不要也罢。
  另外,还有两位老师将介绍作者、解释词语含义、介绍组诗《咏怀古迹》的内容、介绍写作背景淬炼为教学内容,这也不可取。诗人杜甫,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现在又介绍一遍,浪费教学时间,学生也不感兴趣。词语含义,课下注释都有,学生一看就明白。象这些学生学过的、一看就知的可布置为课前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学,没必要确定为教学内容。组诗《咏怀古迹》的内容,对于理解此诗的思想情感的意义不大,可当作课后拓展资料来处理,也没必要拿到课堂上来讲授。至于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但没必要当作一项教学内容,可将其作为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处理。
  三、盘算:我们应该如何萃取教学内容呢?
  由以上分析可知,四位老师萃取的诗歌教学内容有的合适,有的不太合适,那么怎样才能萃取出合适的诗歌教学内容呢?我们从教学内容的来源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方法两个层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诗歌教学内容该从何处淬炼
  要萃取出合适的诗歌教学内容,首先要考虑,从何处萃取。我们以为,合适的诗歌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萃取。   1.现有的教学资源。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参、教辅资源,网络资源,名家对诗歌的解读,名师所开发的教学内容等等,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萃取对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拓宽阅读视野,尽可能多的占有教学资源。其次,要具备“去糟粕,取精华”的辨识能力。尤其是网络资源,确保正确是前提、是根本。最后,要确保萃取的教学内容是适宜的,这又牵涉到提炼诗歌教学内容的原则,后面再细谈。
  2.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细读诗歌,反复吟诵,用心涵泳,在理解诗句含义、欣赏语言特色、把握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与联想,构建诗歌意境,因意逆旨,精心揣度,通过文本和作者对话,体味作者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诗歌或形象、或语言、或技巧、或情感方面的独到见解。这些独到见解就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萃取对象。
  3.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可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检查课前预习、学生代表座谈等形式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凭借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往的教学经验来揣度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可作为教学内容淬炼对象。
  4.课堂中师生共同生成的内容。教师、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精彩的课堂一定是由师生精妙生成的课堂。课堂中师生共生的内容就是最好的教学内容淬炼对象。
  5.教学研讨中的心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同组内其他老师的研讨,从研讨中获取教学内容。例如:其他老师开发的教学资源、教学心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萃取对象。
  6.课后反思所得。教学永远缺憾的艺术,这次的缺憾是为了下次的完美,因此要注重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所得,可以作为下次教学的内容。
  (二)萃取诗歌教学内容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是不是以上六种教学资源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进入我们的教学视野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有经过提炼了的教学内容才能进入教学视野。那么,诗歌教学内容萃炼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呢?我们认为,可按以下原则和方法萃取诗歌教学内容。
  1.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用“标准”和“考纲”考量教学内容。“标准”不但从国家层面对高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订立了标尺,而且从课程层面对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教什么、怎样教、怎样评价做了宏观规范。“考纲”从人才选拔层面对高中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是“标准”的进一步细化。那么,在诗歌教学内容提炼时,我们一定要遵照“标准”和“考纲”,否则就会辜负国家交给我们的教育使命。另外,从学生层面来说,他们高中三年的目的就是考上心仪的大学,以便能继续深造。想要继续深造的前提只能是跨越高考这个屏障,这也要求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时尽可能贴近“考纲”。
  2.理清教材的编撰体例,揣摩编者意图,用编者意图考察教学内容。教材是“标准”的具体呈现,蕴含着教学内容。教材编撰者是课程内容的研究者,是教学内容的开发者之一,他们编撰教材的意图昭示着我们应该教哪些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萃取时,一定要参考教材中的“单元提示”和“研讨与练习”,在这些内容的指示下萃取诗歌教学内容。例如,包含《咏怀古迹》(其三)的人教版教材的第二单元提示“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志趣的感悟能力”,这首诗的“研讨与练习”内容是“《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根据这些内容,可以将本首诗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朗读背诵诗作;理解诗句大意;品味作者思想情感;鉴赏中间两联的表现手法”。
  3.吃透诗歌思想内容和文体特征,根据诗歌思想内容和文体特征考究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突出表现为这一篇课文‘教什么’的问题。”③所教的“这一篇课文”的文体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应该教什么。首先,诗歌是文学的“皇后”,所教的内容应该是语文的,保证“在自己的地里种自己的庄稼”。象那种在讲解《咏怀古迹》(其三)时,花大量时间讲授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中国四大美人轶事、王昭君传说的所谓教学内容千万不可取。其次,所教的内容应该符合“这一篇”,即能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感受这首诗的语言魅力、体察这首诗的精妙技巧。《咏怀古迹》(其三),从体裁上看,是首七言律诗,可以将诵读诗作、把握节奏、体味韵律作为教学内容。从题材上看,是首咏史怀古诗,引导学生在品味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从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上看,这首诗“赴”“连”“向”“空”等词用得精妙,中间两联使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可引导学生鉴赏表达技巧。
