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
现在不断地有同学说,作业太多,时间不够用,压迫得自己没有一点儿自由时间,连整理错题本、回顾课本的时间也找不出来。听了以后,我进行了深入地观察,感觉同学们作业是不少,压力也很大,但是,在时间的利用上,却普遍存在大量浪费的现象。看得见的是,有人课前饭后在教室里嬉笑打闹,下课铃声未响已经冲出教室,甚至自习逃课。迟到似乎是永远的风景,课堂上昏昏欲睡的人总有那么一两个……这些现象也许与你无缘,那么,你的时间真的已经被充分利用了吗?
静心思考一下,你有“三闲”吗?
大家读过魏书生老师的经典文章《控制“三闲”》吧。
我经常要求学生计算“三闲”的数量。从1979年起,我便建议学生每天像原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那样,细致地计算时间的利用率,然后统计一下今日的“三闲”有多少。后来我便要求学生,每天写完日记以后,便在最末一行记下当天“三闲”的数量。
所谓“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
我发现,凡学习不好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了他们。不只学生,就连自以为有点自控能力的我,也常常在某一段时间无所作为,明知有许多实事可做,但脑子就是不配合,不知不觉地或很不情愿地任脑子闲思,任手不由自主地做闲事,也有时不由自主地成了清谈俱乐部成员。
应该说,我算是一个比较忙的人,但即使在完成较多任务之时,我觉得自己的脑子仍不自觉地向闲思贡献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由此我想到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们,他们被“三闲”控制的时间一定比我多。
统计“三闲”,首先要具体分析什么叫闲话、闲事、闲思。
闲话,指没用的话和有害的话。没用的话是指人家在那儿上自习、看书,他在那儿说笑话、说玄话、说大话、说课外的话,这些话当然都没有用;公共场所,如阅览室、科技活动室,他竟说电子游戏厅的事,当然没用;人家在听广播、看电视、参加会议,他讲起了吃零食的事,自然没用,这类话,不说为好。另一类是有害的话。人家学习,他故意干扰别人,分散人家注意力;人家进步,他编了瞎话,造了谣言伤害人家;别人团结,他背地里传话,搬弄是非,背后说人家短处,即使无意,也是有害的话。
闲事,指无用的事或有害的事。如一个中学生,并非研究电子游戏机的专家,却把课余时间消磨在电子游戏厅里,这显然是没用的事。老师正在讲数学,个别人数学成绩不好,却在下面看武侠小说,当然无用。同学们都在上自习,他却在那里做学龄前的事,叠纸船、画儿童画,有用吗?一位同学并非对服装设计有兴趣,却用相当多的时间跟父母要钱去逛市场,买花样翻新的服装,如此支配精力,显然也没什么用处。
对中学生有害无益的事也不少,個别学生逞强妄为,想在学校里称王称霸,满脑子都在计算怎样打别人和怎样逃避别人的打,并付诸行动。人家上自习,他哼小曲;人家用下午第三节课活动、跑步,他偷偷跑去买糖果零食吃;还有不少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都应在控制之内。
闲思困扰人的时间就更多了。有一类闲思只是没用,耽误做实事,闲思本身并无直接害处。如:正听着历史课,思路不由自主地从课堂教学讲的晚清文学,联想到《三国演义》,又联想到《封神演义》,联想到姜子牙垂钓遇文王……不知不觉间,下课时间到了,毫无用处的闲思统治了这位同学半节课。这样的联想倘是有目的,为了创作,为了训练自己有意的联想能力,当然有用。倘若在不需要联想的时候,联想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这至少可以说没有用途。
另一类闲思则是有害的。如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开始忧虑,就担心同学们怎么议论自己,父母怎样批评自己,邻居又会如何瞧不起自己。结果越想烦恼越多,越不能平心静气地分析失误的原因,更谈不上采取积极有效的纠正失误的措施了。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链:考试失误—情绪低落—无心纠正—成绩更差。不少后进同学就是沿着这条恶性循环链,使自己从中等甚至上等的位置,滑到了最底层。这类闲思尤难控制。
时间的利用率是看不见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才是最有价值的。有很多同学对自己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他制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然后有条不紊地去完成计划。时间被合理地充分利用,连边角余料也有效利用了,这样,他就在充实中享受到了不断进取、不断进步的快乐,享受到了知识本身的乐趣,希望在前,他前进的道路越来越宽,脚步也越来越快。
你对于时间,不要有任何的侥幸心理,就像对高考永远不要有侥幸心理一样。
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击中了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逃生,猎狗在后面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生气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解释:“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而兔子带着伤成功地逃生回家后,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受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可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回去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那只猎狗,并不是没有追上猎物的本事,而是只满足于尽力却没竭尽全力。甚至有时还心存侥幸,能偷懒时就偷会儿懒。而部分同学也是如此,总以为凭自己的素质和努力,考个本科应该是很有希望的,但当面对冷冰冰的高考结果时,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有人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而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高考也是这样,没有任何侥幸可言,唯有竭尽全力,忘我地拼搏,才有希望迈过那道神圣的门坎。
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为了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你一定要竭尽全力去拼搏!
