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金融制度在我国的变迁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ru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制度的变迁方式,主要看这个社会的权力机构之间的博弈和协商,而我国金融制度变化乃至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核心重要表现于政府供给主导型变迁让位于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本文主要以相关理论为依据以我国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阐述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及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金融制度;变迁;阶段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概要
  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30年代以前,金融制度的创新或变迁是商业银行在利益的导向下自主进行的诱致性变迁。西方商业银行典型的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是在“融合—分离—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演变的。20世纪3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几乎没有界限,各国普遍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制度;我国在金融制度改革初期,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权边界,建立支持国企资本性融资的股票市场,通过政府特有的制度偏好“父爱主义”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这不仅使我国基本确立起市场金融制度框架(从数量规模角度),而且强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产出的不断增加和整体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及社会稳定,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业、国有独资银行、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并形成他们对目前金融制度的“稳定需求偏好”和刚性依赖。
  
  二、相关理论
  舒尔茨对制度的经典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V·W·拉坦将制度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舒尔茨和拉坦的定义被以后研究制度的学者们所广泛接受。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C.North)则认为,“一项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从而,“对于任何想要得到的制度性服务而言,总有许多制度安排能实现这种功能”。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安排的选择是否真正符合“费用-效益”的分析。即当每一单位投入的边际产品价值相等时,是否达到最优的均衡。金融机构的功能比形式更为重要──不在于制度设计是否符合什么体系或标准,而在于制度变迁实实在在的绩效。
  
  三、我国金融制度的相关回顾
  (一)中国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
  以“统存统贷”为核心的信贷管理体制运转了近30年后,1979年2月中央推出了“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即所谓的“放权”改革。“差额包干”确定“各级银行在存差完成,借差计划不突破的条件下,多吸收存款就可以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983年,银行系统开始又实行“全额利润留成制度”,把各项指标考核与利润留成挂钩。这一改革行动使国家储蓄动员的国家理性与下层金融组织扩大存款的组织理性共容,使各方利益主体的效用都得到增进,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
  (二)银行企业化改革(1985-1993年)
  1985年国家实行“拨改贷”制度后,國有商业银行成为国有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也随之由“差额包干”过渡到“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1987年,人民银行再贷款实行“合理供应,确定期限,有借有还,周转使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信贷计划与信贷资金分开,将过去有了计划额度就有了资金的做法改为通过组织资金实现计划。各专业银行开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营性质逐渐向企业化实体靠拢。
  (三)银行商业化改革(1994-1997年)
  1994年,国家开始实行“贷款限额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信贷资金管理新体制,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商业化改革新阶段。这一时期的改革举措包括:(1)设立政策性银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2)对国有专业银行全面实行贷款规模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3)央行不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不再对财政透支;(4)按照1996年6月全国银行业经营管理会议上提出的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目标,各专业银行开始注重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银行资金风险管理。
  (四)1998年的中国信贷体制改革
  1998年,中央政府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决定在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五)2003年制度变迁绩效
  以恢复合作制为基调的96改革,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使农村信用社始终缺乏基于自发秩序的演进主义特征,基层经济主体参与不足甚至抵制,这种情况下,“制度失败”是必然的。因此,2003年启动的农村信用社市场化改革,事实上是国家对农村信用社背离合作制后开展商业化经营的认可。
  如上所述,我国的金融改革一开始就选择了渐进的改革方式。基于这一制度演进模式的限定与约束,同时也为了减少改革与现存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利益结构之间的摩擦,我国金融改革路径选择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外延扩展上,如增设一些新的机构,引进一些新的工具,开辟一些新的市场等等。而对那些涉及面广,可能对现有制度框架和金融秩序造成冲击的深层次问题,比如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问题,则尽可能采取回避和拖延态度,把改革的矛盾和困难后移。即使是已经推出的一些金融制度安排,也仅具有创新的“外壳”,内容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离市场化要求甚远。
  
  参考文献:
  [1]钱颖一.中国市场化过渡的制度基础.载胡鞍钢,主编.中国走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王曙光.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管理熵基本理论揭示了企业的管理熵会持续增长,在没有外部资源交互的情况下会导致企业的管理效率不断下降,管理耗散理论却表示随着与外部进行信息、能量等的交换,管理效率稳步上升的规律。本文将此结论应用到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决策,透视金融服务外包全过程,分析了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时机,提出了提高银行金融服务外包效益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金融服务外包  中图分类号:F276.3
目的分析循证药学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门诊2014年与2015年期间诊治的完整处方患者各800例,2014年抗菌药物本院采用常规药学管理模式,将其设置为对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30例化疗药物外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出现药物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找出相应的
A  彦锦是我上高中后的第一任同桌。皮肤比女生还白皙,一张脸光洁得没有一粒青春痘,特别是那双能迷死人的深情眼眸让我芳心大乱。  毕竟男女有别,刚同桌时,我虽然对他有些好感,但也不好意思主动找他说话,女生嘛,总得矜持一点。我以为男生肯定会更主动,没想到,这家伙居然好几天了都不主动与我说一句话,真是气死我了。没办法,谁让他长得这么好看呢?于是有意无意间我主动与他搭腔,表面装作云淡风清,其实心里紧张得擂
期刊
一条宽敞的山村公路在起伏的丛山中蜿延展开,1218名饱受交通闭塞之苦的万隆乡廖洞村村民交口称赞党和政府对边远山区居民的关心和帮助.该村是地处赣粤边陲的水库移民村,上个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内蒙古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我区继“十五”之后,继续紧紧抓住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向北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包含股利税的委托-代理模型,基于模型对上市公司股东、经理人、董事会的行为逻辑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股利税对公司现金分红的影响。另外,本文还以我国2005年股利税减半征收为契机,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的分红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股利税变动前后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股利税通过影响投资者的实际收入、经理人的收益情况,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股利税的大小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影响明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不断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压减劣势农产品生产而不断培育和发展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
一、“十一五”时期内蒙古粮食生产成果回顾rn从2006年到2010年是全区经济建设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时期,这一时期,我区粮食总产量在“十五”时期所奠定的优势基础上,再接
摘要:本文用生态优化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自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发现,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存在以下问题:真正服务于农业的农村正规金融生态主体数量明显不足,且功能退化,未形成分层竞争机制,信息不对称;农村非正规金融生态主体虽无合法地位却十分活跃的充斥着农村金融市场,给农户和农企的融资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扰乱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法律环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