  4.把准学情,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萃取教学内容。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过于简单的教学内容,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过于复杂的教学内容,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那些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在学生的“待开发区域”内,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能让学生“尝到甜头”的教学内容才是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前面第二位老师确定的“解释诗歌中‘去’‘省’‘春风面’‘青冢’‘环珮’‘紫台’含义”的教学内容就稍显简单,第一、四两位老师确定的“用高考题来训练学生对咏史诗情感理解”的教学内容又稍显复杂,原因在于他们在萃取本首诗歌教学内容时没有把准学情。
  ————————
  参考文献
  ①黄厚江:《还课堂语文本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2页。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育研究所:《语文(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39页。
  ③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4月版第239页。
  [作者通联:陕西凤翔县彪角中学]
其他文献
【评议论著】邓彤《微型化写作课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5  【内容提要】建构合宜的写作课程可能需要在课程取向上形成一个重大的转向:从关注写作知识的系统性转变为关注学生写作学习需求的满足。一种能够满足学生學习需求的写作课程应该是“规模小,容量少,主题明确,目标清晰,针对性强”的微型化写作课程,其基本特征为:以写作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运用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为根本目的。微型化写作课程具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表象是刘母的专制与蛮横,真正根源是刘兰芝张扬任性、高调倔强的个性。  一、刘兰芝早年受到的环境熏陶与家庭教育  任何一个人的个性心理、行为特征都离不开早年的环境熏陶与家庭教育。我们应首先从家庭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入手,分析刘兰芝早年受到了怎样的环境熏陶与家庭教育。  诗歌开头刘兰芝向焦仲卿抱怨时说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汉代虽有
文本手法也叫文本的表达技巧,文本手法的概括是对文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的判断、归类并对其作用、效果进行揭示的思维过程。  所有的文本手法都是为文本传情达意服务的,所以文本手法的概括是在明确手法与文本意图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思维程序如下:  1.明确手法所在段落的主旨;  2.理清主旨与文本手法之间的关系;  3.对手法进行判断、归类;  4.结合语境内容对手法进行分析;
最近,三峡大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赵乔翔副教授的专著《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探索》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我们是赵老师学生,便有幸最先拜读了该书。尽管我们未必真正读懂了该书的全部内容,但却分明感觉到该书是我国近些年来少有的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问题的重要成果。我们之所以必须用“重要”二字评价,除了因为该书探索的是中学语文教学能力训练这个永恒的重要课题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奇离惝怳,飘逸不群,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尤其是最后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时代强音,表现了须眉男子的铮铮铁骨和昂昂豪气,道出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受前两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影响,学生习惯于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理解为李白不愿为官,高蹈遁世,寻求归隐,啸傲山林。这是一种肤浅的
许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无序无物无效的尴尬状态,理论界著书立说的很多,一线教师亮出实践主张的也不少,但还是很难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中学写作教学依然没有迎来黎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蔡少军老师在《写作教学从哪里开始》一文中说:“新课程实施以来,写作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瓶颈所在”,“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我们也惊讶地发现,在阅读教学日渐灵动开放的同时,学生在写作方面却成了‘沉默的一代’”。
小说《香玉》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小说欣赏》(选修),笔者在几次执教此文的过程中,总是困惑于几个问题,现提出来探讨,请教同行。  一、关于“欣赏”  课本在小说之后有一段“欣赏”,说:“作者以‘冷’‘热’‘温’三种色调结构小说。胶州黄生,孤寂地住在清冷的道观中,是为‘冷’;香玉为牡丹花神,婉转妩媚,感情挚烈,是为‘热’;绛雪为耐冬所化,友善清雅,贞静
国家新课程标准修订后,将“语文素养”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中的主要部分。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许多老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提升,在教学方法和技能上也有了一些可圈可点的变化。但是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注重于运用新理念的课堂形式,或注重于教师本人独特视角的阅读理解而去强解课文,这些举措都在无意中忽视了
写作文如同穿衣,如果长时间穿一件衣服,那肯定自己讨厌,别人也讨厌。时时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这对许多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但改变应当以不破坏这个人长期形成的基本风格为前提。就写作文来说,以不影响抒写真实的自己为前提,写出的作文要想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思维方法上,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要领,那就是要善于进行思维转换。在思维转换中提升作文,这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大多数出色的作家都能够准确地描述场景,能够把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走进诗人情感世界。  2.紧扣文本,深入文字,品透“酣”“愁”。  3.辩证思维,体悟诗人个性化的“愁”和独特的抒情方式。  【教学说明】  教学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除了在朗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变化,进而了解诗人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外,还有没有可以开掘的内容?如果教学只在这些一望而知的表层滑翔,势必会遮蔽掉这篇杰作的丰富深广的教学价值。本设计着眼于诗人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