现在不断地有同学说,作业太多,时间不够用,压迫得自己没有一点儿自由时间,连整理错题本、回顾课本的时间也找不出来。听了以后,我进行了深入地观察,感觉同学们作业是不少,压力也很大,但是,在时间的利用上,却普遍存在大量浪费的现象。看得见的是,有人课前饭后在教室里嬉笑打闹,下课铃声未响已经冲出教室,甚至自习逃课。迟到似乎是永远的风景,课堂上昏昏欲睡的人总有那么一两个……这些现象也许与你无缘,那么,你的时间真的已经被充分利用了吗?
静心思考一下,你有“三闲”吗?
大家读过魏书生老师的经典文章《控制“三闲”》吧。
我经常要求学生计算“三闲”的数量。从1979年起,我便建议学生每天像原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那样,细致地计算时间的利用率,然后统计一下今日的“三闲”有多少。后来我便要求学生,每天写完日记以后,便在最末一行记下当天“三闲”的数量。
所谓“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
我发现,凡学习不好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了他们。不只学生,就连自以为有点自控能力的我,也常常在某一段时间无所作为,明知有许多实事可做,但脑子就是不配合,不知不觉地或很不情愿地任脑子闲思,任手不由自主地做闲事,也有时不由自主地成了清谈俱乐部成员。
应该说,我算是一个比较忙的人,但即使在完成较多任务之时,我觉得自己的脑子仍不自觉地向闲思贡献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由此我想到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们,他们被“三闲”控制的时间一定比我多。
统计“三闲”,首先要具体分析什么叫闲话、闲事、闲思。
闲话,指没用的话和有害的话。没用的话是指人家在那儿上自习、看书,他在那儿说笑话、说玄话、说大话、说课外的话,这些话当然都没有用;公共场所,如阅览室、科技活动室,他竟说电子游戏厅的事,当然没用;人家在听广播、看电视、参加会议,他讲起了吃零食的事,自然没用,这类话,不说为好。另一类是有害的话。人家学习,他故意干扰别人,分散人家注意力;人家进步,他编了瞎话,造了谣言伤害人家;别人团结,他背地里传话,搬弄是非,背后说人家短处,即使无意,也是有害的话。
闲事,指无用的事或有害的事。如一个中学生,并非研究电子游戏机的专家,却把课余时间消磨在电子游戏厅里,这显然是没用的事。老师正在讲数学,个别人数学成绩不好,却在下面看武侠小说,当然无用。同学们都在上自习,他却在那里做学龄前的事,叠纸船、画儿童画,有用吗?一位同学并非对服装设计有兴趣,却用相当多的时间跟父母要钱去逛市场,买花样翻新的服装,如此支配精力,显然也没什么用处。
对中学生有害无益的事也不少,個别学生逞强妄为,想在学校里称王称霸,满脑子都在计算怎样打别人和怎样逃避别人的打,并付诸行动。人家上自习,他哼小曲;人家用下午第三节课活动、跑步,他偷偷跑去买糖果零食吃;还有不少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都应在控制之内。
闲思困扰人的时间就更多了。有一类闲思只是没用,耽误做实事,闲思本身并无直接害处。如:正听着历史课,思路不由自主地从课堂教学讲的晚清文学,联想到《三国演义》,又联想到《封神演义》,联想到姜子牙垂钓遇文王……不知不觉间,下课时间到了,毫无用处的闲思统治了这位同学半节课。这样的联想倘是有目的,为了创作,为了训练自己有意的联想能力,当然有用。倘若在不需要联想的时候,联想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这至少可以说没有用途。
另一类闲思则是有害的。如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开始忧虑,就担心同学们怎么议论自己,父母怎样批评自己,邻居又会如何瞧不起自己。结果越想烦恼越多,越不能平心静气地分析失误的原因,更谈不上采取积极有效的纠正失误的措施了。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链:考试失误—情绪低落—无心纠正—成绩更差。不少后进同学就是沿着这条恶性循环链,使自己从中等甚至上等的位置,滑到了最底层。这类闲思尤难控制。
时间的利用率是看不见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才是最有价值的。有很多同学对自己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他制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然后有条不紊地去完成计划。时间被合理地充分利用,连边角余料也有效利用了,这样,他就在充实中享受到了不断进取、不断进步的快乐,享受到了知识本身的乐趣,希望在前,他前进的道路越来越宽,脚步也越来越快。
你对于时间,不要有任何的侥幸心理,就像对高考永远不要有侥幸心理一样。
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击中了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逃生,猎狗在后面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生气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解释:“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而兔子带着伤成功地逃生回家后,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受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可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回去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那只猎狗,并不是没有追上猎物的本事,而是只满足于尽力却没竭尽全力。甚至有时还心存侥幸,能偷懒时就偷会儿懒。而部分同学也是如此,总以为凭自己的素质和努力,考个本科应该是很有希望的,但当面对冷冰冰的高考结果时,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有人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而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高考也是这样,没有任何侥幸可言,唯有竭尽全力,忘我地拼搏,才有希望迈过那道神圣的门坎。
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为了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你一定要竭尽全力去拼搏!